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

時間:2020-12-02 08:37:51 文章 我要投稿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0篇

  五月五是端午,誰人知道相思苦。以下是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0篇,歡迎閱讀。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0篇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

  鑼鼓聲聲帶來五月的風華,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溢入我的鼻腔,端一杯好茗,輕抿一口,甚為甘甜。冉冉藝術之香繚繞著屋內,透過窗紗望去,娃娃著一身虎襖,佩絲質香囊,那龍舟場上激昂浩大,又讓我憶起一段往事,追溯到很遠,很遠……

  一聲水落之響,劃過一偉人生命的華麗。屈原抱石往汨羅江一縱,為喚醒人們救國之心。“汨”字多一橫是淚,淚這千萬人名的盲目無知。屈原生命就此止步?不,他是不朽,他的骨氣錚錚,他的忠心報國,永駐炎黃子孫心頭。國家的多少榮辱悲觀?多少興衰成悲?終將成浴火重生的鳳凰。少不了一份愛國人士的炙熱胸懷。于是乎,五月五便成了端午節,幾年屈老這一傲世英雄。

  隨著歷史的變遷,端午逐漸形成了各種風俗。帶著一棗香和菖蒲,蒿草的清香,端午又至。又憶起早年端午之事,我輕移步伐,打開暗紅色的木門,去感受一年的端午,剛路過幾家便嗅到角黍的香氣。門房掛著菖蒲、艾葉、蒿草、幾層密密的像人的發髻。親和的奶奶見路過之人也邀著送幾個棗粽,輕剝開摻綠的衣裳,露出白皙的身子鑲著幾顆蜜棗。入口便是粽葉的氣息和軟糯而甘甜的味道。幾分鐘便解決一個,令人回味無窮,久而香氣猶存,口腔里溢滿了幸福。吃米粽早聞家人說,是為了每年往江中扔后,魚蝦不食屈原身軀,而食米粽。

  款步繼續走著,娃娃們一身虎襖,配裝著各物的香囊,被大人逼著喝雄黃酒而四周逃。樣子甚為可愛,附近便是江河,鼓聲隆隆,令人志趣激昂。不知哪家人熏著蒼術,白芷,令人如醉如癡。龍舟直到夜深結束,大家才肯歸家,卻心中仍是洶涌澎湃。

  漸漸思緒飄回,我輕拿一片粽葉放在手心,輕嗅它的芳香,甚為清新。端午的民風民俗記我心中,中華的傳統文化似罡風不朽,在華夏兒女腦海中波瀾。一艾葉,一米粽,一白芷,一雄黃染著端午的芳華。我緩緩站起,輕移蓮步,打開暗紅色木門,又去感受又一年的端午……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2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吃著香噴噴,甜糯糯的粽子時,不禁想起了我童年時的端午節。那時的端午節內容豐富極了,最重要的是每項活動我們孩子都能參與其中,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

  小時候的端午節,我們當地人叫五月當午。我現在想想肯定是那時我們把音念轉了,應該是五月端午,也就是農歷的五月初五。現在我們過端午,無非就是吃粽子,送粽子,有條件的看看賽龍舟,出去游玩一番。但那時的我們過端午,內容要豐富得多,儀式要隆重得多。

  一進入五月,甚至還要早,我們女孩子就會用稍微厚一點兒的紙條先左折右折折成十幾個等邊三角形,再把它們折成漏斗狀,里面填上艾葉或者香草,做成五個角六個面的香包。做好后的香包,再纏上五顏六色的絲線,其中一個角上穿上彩繩,其它四個角上掛上流蘇。也可以中間做一個大香包,其它幾個角上掛上幾個小香包,還可以做成貌似風鈴一樣的藝術品,任你發揮想象,怎么漂亮怎么來。做好后,小伙伴們聚在一起,拿出來比一比,看誰做得最漂亮,手最巧。還可以互相交換,鞏固友誼。

