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專著的心得體會(三篇)
篇一: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暑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于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說:“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里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后,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后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后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
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只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于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篇二: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
讀小原國芳有感
羅艷艷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讀一點教育史》,其中小原國芳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又查閱了一些關于小原國芳的資料。讀小原國芳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我平時的教育過程著重“術”而輕“道”,重“外在”而輕“內化”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道”入手,從“內”著眼。
有人認為好教師是后天訓練出來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術”可以通過模仿和訓練而提高,但“道”卻要靠自身的修煉與感悟。師道既然是對教師價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種信念、精神與人格,那么,它就必須通過內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國的克拉斯沃爾和布魯姆等人提出了價值內化的五級水平: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通過外爍,教師的“道”永遠只能達到接受與反應的低等水平,只有通過不斷地感悟,教師才能得“道”。教師是心靈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靈不是樣板的機械復制,教學不是機器,學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師不同于建筑家與工程師。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20世紀30年代曾認為,教育未來兒童的整個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預先精心設計、制作和裝配,使之圖式化,用來適應于一切兒童。他曾預測,到1950年,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畢業生給予中小學生的東西,將勝過所羅門、蘇格拉底和富蘭克林的總和。但后來他自己承認其觀點是不正確的。這種觀點之所以不正確,我想正是因為他忽視了“師道”的作用,沒有看到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教師自身的精神、信念與人格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僅僅通過外部的機械訓練就能夠造就優秀教師的話,那么我們就不需要教師而只需要教學的機器了。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般的學校都普遍引進并使用了電腦、閉路電視、錄像、激光視盤等,似乎應用電腦的“人機對話”可以全部取代教師的工作,然而這種“人機對話”的教學程序,在一定范圍和條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價值,但決不能取代整個教師的教學。電腦的教學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獎勵與懲罰”,這種動力是“機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補充、加強和豐富教師的職能,育人的工作離不開“人的內在動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識,以及情感、興趣、意志等,這種內在動力的啟發、培養、形成都離不開人際影響,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師教育的現狀依然是把教師象機器一樣地從外進行調試,而不注意激發教師的內部動機。對于學生來說,“要我學”和“我要學”,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同理,對于教師,“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著天壤之別。試想,一個內心無堅定信念,沒有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的精神的教師,他如何能夠操偉業,承重負,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決上述問題,一是要從“道”人手。小原國芳認為“只教以取勝,而忘卻了道,可哀可悲”。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教師的人格—這是施教的關鍵”,“理想、原則、信念、觀點、興趣、趣味、好惡、道德、審美等方面的準則在教師的言行上如能達到和諧一致,那就可以點燃青少年心靈中的火花,成為青少年行動的燈塔”。烏申斯基也曾斷言:“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僅僅來自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其二是要從“內”著眼。如前所述,“道”的獲得不能單靠訓練與灌輸,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與修煉,畢竟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小原國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響之下有了發自內心的“要成為一名
教師的宏愿”,后來,又受許多名師感染,更加堅定其信念,對師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壇耕耘60年,成為世界名師。因此教師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職前應鼓勵有志于教師職業的優秀青少年接受師范訓練,教師資格證的授予不能只講結果而不求過程,職后培訓應由“術”向“道”轉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支合格而穩定的教師隊伍,也才能夠涌現出無數的教育兒童的專家。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篇三: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
北山小學 王 燕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于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淀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
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鑒。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1.勤,天天讀一點。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淀;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圣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獲。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
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專著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專著心得體會05-03
教育理論專著心得體會兩篇05-03
老師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參考05-03
小學教師教育專著讀書的心得體會06-12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04-30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12-09
教育理論專著讀書心得體會01-09
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3-30
教育新理念專著的讀書心得體會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