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品德的文章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28人,從上學期的“現場采訪”中了解到,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因為受安全的束縛,校外的集體性實踐活動減少少,學生有意見了。本學期的調查活動仍很多,小組活動也很多,如何組織好課外活動,教師要考慮周到些,上課時的一些活動要分組進行,教師對每一組要照顧到,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相信學生能完成本學期的一系列實踐活動。
雖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學生比較喜歡,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教材結構、內容等)
本冊教科書有三個單元構成。
第四單元“土地養育了我們”。 本單元幫助學生了解農業的相關知識,知道是勞動者創造了農業文明和現代的輝煌業績,體會簡單的農業勞動,形成尊重勞動者的正確態度。本單元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從虎子、妞妞兩位小主人公和生活切入,在使學生感到親切的前提下,展示了農業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介紹了農業文明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通過體驗和制作活動,把學生眼光拓展到現代農業生產,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到升華,提高相應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
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 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通訊方面的發展,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訊和交通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通訊和交通領域的緝捕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本單元內容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紹了通訊及交通工具的演變與發展,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傳媒世界,使學生從中體會和理解到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和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并對于學會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種傳媒手段有所認識。
第六單元“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本單元通過調查、走訪、參觀、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有關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掌握安全自護的辦法,樹立安全意識,認識和理解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意義和內容,形成珍愛生命和艱苦文明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具備初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為維護健康文明的生活環境盡自己的努力。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命。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法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能力
(1) 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 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有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
5、拓展教學空間
6、采用三種主要學習方式
(1)、體驗學習
(2)、探究學習
(3)、解決問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