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發展工作心得
一、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
(一)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增強發展糧食生產的決心和信心。
糧食是個戰略產業。糧食安全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必須長抓不懈。20__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要實施糧食戰略工程的要求,農業部也開展了“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年”活動,這些充分顯示了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基礎產業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嚴格實行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了糧食生產補貼,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經濟不穩定,全球出現糧食危機的時刻,及時出臺了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努力保障糧食生產和供應。但糧食生產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去年糧食大豐收的年景,糧食總產也只有85萬噸,只能滿足全市糧食總需求量的30%左右,因此,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符合我市糧食發展需要,是穩定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是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基礎性工作,更是我們農業部門今后一個較長時期的工作重心。
(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體現了我市糧食生產工作的創新。
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借鑒了先進工業發展的理念,把工業園區的建設經驗直接應用于糧食生產,采取市、縣、鄉鎮三級聯動的形式,通過整合各種各級政策、資金、服務、技術,逐步形成一整套糧食生產投入機制、技術推廣機制、服務機制、管理機制、先進激勵機制,體現了工作機制的創新。同時,通過功能區建設,形成了一套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相配套的糧食生產高產高效體系,體現了技術創新。在市政府出臺的政策里,明確了糧食生產功能區要有較高的復種指數、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服務組織、全程機械化生產、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和較高的科技到位率等六大標準,著重扶持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組織建設、高產示范活動和土地流轉工作,努力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完善配套的糧食發展模式,有效結合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建設合力,走出了一條糧食生產的新路。
雖然糧食生產功能區在各級農業部門的努力下,已經開始建設,但在最近的幾次調研中我發現,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中有的地方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后可能會影響當地的土地征用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影響,一些鄉鎮對落實糧食功能區積極性不高。二是認為當前全球糧食危機有所緩解,國內糧價平穩,搞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只增加財政支出又不能增加稅收,基層干部工作不積極,出現了建設的“上熱下冷”現象。三是認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時間緊、任務重、資金少,產生了畏難情緒。
二、真抓實干,全面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
(一)抓住時機,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
今冬明春是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最佳時間,各級農業部門要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工作來抓,作為糧食高產創建的關鍵環節來落實。今天鎮海區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各地要抓緊落實,爭取春節過后全面動工。尚未搞好20__年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規劃地區,要在節前搞好規劃,明確具體建設內容,落實專人負責。同時,各地在功能區建設中要注意二點:一是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先對基礎設施相對較完好,農田基礎設施基本符合田成方,路相連,灌排順暢要求的功能區進行修繕或改建,以適應水稻生產和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要求。二是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對功能區的農田進行培肥。根據最近全市標準農田分等定級情況統計,全市約50%的標準農田為二等田,這些農田要在3年內全部達到符合糧食生產穩產高產要求的標準農田一等田,難度確實不少,現在起就要重視土壤肥力建設,對今年沒有播種綠肥的農田,推廣冬季深耕不失是培肥地力的好辦法。
(二)搞好流轉,著力推進糧田適度規模經營。
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土地流轉工作,探索糧食生產新型規模經營模式,使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或者通過糧食生產合作社、糧食生產全程化服務組織的統一服務經營,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種糧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新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鎮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核心區內的500余畝土地,通過流轉,現在由3戶種田能手承包,合同期5年,這樣做很好,便于發揮示范效應。各地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制訂相關政策,鼓勵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同時,要健全土地流出戶的保障機制,使他們安心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加快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三)積極引導,盡快組建糧食生產服務組織。
在努力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土地流轉的同時,要以鄉鎮為主積極引導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牽頭組建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糧食生產專業服務組織;或以鄉鎮為單位,由農機、農技等部門牽頭組建糧食生產服務組織,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散戶、小戶開展服務。各級政府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這些組織予以支持,鼓勵它們積極為農戶提供代育秧、代耕、代插、代防病治蟲、代收割等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使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糧食生產達到“五統一”服務要求,或實行服務組織的“租賃經營”、“全程托管”、“菜單式服務”等經營服務形式,使糧食功能區的服務工作全覆蓋。同時要建立與功能區相配套的農技、農機服務體系,加強技術指導,促進農技、農機的有機結合,為功能區糧食優質高產提供技術支撐。
(四)創新科技,盡力做好技術保障。
一是抓緊制訂適合功能區的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規程。各地要組織種子、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有關部分的力量,進行技術合作,科技攻關,實現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創新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并制訂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進標準化生產,使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產品達到無公害的要求。二是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春節過后各地要全面啟動培訓計劃,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種糧大戶和其他糧食生產業主進行培訓,提高農戶的種糧技術水平,同時要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技術指導,每個功能區至少有一名農技干部蹲點服務,隨時為農戶提供咨詢、指導服務。各地的糧食首席專家也應定期到糧食生產功能區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三是積極推廣水稻生產適用技術。糧食生產功能區要重點推廣機插技術、拋秧技術、直播技術、強化栽培技術、單季晚稻“五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適用技術,搞好這些技術的集成,特別是要加強對機插技術的推廣,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機插機播率達到70%。四是廣泛開展糧食高產示范活動。結合全省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大力開展水稻優質高產示范競賽,擴大示范輻射作用,要求每個功能區都要有一個中心示范方,有專人負責指導,努力提高示范方產量。為支持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中心示范方的高產創建,市科技局在科技經費中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這些資金要使用好、管理好,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爭取經過3年努力,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全年糧食畝產力爭達到1000公斤,畝效益達到1000元。
【淺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發展工作心得】相關文章:
淺談改革不斷創新加快縣域文化發展工作心得11-24
有關對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12-09
建設及棚戶區改造工作總結12-09
淺談工作心得的范文12-09
建設平安區動員大會工作報告12-09
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作計劃11-23
淺談新型農村創業的發展方向12-09
關于上半年區建設工作總結范例12-09
淺談班主任工作心得12-15
關于青少年工作的心得淺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