- 相關推薦
營造和諧之風共創節約型校園國旗下講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營造和諧之風 共創節約型校園”。
環保部長周生賢表示:建設美麗中國,要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來實現。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月前的兩次體驗活動: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發起了一場“24小時饑餓體驗”的倡議,多地糧食局局長及其職工紛紛響應倡議,24小時不進食。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扶貧會發起“感受6塊3”的活動,號召公眾在當日體驗用6.3元過一天。據了解,“6塊3的標準”源自中國扶貧標準,是以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300除以365天所得。
體驗是為了理解,理解是為了改變。兩天的體驗活動,官員帶頭,群眾效仿,是想通過“餓其體膚”的方式來達到“有所思”的目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相當于倒掉了兩億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同時,目前我國仍有1.28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6.3元就是他們一天生活費的平均數,包括吃穿住用行在內的所有消費。可見,如果我們能將那些浪費的糧食節約下來,完全可以解決這1.28億人口的貧困問題。
其實不僅是糧食,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所有資源都需要節約。近2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了六倍,而資源消耗卻增長了幾十倍,經濟快速增長與物質資源消耗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中央發起了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號召。節約型社會呼喚節約型校園,建設節約型校園,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每位同學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然而在校園,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午休、升旗、出操、室外課等無人在教室時,教室里的燈依然亮著;在天氣晴好的白天,盡管光線充足,教室里的燈仍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廁所等處的水龍頭人走了水照流,對“長流水”現象見慣不怪;垃圾桶里,常會出現只吃了幾口就被倒掉的飯菜······殊不知這些都是嚴重的浪費,“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據統計,我校平均每月用水近2千噸,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30年的用水量;平均每月用電近8萬度,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40年的用電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勤儉的傳統并沒有過時,新時代的勤儉注入了新的內涵。勤,是要開拓進取,以一種主人翁的精神對待生活和學習。儉,是要求人們節約能源和資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杜絕奢侈浪費。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勤儉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校園這么多令人痛心的浪費,我們再次感受到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節約型校園是一項系統工程,但也要從細微處入手,把節約意識滲透至校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像愛自己家一樣愛我們的校園:
1、節約用電。自然光照好,無人在教室時,關掉教室里的燈,避免“長明燈”、“無人燈”;最后一個人離開教室時,檢查所有用電設備的電源是否斷開。在節約用電的同時也避免了安全隱患。
2、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不用“長流水”;用水完畢,擰緊水龍頭,看到水龍頭開著,主動關上;發現水龍頭損壞,及時報修,以減少浪費。
3、節約糧食。“因量度食”,倡導餐桌文明之風,不追求奢華;不挑食、不隨便丟棄剩菜剩飯。·
4、提倡利用可再生資源。盡量少用餐巾紙、紙杯、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塑料等;大力開展各類紙張及物品的回收再利用。
······
泰山不讓微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拒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糧,看起來微不足道,匯聚了就不得了。細心的同學計算了一下:如果每天每間教室少開4小時電燈,那么20天我們便可以節約用電1280度,這意味著節約512千克標準煤,5120噸水。
于細微處見精神,從小事上成大業。同學們,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我們更應該“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示范者,以勤養志,以儉養德。同學們,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吧,讓我們為建設節約型美麗校園盡一份力,為美麗中國添一份彩!
【營造和諧之風共創節約型校園國旗下講話】相關文章:
預防校園暴力,共創和諧校園國旗下講話04-27
培養良好習慣營造和諧校風的國旗下講話12-07
倡導文明禮儀,營造和諧校園12-09
讓文明禮貌之風永駐校園的國旗下講話04-21
讓文明禮貌之風永駐校園國旗下講話04-22
和諧校園溫馨寢室國旗下講話05-01
創建和諧校園國旗下講話04-30
構建和諧的校園國旗下講話04-30
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高中國旗下講話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