  接著就是端午節頭一天放學之后,我們小伙伴三個一伙五個一群跑到田野里找麻葉。麻葉有野生的,也有自家種的。找到之后,摘掉幾十片大葉子趕快跑回家,再拔上幾棵早就種好的指甲草(學名鳳仙花),也有人叫桃紅。用剪刀剪碎,再撒上白礬,用小錘子砸爛備用。吃過晚飯,也不乘涼了,讓母親給我們包指甲。母親總是拿一片馬也放在手指上,再捏一點兒搗碎了的指甲草在指甲上,最后小心翼翼地包好,最后再用棉線纏上系好。這樣一個一個地包,直到把十個指甲全包好。如果想省事,也可以把手握成拳頭狀,每個指甲上捏上指甲草泥兒,用幾片麻葉把整個拳頭裹起來纏上線包好即可。也有的更貪心不光包手指甲,連腳指甲也給包上。據說是用指甲草包指甲不得灰指甲。包好手后的我們無論平時多調皮,此時都會乖乖地上床睡覺。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好,生怕把麻葉弄爛指甲草動位。天剛蒙蒙亮的時候,我們姐妹三個就會一骨碌爬起來,迫不及待地撕去麻葉,看看包的指甲紅不紅。指甲紅的,臉上樂開了花;不紅的,一臉沮喪,仿佛斗敗的公雞一樣垂頭喪氣,嘴里還念叨著:晚上再包一次。

  緊接著,我們端上臉盆呼朋引伴一路小曲兒地跑到小河邊洗臉。說是在太陽不出來前用河水洗臉就不會害紅眼病(角膜炎)了。洗過后,還會端上半盆河水回家讓父母也洗一洗。如今,這條小河已經面貌全非了。再在那里捉小魚,挖河蚌,逮螃蟹,打水仗只能變成追憶了。

  回到家,父母已經把綠瑩瑩的艾葉插在了門的兩邊。媽媽會給我們洗凈的小手腕,小腳腕上綁上五色線用來消災祛病。手藝好的還會給孩子脖子上掛上精美漂亮的布藝香囊。到了中午,家家戶戶都會做油炸食品。做的最多的是菜角,糖糕。再熬上一鍋大米湯,就成了我們端午節的美食了。那時的我們是不吃粽子的,只有城里人才吃。

  如今的我們已人到中年,但談起童年,仍然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的五彩生活!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3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他留給世人的感嘆;頭戴花冠,手持白芷,是他留給世人最后的美好形象。他縱身一躍,在華夏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不磨滅的名字——屈原。

  在勾心斗角的政治生活中,一個純潔的詩人是注定要被排斥在外的。美政的理想是注定不會被昏暗的朝政接納的。你不肯投機取巧,不肯迎合世俗,寧愿隨流水而長逝也不愿放棄自己所崇尚的美德。

  你的精神流傳了數千載,你的故事為世人所傳誦。再看看當今社會,每天都有不同的**被舉報,看著那些驚人的數字,我不禁想,你留傳給我們后人的精神哪去了?你通過死亡發出的控訴被多少人真正聽到?有多少人是像你一樣抱著美好的政治理想去從政的?既然是當官就應該有比常人更高的覺悟,不應在世俗中迷失自己,為了迎合世俗,昧著良心做那些****的事。當腐敗漸成一種風氣,當官的在自己偷來的金錢名利中安然入睡,我們只能祈禱屈原的精神不要太早消逝。不知那些只顧享樂,不顧民生的官員,在今天讀到屈子詩句時,會不會感到無地自容。

  端午節快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希望端午節代表的不是忙碌生活中的一天假期,也不是粽子的香味,更不是龍舟比賽的精彩。人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卻不知道古人真正紀念的是屈原不屈不撓,頑強斗爭的愛國精神。

  陰歷五月初五,我們即將迎來的不是一個節日的形式,是一個自我反省、信仰的堅持。我們慶祝端午節是為了表明屈原的.精神還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傳承、發揚。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這一首民歌呢?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

  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那么端午節是怎么由來的呢?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后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么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5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里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胡子”,媽媽見了笑我是只“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奶奶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于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奶奶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奶奶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她無論做什么,就像什么,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并不怎么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猶如天花亂墜。小姑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么,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慢慢長大了,奶奶也去世幾年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奶奶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里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6

  現在的端午節越來越沒有什么味道了。小時候的端午節窮是窮過,但是過得開心點。

  印象最深的當屬“碰蛋”。可能現在的小孩子都沒有這樣的樂趣了。小時候不象現在,想吃多少蛋就有多少。沒有逢年過節的,哪里有好吃的。所以端午節每個人分了2個用艾草葉煮熟的鴨蛋,用毛線織的袋子裝著。拿到學校去,與其他的同學碰,看誰的鴨蛋最硬。贏的人(沒有被碰壞的)興高采烈的,輸的人也不見的沮喪,早點吃就是了。那時候的蛋可寶貴了,都舍不得吃。有時候藏了半個月再拿吃來,都壞了,不能吃了。

