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探索閱讀的關聯理論的文章
摘要:閱讀理解是一種認知過程。在外語習得中,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80年代,StephenKreshen以及Sperber和Wilson等先后提出了窄式閱讀理論和關聯理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不但可以順利渡過在閱讀中遇到的詞匯記憶難關,還可以克服句法和篇章理解困難,達到行之有效地習得語言。
關鍵詞:關聯理論;窄式閱讀;外語;理解
一般來說,在外語學習中,根據閱讀的方法和要求,閱讀可以分為精讀(extensivereading)和泛讀(intensivereading)。精讀也被稱為分析性閱讀,精讀時既關注語言內容,也關注語言形式。通過對課文中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分析講解與訓練,精讀可以使學生運用推理的方法舉一反三地習得基礎語言知識并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泛讀又被稱為綜合性閱讀,它是一種很強且接近于言語活動的閱讀方式,強調在單位時間內多而準確地獲取信息,提高快速感知文字材料的能力,其目的是接觸大量語言材料,豐富詞匯和語匯,增強語感,擴大知識面,籍以提高閱讀能力。由于閱讀對于外語的習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習得詞匯獲取信息,語言學家又提出了新的閱讀方式。
一、窄式閱讀的提出
早在1980年代初Stephen Krashen等語言學家就提出了窄式閱讀(narrow reading)的概念。這種閱讀與精讀和泛讀的方式和要求不同,它主張閱讀同一主題,同一作者或同一體裁的作品(reading on the sametopic,books by the same author,and/orin the samegenre)。隨后在2004年,Stephen Krashen又在語言學雜志上發表了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一文。在文中,Stephen Krashen指出:許多人在初學外語時,總是要廣泛學習各種各樣的主題和題材,直到學到高級階段才專注于某一主題、題材或作者。人們認同這種學習方法的原因是,博覽兼收于初學有益。而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是適得其反。AnsonYang講到過thefirstfewpageseffect,是指在閱讀外文著作時,困難最大的地方是在前幾頁,而這道障礙一旦翻越過去,書后面的部分就會讀得越來越容易。歸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是書中講的是一個新的故事,而閱讀者并不能很快適應作者的風格。因此,短小的篇章和風格多樣的題材不但不能幫助閱讀者跨越這個難關,反而會使他們更為困惑。顯而易見,這些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者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興致,從而使閱讀者不能有效地閱讀。
二、窄式閱讀的優越性
窄式閱讀的優越性表現在:它不僅能幫助閱讀者克服在閱讀文章及書籍中難進入狀態的問題外,還能在以下兩個方面促進閱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習得句法結構并記憶詞匯。
第一,同一主題的文章,會在詞匯的使用上有不斷的重復。比如在談論競選時,相同主題的文章中常都會出現“candidate(候選人)”,“campaign(競選)”或“voter(投票人)”等,這些詞匯在不同篇章的反復出現,能加強和加速閱讀者的記憶。此外,由于不同的文章作者會有各自的語言使用的習慣,故而這能幫助閱讀者通過猜測詞義的方法,習得很多相近詞匯,比如說有的文章在寫王室時會選用“monarch(君主)”而有的則會選用“theroyalfamily(皇室)”。這樣,通過閱讀,閱讀者會很快猜測出詞的意義并能區分他們的用法。
第二,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在風格上會非常一致。他會使用自己習慣的.詞藻和表達方式。這樣,在閱讀者閱讀過他的第1部作品后,就會很快進入他第2部作品的情節。
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思維模式會有明顯不同,表現在篇章布局、層次安排、習慣用語、表達方式等方面。第1次閱讀某位作者的作品,閱讀者不得不需要先花費一定時間去體會該作者的寫作風格。特別是對于母語是漢語的閱讀者,由于中西文化明顯的差異,更會因為缺乏對篇章組織的敏感性,而形成閱讀障礙。這樣,如果選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去讀,就會在閱讀他的其它作品時,逾越這層障礙。
三、關聯理論與話語理解簡述
19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關聯理論,認為自然語言中的每一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所以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再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人們在理解教程中遵循經濟原則或叫最低價策略,即付出最小的處理努力獲得滿足期待的語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認為,理解話語的過程中主要借助自己的認知語境,包括記憶中的詞匯信息、邏輯信息和百科信息來進行。也就是說,聽話者在說話者言語刺激信號下,大腦中的某些信息(包括記憶中的詞匯信息和百科信息)就會被激活,這些信息按照可及度的高低在記憶中通過聽者的邏輯信息逐條進行處理。
三、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的可行性和優勢
(一)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的可行性
從上文不難看出,事物之間關聯性越多就越能加強理解和認知。窄式閱讀之所以會使外語習得卓有成效,正是由于它是關聯理論的自然體現,因此,運用關聯理論就更能加強窄式閱讀在外語習得上的意義。KennethS Goodman在《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游戲》一文中認為,閱讀過程是思維與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效閱讀取決于閱讀者的技巧,即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產生第一次正確的猜測所必需的提示。閱讀者能預測到尚未讀到的下文內容的能力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是至為重要的。窄式閱讀因為主張閱讀同一主題、同一作者或同一體裁的不同文章,所以會使閱讀者能夠迅速運用在第1篇閱讀中得到的語言提示,對其它文章做出預測,從而減少信息處理的費勁程度,達到極好的效果。
(二)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的目的
第一,能及時地復習所學詞匯,加強對詞匯的記憶。
第二,利用記憶中的信息,即根據關聯性,猜測出大部分生詞的詞義,迅速進入情境,提高閱讀速度,加深閱讀理解。
第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反復學習同一詞匯及表達方式,從而習得語言的正確用法。
第四,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體會閱讀的樂趣。
第五,在不知不覺中同時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
由于窄式閱讀與精讀及泛讀的要求不同,所以其主要目的在于攻克詞匯記憶難關,提高閱讀能力。
四、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的操作方法
由于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能取得極佳的外語習得效果,所以把它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就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了產生閱讀材料的最好關聯效果,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前需要進行精心設計。首先,教師應選擇好適合教學的閱讀素材時并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和排序。有幾種操作方式比較簡易可行,如: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下載并編輯相同主題的內容,以便于學生閱讀并循序漸進;二是選擇幾種日期較為相近的報刊、雜志,摘選相同主題的內容,以利于學生從不同視角習得語言并審視問題;三是查找同一作者的不同時期的作品(根據內容難易,為學生排列閱讀順序)。四是教師要在實施教學時,為學生釋義單詞和詞組并通過為學生確定詞義間的關系而幫助他們尋找關聯,推斷含意。下面就舉例來看,教師是應該如何運用關聯理論來進行窄式閱讀-同一主題文章閱讀的:
首先,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在選取材料后,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刪節和詞語替換,并為學生標記出會在隨后文章中出現的單詞和詞組,然后提示學生在閱讀時予以注意。下面是一篇摘自互聯網上的有關感恩節歷史的文章。
I.Th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The holiday dates back to 1621, the year after the Puritans arrived in Massachusetts, determined to pract
ice their dissenting religion without interference.
