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旗下講話:慎獨修身,坦蕩做人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主題是《慎獨修身,坦蕩做人》。
“慎獨”,是我國古人的一種自我修身方法。“君子慎其獨”,其意思是講,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里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儒家認為,在最隱蔽的言行上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思想,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夠顯示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違規、不犯法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因此,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是自我修身的最高境界。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慎獨”的生動例證。康熙皇帝將“慎獨”概括為“暗室不欺”,并告誡子孫以慎獨為訓。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幅醒目的中堂,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遺囑中第一條說到的就是“慎獨”,認為“慎獨則心安”。宋元時期的大學者許衡,在與眾人返鄉途中,時值盛夏,人們又饑又渴,見路邊有一梨園,都爭相摘梨解渴,唯獨許衡獨自*樹下乘涼。有人勸他說:亂世梨園無主,摘幾個梨吃有何妨。許衡說:梨無主,但我心有主!這種在亂世也能守住內心法則的作為,就是一種偉大的慎獨!
“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人的內心世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放縱的情緒,也可能產生僥幸的心理,這種情緒和心理很有可能會驅使我們去為所欲為。然而,這種情緒和心理如果不及時控制,就可能不斷積累、膨脹,不可收拾,后患無窮,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大家都知道,從五月一日起,我國“醉駕入刑”等法規開始實施。這是極其嚴厲的處罰,但仍然有人違反,就連高曉松這樣的聰明才子也一時糊涂,自食其果,其醉駕行為的后果是將受到至少四個月的拘役,還有罰金和各種經濟賠償。究其原因,醉駕者一般都心存僥幸,以為只要躲過警察就萬事大吉,內心深處缺乏自我約束自我克制。這就完全背離了“慎獨”的修身準則和光明磊落的做人原則。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有修身養性的重任,還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態度。那么,我們的修養能夠達到“慎獨”的境界嗎?我以為多數同學多數情況下是做到了的。比如,在考試時,獨立答題,誠信應考,而不違規舞弊,就做到了慎獨;在干凈整潔的校園里,不管有沒有人監管,能夠做到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穿越綠化帶,就做到了慎獨;在網絡空間,能夠不放縱自己的言行,不發布虛假的信息,不辱罵攻擊他人,不瀏覽低俗網站,就做到了慎獨;周末放學離校時,即便只留下了自己一人,也要堅持做好衛生,擺好桌椅,關好門窗電器,才獨自離開,這就是慎獨。相反,考試作弊,破壞公物,偷竊他人物品,翻越圍墻出入學校,利用網絡辱罵他人,躲在廁所里或偏僻處抽煙等,離“慎獨”就差得太遠了,就需要自我警醒了。
“慎獨”是一劑良方,可使你內心清爽,外形昂然。正如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其實,這坦蕩蕩的君子就是慎獨者,惟其慎獨方得坦蕩。常懷律己之心,常棄非分之想,便做得到在人前挺直腰桿,在背后無人指指點點。
同學們,我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名符其實的“慎獨者”!
【國旗下講話:慎獨修身,坦蕩做人】相關文章:
國旗下的講話:全民修身03-04
心存他人君子慎獨國旗下講話04-26
做人VS做學問的國旗下講話05-01
讀書明理修身養性主題國旗下講話08-06
講文明,學會做人的國旗下講話04-30
國旗下講話-明禮誠信學會做人07-21
國旗下講話-誦讀經典學會做人08-05
國慶節國的旗下講話03-30
做人先學禮以禮行天下的國旗下講話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