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童年與解放》學習心得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讀書心得。聽完教師們的推薦,深刻感受到真正的智慧是來自于廣大的教師群體,大家閱讀的點滴精華匯集起來就是成長的堅定基石。真正做到了一人讀書,全體受益的效果。
王璐介紹的《童年與解放》一書,從康德的“人即目的”開始,到孩子的原始創造特質,作者一層層揭開兒童世界的面紗。書的內容立足于童年與解放,其間連帶著談到些問題,如兒童文學的本質,學生智力測驗的剖析,情境與兒童哲學的探討等,均有振聾發聵之語,啟人心智發人深思。聆聽中,我突然想起巴什拉《夢想的詩學》里的話:“他們知道,他們認為他們知道,他們說他們知道……他們向孩子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明它圍繞太陽旋轉。可憐的愛夢想的孩子,他不應該聽什么呢!當你離開教師又去爬坡,爬上你的山坡時,那對于你的夢想是怎樣的解放啊!”童年與解放,自由與控制,夢想與現實,體驗與灌輸,奇跡般地交織在一起,令我心生感慨。或許,在現代文明無孔不入、專制文化陰魂不散的境況下,14歲還是太遲了,在此之前,就要想方設法讓兒童能夠“多一段歲月徜徉于自然的無限中,從自然中吮吸曾經且一直哺育著人類文明的乳汁”,唯其如此,未來才會更多一些富麗多姿的生氣、創造與詩意,人類才會少一些愚蠢、荒謬和紛擾。
所以,在今天,我們應當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大膽思考;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學會做事情;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世界;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有疑問就問;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從容思考;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
一、解放頭腦
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兒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兒童的想象在數量上和性質上都和成人不同,盡管有時兒童的想象會有悖于常理,難以為成人所理解,但它卻凝聚著兒童創造的火花。我們必須十分珍視兒童想象的熱情,并為其創造條件,讓想象借助知識的力量而張開翅膀,在創造的天地中遨游。
兒童也是最喜歡思考的,好發問幾乎成了孩子的天性,他們的腦袋中不知裝有多少問號,凡是不懂的問題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在問的過程中兒童不斷的積累著知識經驗,從而使智力得以開發,為創造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解放雙手
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皮亞杰也認為:“知識來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或認識。”兒童在活動中學習了知識,并且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解放眼睛
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兒童的知識和能力是由經驗而來的,他所接觸的環境越廣泛,獲得的經驗越豐富,那么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越多,他的能力也就越強。兒童的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其中間接經驗很重要,對于間接經驗的掌握,只有通過親自觀察、實踐,才能加深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開闊兒童的視野,拓寬求知的渠道,擴大知識的領域。
四、解放嘴巴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讓幼兒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幼兒的最基本的權利。我們要培養他們想說、敢說、會說、樂說的習慣。當老師提出問題時,他們有勇氣表述自己的想法;當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不同時,能通過說明理由來與同伴爭論。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它可以作為兒童活動主動程度的一個標志。因此,我們要重視為兒童提供同伴之間語言交往的機會,這種交往和師生的交往性質不同,它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平等的關系,它有助于兒童通過思考而不是通過接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靈魂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讓幼兒提問則是點燃、引發幼兒個體內部這種固有需要的導火索。”好奇、好問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創設情景,鼓勵他們敢于大膽想象、大膽表述敢于探索、勇于創新。
五、解放空間
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走出來,去大自然學習。陶行知先生說過:“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陳鶴琴也指出:兒童教育應當“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兒童是最喜歡野外生活的,他們一旦走進自然與社會這個課堂,便完全恢復了自己的天性。
【《童年與解放》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解放思想的學習心得范文12-01
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學習心得12-08
《解放“學習力”》學習心得體會11-29
教師思想解放學習心得12-09
中小學教師解放思想學習心得11-30
寫給解放軍戰士的信12-01
寬恕別人解放自己人生感悟12-03
贊揚解放軍戰士的初三作文01-04
解放軍有旅嗎【精選4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