After a rough winter, in which about half of them died, they turned for help to neighboring Indians, who taught them how to plant corn and other crops. The next fall#39;s bountiful harvest inspired the Pilgrims to give thanks by holding a feast. The Thanksgiving feast became a national tradition -- not only because so many other Americans have found prosperity but also because the Pilgrims#39; sacrifices for their freedom still captivate the imagination. To this day, Thanksgiving
dinner almost always includes some of the foods served at the first feast: roast turkey, cranberry sauce, potatoes, pumpkin pie. Before the meal begins, families or friends usually pause to give thanks for their blessings, including the joy of being united for the occasion.
為了達到最佳的關聯效果,減少學生在對信息進行處理時的費勁程度,教師在學生閱讀完首篇文章后為他們講解分析詞義,如,fall這個詞在本文中意為“秋天”,其同義詞為“autumn”;而“dinner”的近義詞有“feast”“meal”;“crop”與“potato”及“pumpkin”等詞可以構成上下義關系。在釋義之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完成整篇文章的閱讀理解。其后,教師可再為學生布置同一主題的文章,其目的是鞏固所學詞匯,增加更多新的詞匯,并從不同視角全面了解感恩節的歷史及由來。此時,教師可以不為學生在文章中做出任何標記,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所學詞匯和它們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以及派生詞等。
II.Thanksgiving USA
Thanksgiving falls on the fourth Thursday of November, a different date every year.
The American Thanksgiving holiday began as a feast of thanksgiving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almost four hundred years ago.
In 1620, a boat filled with more than one hundred people sailed 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to settle in the New World. This religious group had begun to question the belief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they wanted to separate from it. The Pilgrims settled in what is now the state of Massachusetts. Their first winter in the New World was difficult. They had arrived too late to grow many crops, and without fresh food, half the colony died from disease.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Iroquois Indians taught them how to grow corn (maize), a new food for the colonists. They showed them other crops to grow in the unfamiliar soil and how to hunt and fish.
In the autumn of 1621, bountiful crops of corn, barley, beans and pumpkins were harvested. The colonists had much to be thankful for, so a feast was planned. They invited the local Indian chief and 90 Indians. The Indians brought deer to roast with the turkeys and other wild game offered by the colonists. The colonists had learned how to cook cranberri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corn and squash dishes from the Indians. To this first Thanksgiving, the Indians had even brought popcorn.
In following years, many of the original colonists celebrated the autumn harvest with a feast of thanks.
上面兩篇標識出來的同一主題的文章,體現了詞匯的重復率和內容的相近性,同時也顯示出長短和側重點的不同。學生可以通過逐步閱讀越來越長和復雜的有關聯的文章,切實達到習得詞匯,提高理解能力的目的。
五、需要注意的學習和指導方法
總的來說,在關聯理論指導下的窄式閱讀,無論是對于自學者還是教學者都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習得語言的有效途徑。對于窄式閱讀的學習方法,StephenKrashen曾提出過4條建議:
一是降低閱讀的難度標準;
二是不必介意快速推進及轉入更復雜的語言資料;
三是如果書籍和雜志的內容太過于枯燥和難懂,可以把它們拋開重新尋找新的資料;
四是隨身攜帶書籍,隨時閱讀。顯然,StephenKrashen的幾點建議是為自學者而提出的,但是同時也給外語教師如何實施教學以啟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選材到教學應該注意的是:
一是要選擇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
二是閱讀素材要由易到難,逐漸過渡到相近領域;
三是閱讀材料應該極大程度地實現關聯;
四是基于運用關聯理論進行窄式閱讀教學的目的性,閱讀可以迅速推進;
五是為學生介紹運用關聯理論進行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并提升自學能力。
著名的語言學家StephenKrashen在其二語習得研究成果中,還談到了“i+1”理論,即習得語言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斷輸入比他們現在語言水平稍高一點的語言信息。運用了關聯理論的窄式閱讀正是由于它符合了人類的認知過程,才能成功地幫助語言學習者克服詞匯記憶困難,逾越句法、篇章的理解障礙,成為自學者和教學者學習外語不可或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