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七周國旗下講話范文
同學們,老師們:
上午好!下周就到清明節了。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民們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可見清明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它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今天,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一傳統節日呢?我以為,關于這個節日,我們可以把握幾個主題詞,尋找適合我們學生紀念活動的意義和方式。
第一,尊重。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能習慣西方時髦的圣誕節、愚人節甚至光棍節,卻忽視了傳統節日意義,把傳統節日只是當作休息或出游的假期。于是,我們的端午節卻被韓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終于,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傳統,保護傳統,銘記清明節。
第二,感恩。西方有感恩節,此外還有很多類似感恩的節日。比如,5月30日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9月1日突尼斯全國掃墓日,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11月1日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的文化價值,應是“感恩”二字。白居易寫道:“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在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陲,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是源于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翻開一中歷史,大家也會發現一中有許許多多感恩母校,報效祖國的老師和校友。我們的蔡元培獎、華藏獎、李清悚獎、陶家維獎等等都是校友感恩母校的方式。
第三,孝敬。1997年,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一中校友徐業鴻關心下,學校設立了“孝廉獎學金”,用以獎勵優秀學生。《孝經》說:“夫孝,始于事親。”道理很簡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撫育、教導、慈愛的大恩大德,古人很重視孝,認為“五刑三千,不孝為大”。所以他們對待父母――生要孝養,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時節要孝祭。今天,孝,就是從身邊做起,從孝敬父母開始。
第四,珍惜。掃墓是清明節很重要的節日活動,但清明節的活動不止于掃墓,在民間,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時節,萬物萌動,人們懷著欣喜迎接春天的到來,走進充滿生命活力的季節。珍惜生命,歌頌青春,珍惜時間,充實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這是紀念先人、感恩親人的最好方式。
同學們,愿大家過一個有意思,更有意義的清明節!
【第七周國旗下講話】相關文章:
第七周國旗下優秀講話04-28
小學第七周國旗下講話04-28
第二學期實驗西校第七周國旗下講話04-23
建隊紀念日小學第七周國旗下的講話04-27
讓十月更加火紅第一學期第七周國旗下講話04-24
第七中學在國旗下的講話12-09
國慶節國的旗下講話03-30
第七周國旗下講話稿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