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1
《教育走向生本》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當代教育論叢,是華南師大博士生導師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的力作。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xx年6月第一版,20xx年8月第九次印刷。
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于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于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盡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了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沒有完全否定現行教學模式,沒有照搬西方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要保留東方文化傳統中許多好的東西。生本教育沒有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沒有忽視分數這一社會、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不是培養低分高能的學生,而是立志培養高分高能的學生,這也是生本教育為什么受到學校、家長、社會歡迎的原因。
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一改傳統課程結構單一,內容陳舊,教師、學生、教材、課堂教學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核心,推行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新課程理念,更“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強調了教與學的'靈活性和特異性,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和持續性發展。這與“生本教育”不謀而合。
高效課堂的構建就是要基于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教師要“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教師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學情的基礎上,找到適合每一個學生學習天性的方法與途徑,引領學生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盡情開發開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過行之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探究、分工與合作完成歸納總結、形成結論,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升華,讓課堂真正成為“木欣欣以向榮”的歡樂舞臺。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2
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讓我收獲頗多。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作為教師,我才感覺到自己該改變角色了。
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于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我覺得其中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內部自然的外在表現。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學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師的成功發掘、積極引導,通過“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張揚其天性,完美其人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變“傳授者”為“引導者”,把教師的所有活動變成學生“天性學習”的.輔導力量,不做“執鞭”的“耕民”,成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師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走出舊的教學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為學生打造天性張揚的平臺,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課程改革的建設者、發掘者、操作者。不要“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角色,才能實現教師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體驗到“陣痛后的歡樂”。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3
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目前,學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讓“生本”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歷史教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現在的初中生我就有著非常明顯的感覺,上課的時候,我一個人在上學講。總是有的學生不聽,無論用什么樣的方法,也是還難調動學生的興趣。有時讓學生自己來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這樣認為,它提出“學生才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律為教學前提”。
學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范。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這些規范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覺得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在課堂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學生自主地學;善于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教學情境;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快樂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語)。學生就像花木一樣,他們有著不同于其他個體的.內在潛質和外在表現,他們是天性的個體和渾然天成的群體,是“帶著問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群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
在教學中,我通過個別談話、階段目標達成檢測、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綜合評價,得出了所教學生已有生物學知識結構與能力等級,同時對學生未來發展做出合理的推斷,分別把學生“私下”分為目標組、邊緣組、特困組三個單元,在實施教學時,我把課時學習目標分成了“高、中、低”三個能力等級,潛移默化地把目標問題分別下放給三個單元,讓他們都能拿到適合自己(理想)的問題,然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引導他們進一步把問題擴大化,往他們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總結,最后,把三個單元研究的結果讓學生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通過這種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質,也促進了學生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充分體現自我能力(張揚天性)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釋放、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歡樂、學會嘗試、學會成功,我也看到了學生久違的笑臉與開心,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了許多。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12-09
《教育走向生本》的讀書心得12-03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3-11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7-06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1000字12-09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范文12-03
關于生本教育的學習心得12-09
生本教育學習心得03-15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