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第十三的文章

時間:2020-10-20 10:26:00 文章 我要投稿

有關第十三的文章

  現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節的。后來《周易》卦爻辭和《魯春秋》也是如此,不過經卜官和史官接著卦爻與年月的順序編纂起來,比卜辭顯得整齊些罷了。便是這樣,王安石還說《魯春秋》是“斷爛朝報”[1]。所謂“斷”,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節的意思。卜辭的簡略大概是工具的緣故,在脆而狹的甲骨上用刀筆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辭和《魯春秋》似乎沒有能夠跳出卜辭走。《尚書》就不同了。《虞書》、《夏書》大概是后人追記,而且大部分是戰國末年的追記,可以不論;但那幾篇《商書》,即使有些是追記,也總在商、周之間。那不但有章節,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當時的史發展,就是敘述文的發展。而議論文也在這里面見了源頭。卜辭是“辭”,《尚書》里大部分也是“辭”。這些都是官文書。

  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打官司的'時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叫作“辭”;辭原是“訟”的意思[1],是辯解的言語。這種辭關系兩造的利害很大,兩造都得用心陳說;審判官也得用心聽,他得公平的聽兩面兒的。這種辭也兼有敘述和議論;兩造自己辦不了,可以請教訟師。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時候,列國交際頻繁,外交的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說更需慎重了。這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鄭子產便是個善于辭命的人。鄭是個小國,他辦外交,卻能教大國折服,便靠他的辭命。他的辭引古為證,宛轉而有理,他的態度卻堅強不屈。孔子贊美他的辭,更贊美他的“慎辭”[3]。孔子說當時鄭國的辭命,子產生教禆諶創意起草,交給世叔審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兒他再加潤色[4]。他的確是食慎重的。辭命得“順”,就是宛轉而有理;還得“文”,就是引古為證。

  孔子很注意辭命,他覺得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謙虛的說是辦不了。但教學生卻有這一科;他稱贊宰我、子貢,擅長言語[5],“言語”就是“辭命”。那時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辭多指說出的言語,命多指寫出的言語;但也可以兼指。各國派使臣,有時只口頭指示策略,有時預備下稿子讓他帶著走。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時候總還得隨機應變,自己想說話;因為許多情形是沒法預料的。——當時言語,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當時的京話或官話。孔子講學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魯語[6]。卜、《尚書》和辭命,大概都是歷代的雅言。訟辭也許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寫出,而寫出的和說出的雅言,大體上是一致的。孔子說“辭”只要“達”就成[7]。辭是辭命,“達”是明白,辭多了像背書,少了說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8]辭命的重要,代表議論文的發展。

  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游士立談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說辭。他們的說辭卻不像春秋的辭命那樣從容宛轉了。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夸飾,有時詭曲,不問是非,只圖激動人主的心。那時最重辭。墨子是第一個注意辯論方法的人,他主張“言必有三表”。“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9];便是三個標準。不過他究竟是個注重功利的人,不大喜歡文飾,“恐人懷其文,忘其‘用’”,所以楚王說他“言多不辯”[10]。——后來有了專以辯論為事的“辯者”,墨家這才更發展了他們的辯論方法,所謂《墨經》便成于那班墨家的手里。——儒家的孟、荀也重辯。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11]荀子也說:“君子必辯。”[12]這些都是游士的影響。但道家的老、莊,法家的韓非,卻不重辯。《老子》里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3],“老學”所重的是自然。《莊子》里說:“大辯不言”[14],“莊學”所要的神秘。韓非也注重功利,主張以法禁辯,說辯“生于上之不明”[15]。后來儒家作《易·文言傳》,也道:“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不但是在暗暗的批評著游士好辯的風氣,恐怕還在暗暗的批評著后來稱為名家的“辯者”呢。《文言傳》舊傳是孔子所作,不足信;但這幾句話和“辭達”論倒是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