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心得
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教師讀書心得
《兒童發展心理學》讀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時間細細品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這本書,從中受益非淺,或多或少給我一點點啟發,它讓我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我的小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建構了理論基礎。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發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本書不僅讓讀者對兒童發展心理學有了比較直觀的基本認識,同時也為下兩篇有關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內容作了鋪墊。例如: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社會角色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承擔“學生”的責任,核心活動由“游戲”變為“學習”。學習環境和作息習慣的改變,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生活上的不習慣,兒童發展年齡階段任務的不同,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一年級學生雖然對學習充滿好奇,但持久性不強,自控能力較差。學前教育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差異。學生對師長的依賴性特別強。伙伴間交往以“玩”為主題,在接觸群體規范,學生經常會出現“違規”和“告狀”現象。三年級開始,學生從兒童期轉入少年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要求明顯增強,各方面能力發展較快。學科學習的難度和強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作業拖拉,成績退步。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學科偏愛的形成,也促進了其個性和愛好的逐步顯現。三年級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增強。
心理健康干預指在確診的基礎上,采用一系列適合學生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學生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矯正的過程。對于不同層面的心理問題,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如果能細心觀察,并提前發現一些普遍性、可能導致學生們心理問題發生的事,我們完全可以對此進行集體的預防性干預。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別等問題嚴重了才想辦法。例如:我校設立了“心理廣播站”,每周三對全校進行各方面的心理輔導,開展了主題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學生“分數”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學校又開展主題教育“調整心態迎接考試”對學生考前心態調整進行干預指導。指導學生正確對待E時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隱患,開展了集體指導講座“沉溺網絡的危害”,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網絡游戲虛度年華,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與教養方式。這些不同的'主題教育都是根據學生不同時段可能發生的不同問題進行有意識的集體預防性干預途徑,這些特定的集體干預內容,可以在不同時段疏導學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則能大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教育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目標中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教師除了要從態度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
篇二:教師讀書心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辟,啟人深思。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于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幾點讀書感悟。
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后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發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二、有關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要因為孩子成績差,而不讓他閱讀,恐怕會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相反,一個孩子如果不加強閱讀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于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于單純,如果因為發生一點不益于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每周,我都會給學生留出幾節課的時間來閱讀,很明顯,他們的語言和寫話水平都提高了。無論是獨自還是和伙伴一起,我發現,他們都從中找到了樂趣。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密切注意,使學生迅速閱讀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讀能力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在六、七年級,學生應當能夠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個長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這些能力,少年的思維就會變得遲鈍,思考力好像在許許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頓下來。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個句子的完整的、邏輯上獨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在把一個句子沒有讀到底的時候就猜 出其余一部分的含義,那么這就不僅會反映在目前的學業成績跟不上去,而且會影響到腦的解剖生理過程。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
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
摘下我認為對老師很有益的話: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三、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建議中就讓我們“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文中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的,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學習生活在一起,也許用相同的時間學習相同的教材,但是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往往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暫時落后的學生,多少會存在學習心理障礙,若沒有得到及時排解,最后會導致對學習喪失信心。其實,我們在教中也認識到了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也注意了分層輔導和教學。譬如,對學習狀況不同的'學生,我們會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期望。如在每一節課中,課前提出學習目標是針對大部分同學來講的,在課堂操作中,往往完成情況差異很大,有的同學用幾到十幾分鐘就完成了操作任務,而有的同學可能等到下課也還沒完成操作任務。對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同學,則降低難度和要求,讓他們也能按時完成他們的操作任務,并對他們進行更多的關注和輔導。當然,在如何分層上,我還需更多地深入實踐和研究。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范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于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么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不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太多,在此只就幾點談了談。讀書使我們受益匪淺,思考使我們更進一步。作為年輕的教師,路還長,我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很多,努力攀登,用教育智慧創造奇跡!
【教師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活動教師心得05-19
教師假期讀書的心得03-24
教師讀書優秀心得04-18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心得05-11
教師讀書心得05-04
教師的讀書心得03-29
教師讀書心得06-13
教師讀書優秀讀書心得05-10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大全三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