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1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穎、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穎為師,程穎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而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枳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2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斗,見而就互相譏諷,在背后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于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逖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0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而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并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兒子們怎么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競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于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毎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0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么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于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3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毎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逍:“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愼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柑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逍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4
給大家講個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嶄酬挺髙,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這一些年経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而試。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準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而試出問題了。一見而,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0 ”老板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用著老板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鐘后,總經理回來了,說:"而試已經結朿。"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板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而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他們為什么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想想看,我們哪個家庭、哪個學校。經常進行這樣的教冇翻東西,是兒童時期的一種習慣,是一種好奇。小孩去串門,看到人家的抽屜,挨著個兒地翻。爸爸媽媽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媽媽的包。但是,對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點,不是一個缺點,他就是好奇,他的.社會化程度很低,他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文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徳,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徳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像這種講文明、有禮貌的小故事。在我們身邊可謂是數不勝數的!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5
從前有一只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
一次他去上學,一只蝸牛迎而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里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于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逍我的厲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小猜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瞻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么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赭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
想一想,你有過小老鼠這樣的舉動或心理嗎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6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
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0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而!〃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To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貞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定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0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而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汁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文明禮儀小故事11篇05-07
兒童小故事03-18
兒童小故事02-07
兒童故事 小蛋殼的故事12-01
小鈴鐺的故事的兒童故事11-19
小蝸牛兒童故事03-09
經典勵志的兒童小故事12-18
兒童勵志小故事12-02
兒童睡前小故事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