  小時候喜歡過端午節還因為過節有新衣服穿。現在的小孩子什么時候都有新衣服,所以也就不希罕過節了。

  還有就是賽龍舟。大家熱熱鬧鬧,河里的人在劃,岸上的人在喊。現在呢,大太陽的,9點多了,什么領導才姍姍來遲,一講話,羅嗦1個多小時才開始。但是劃龍舟就劃短短的幾分鐘。現在的劃龍舟帶有很大的功利性質了,而沒有以前那么單純了,也就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了。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7

  夏天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葉淡淡的香味,也沁人心脾。劃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熏蒼術的祝福,都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粽子的傳統型轉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會更據棕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和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叫棗粽。剝開那層墨綠的衣裳,露出米肉,這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美味的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先煮兩個雞蛋,煮好以后,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淡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治咳嗽。艾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遺體。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也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說屈原投江后,屈原家鄉的人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投入江中。一位老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蛟龍拖上岸,抽其筋,剝其皮,又把龍筋纏在孩子的手腕和脖子上,在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熏蒼術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術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熏蒼術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熏蒼術……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8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流傳了許多雅俗共賞的節日,如紅紅火火的春節、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和和美美的中秋節等,現在又一個重要的節日——端午節正悄然臨近。下面就讓我們去品嘗品嘗端午節的滋味吧!

  歷史——悲慘的滋味

  在幾千年前,屈原見逐而作的《離騷》千古流傳。這首詩來自一個悲慘的故事。屈原是一個愛國的詩人,他發現秦國丞相張儀與楚懷王大怒,撤了屈原的職位。瞬間,楚國陷入危亡之中,屈原被關在東皇太一廟,他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絕望中跳江自殺。故事情節可想而知。悲慘的屈原受到了許多的侮辱與折磨,怎能不悲慘呢?

  粽子——鮮香的滋味

  屈原的故事讓留戀,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制作了美食——“粽子”。“粽子”顧名思義,用粽葉色裹著制作的糯米團。在這些粽子中都有豆沙餡、紅豆餡、瘦肉餡等。許多好吃的餡。想想撥開一片粽葉,一陣糯米的香味伴隨著粽葉的清香鉆入鼻孔,使人垂涎三尺,吃著吃著嘗到了中心的餡無不使人興奮。聞著鮮香的粽子,怎能不把這一份思念給予愛國憂民,報效祖國的屈原呢?

  賽龍舟-——勝利的滋味

  為了迎接和慶祝端午節,家鄉常常舉辦龍舟比賽。在江頭成群的人坐在舟上,舟頭一個人敲鼓,后面劃槳。一聲令下,舟都紛紛向對頭撲過去。一聲聲鏘鏗有力的口號,又是一旁聲聲歡樂與鼓勵,使得舟劃得越來越快。在千鈞一發時,一個舟頭沖出來。那個就是勝利的舟。伴著一份份希望和歡樂,誰能不在此刻心花怒放呢?

  端午節,有悲慘、鮮香、勝利的滋味。過一個節日,就品嘗了人生的滋味。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9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節嗎?

  這就是我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也叫“龍舟節”。據說這一天,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那一天,為了不讓魚蝦把詩人吃掉,老百姓把粽子投到江里喂魚,還組織了許多船隊到江上尋找詩人的尸體。于是,就形成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由于這一天又是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老百姓就把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塊兒。如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長命縷”。在這期間,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聽鎮上的爺爺說,菖蒲就像一把劍,可以驅邪;艾草像旗子,可以招屈原之魂……

  就拿我們常州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粽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的最愛。棗子粽、火腿粽、赤豆粽……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讒嘴的我早已踮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歡度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節日嗎?是端午節呀。每年五月初五(農歷)為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又稱端陽,重五節。

  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黃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的只要活動。這還有一個傳說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愛國詩人——屈原的國家被其它國家打敗了。屈原不愿投降又走投無路,于是投汩羅江自盡了。大家劃船撈救屈原演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大家把米團扔江里給屈原吃,因為怕被魚吃掉,所以包上粽葉,演變成現在包粽子。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現在,你們了解端午節了嗎?你們喜不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文章散文10篇】相關文章:

1.端午節的文章散文

2.文章的境界散文

3.文章的潛能散文

4.康乃馨的文章散文

5.文章之用散文

6.文章寒舍散文

7.關于愛情的文章散文

8.關于宗教的文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