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范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范文1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講述了1344年至1644年關于明朝的歷史,主要是對官場政治斗爭、戰爭等方面的描寫。整套書一共七冊,其中,第二部《萬國來朝》最為精彩。
第二部講述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這本書的內容自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后開始,先敘述了歷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朱棣指揮軍隊北上五征蒙古、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等。后永樂帝病逝于北伐蒙古歸來途中。“仁宣之治”后,明朝開始進入了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
我非常欣賞“三楊”中的楊士奇,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后來母親改嫁給一位姓羅的人,此人十分孤傲,強行將楊士奇改為羅姓。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其繼父知道,繼父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讓他恢復了楊姓。自此以后,繼父對楊士奇刮目相看,著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不負厚望,發奮讀書,努力學習,在困境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正是“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是位了不起的將軍。那場戰役中如果沒有他,蒙古也先部隊打過來,恐怕大明王朝將從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還列了條規定:如有失守者,立斬!德勝門是最重要的`門,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后一道命令: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后,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說就是:不勝就亡!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部隊,挽救了大明王朝。
我想,冷靜、果斷與堅持也許就是成功的秘訣吧!或許,只有像楊士奇、于謙那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范文2
假期里,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最后大獲全勝。后來,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著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可以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著,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于發現并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
亂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后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峰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作了不計其數的準備。盡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干,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著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范文3
這本書的語言通俗、精彩、生動。有幾百個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現越南)。‘仁宣之治’后,明朝開始進入了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三楊”中的楊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謙。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了。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后來他母親嫁給一個叫羅性的人。羅性十分孤傲,強行給楊士奇改姓羅。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羅性看在眼里,他恢復了他的'楊姓。自從之后,羅性對楊士奇另眼相看,著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也發奮努力學習,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平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我特別喜歡。當年,如果沒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隊打過來,大明王朝將自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如有丟失者,立斬!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戶,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并且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后一道命令是:“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后,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說就是:“不勝,就死!”。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和為自己的親人報仇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大部隊。挽救了大明朝。
這本書生動無比,也給了我許多有益的知識。讀完這本書,回老家過年時就問倒很多人,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保證能知識大增,考一題,對一題,永遠不愁考明朝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范文4
石悅(《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網名“當年明月”)本來只想娛樂自己,想不到發表以后捧場的人數以百萬計。這精彩“一網打盡”好多識文斷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兩篇就會上癮。為什么呢?精彩唄。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這幾點:
一 把歷史人物當“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戰,鐵腕治國,也是一個“念舊”的人,對發妻馬皇后恩愛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會折騰再無任何政績。一代名臣張居正權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將戚繼光貪財。大奸相嚴崧和發妻恩愛終老。呵呵,還原歷史原貌,也讓我們感慨,膜拜,憤怒,為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將相,或者販夫走卒。他們也像我們一樣,也像鄰家阿哥一樣,渴望愛和溫暖,渴望揚名立萬,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說話。政治爭斗、權謀之術、疆場之策,這些刀光劍影,運籌帷幄,官場職場潛規則顯規則,全在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里。故事扣人心弦,環環相扣,懸念叢生,叫人欲罷不能,任他忽悠到底,愛它(《明朝那些事兒》)沒商量。
三 語言鮮活。石悅特別能來事兒,常常通過史料今譯,情景置換,打比方,做類比,等等,總之,是將我們看不懂的冷著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態還原到當下,讓他們和我們面對面,嬉笑間接受了魯豫大家豫的采訪。他稱朱皇大仙們為“朱老板”“朱同志”。嚴崧為“老牌的職業流氓”。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爺爺的話:“贊: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樣的史書怎不精彩?怎不叫人擊掌叫好呢?
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否從里面吸收點營養呢?
一 把學生當成成長中的人。既要放眼學生的未來,也要關注孩子的當下。他們需要老師的理解、尊重、呵護和關愛。一代名相張居正用畢生的心血培養皇帝學生萬歷,想讓他與漢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傳誦,青史留芳。結果怎么樣呢?這位張大哥死后差點叫學生萬歷爺鞭了尸。多么刻骨的仇恨!看來我們真的要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想學生之所想,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 教師要善于講故事。美國孩子最喜歡侃故事。我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聽多了也會侃嘛。課堂上,講點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語的故事,課文背后的故事——老師侃,學生侃,師生總動員,還怕學不好語文,還怕課堂不精彩?
三 教師要會“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寫得好的,管他(她)叫大書法家“王羲之’。讀書讀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黃鶯小“趙忠祥”。會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習作好的叫他“韓寒”或者什么“寶貝”。會管事的叫“老總”或某某老師。讀課文時,孩子們又自我設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陽公公”——娛樂的情境中,受到語感和朗讀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又怎不風生水起呢?精彩無限,叫人期待呢?
歷史永恒。
歷史沒有對和錯,只有成和敗;歷史是無情的,但也是公平的,歷史給了每個人同樣的成功的機會,我們沒有必要為失敗嘆息。
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似乎都僅有一步之遙,微不足道的失誤可能會導致慘烈的失敗;小人物卻往往是決定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多讓人遺憾的歷史,許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或許成功本來就是一種能力,既然他們已經失敗,那就只是證明了他么還不具備成功的能力。
開國容易建國難。開國需要得更多的或許是拼殺的勇氣,但是建國需要的是權謀的智慧。更多的時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比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武夫更為可怕,金筆一揮,橫掃千軍萬馬。
爾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場上的潛規則,改變這個潛規則的人是悲哀的,卻也是偉大的。手段對歷史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成功了錯誤的也是正確的,失敗了正確的也是錯誤的,歷史從來不講究仁慈,有時候為了仁慈卻不能不殘忍,這是歷史的無奈,卻也是歷史的精彩。
皇權的衰落必然導致相權的興起,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當皇帝具有強大的統治力量的時候,皇權的權威才會存在;欺軟怕硬并不關乎人格問題,這是人類在沖突中的必然反映,人們在權衡利益的時候,總會選擇用最低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利潤,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弱小的時候,他們具備了反抗的條件,理所當然的要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強大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沉默也是符合他們的自身利益的。欺軟怕硬顯然是利益傾向問題,并且這個傾向總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沒有了道德上的評判標準了。
或許當皇帝無能的時候,在他的統治時期并沒有太多的統治危機,因為這個皇帝憑借祖宗傳承的遺產可以將這個帝國維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危機只是在逐漸累積,并沒有爆發;一旦這個皇帝駕崩,這個帝國的統治危機就會立刻顯現出來,人們也迫切的需要改變現狀,而如果現實沒有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危機就會無法掩蓋下去。
奸險的小人似乎都有過輝煌的經歷,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卻都遭受苦難的命運。這并不是歷史沒有了公論,如果那些小人物沒有了讓他們炫耀的歷史,他們就不可能能成為某段歷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讓人唾棄的歷史情節;而如果那些值得我們紀念的人沒有他們坎坷的命運或許就只能默默無聞的湮沒在歷史中,也就不會有他們抗爭的豐功偉績?在批判奸臣漢奸宣揚偉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歷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沒有脫離歷史的正常軌道,存在即合理,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云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優秀】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小學作文04-10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讀書心得04-22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范文09-15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后感范文04-01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4-28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1-10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9-21
《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后感12-09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