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文章《京城的水》
據很多資料和權威人士說,我國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對于這句話,起初聽起來似乎沒有什么,也對其嚴重性未曾做過深入分析和預想。今年五月份由于工作上的事,去了一趟北京,在由呼和浩特乘坐北上的列車進入居庸關時,鐵路兩側郁郁蔥蔥的樹木和漫山遍野覆蓋著的綠色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偶爾可見小股流水或隱或現,但不是很多,進京后在那里住了數日,其間還到京郊的懷柔區北溝村和密云縣蔡家洼村就美麗鄉村建設相關事宜進行了走馬觀花式的考察和觀摩,除在通往北溝村的山路上途經雁棲湖附近時見到一股很小的山間流水外,再也沒見到山泉或山溪。后來在去延慶縣八達嶺水關長城時,沿途經過了不少低山丘陵和溝壑地帶,很少見到流水,只是在八達嶺腳下見到一股很小的水流,雖然是清澈的,但不是可趴在地上直飲的那種潔凈剔透的山泉。
我的老家在隴原大地南部白龍江畔的大山深處,那里山大溝深,山是那種直插云霄的高山,溝是夾雜在連綿起伏的大山峰巒之間的或高或低或狹或開的深谷,若是在我們隴原白龍江兩岸河川地帶和廣大山區,只要是有溝峪之地,只要是林密山青之地,或多或少總會有山泉或溪水沿山谷奔涌而出的,基本上是山水相依、水山共存,山孕育了水,水離不開山,雖然山泉河流沒有桂林的山水那般絢麗壯觀和分布極廣,但逶迤綿延的山和縱橫流淌的水在隴原南部一帶似乎成了大自然的地標,也給生息繁衍在這片貧瘠的大山深處的人們帶來了生存的依托和立志改變貧困的希望。
古老而文明的首都北京自元朝以來就一度成為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首都,期間雖有中華民國曾移都廣州、南京、重慶三地但也不到四十年時間,北京可謂多朝古都一點也不為過。當然,燕京之地缺水少水并非哪朝哪代帝王將相所為,也不是因為草木植被年益少減導致生態環境惡劣所致,說實話,京畿重地不論是繁華鬧市還是郊外人口稀少之地的生態環境還是挺不錯的,這當中,既有歷朝歷代統治者們苦心孤詣保護的重要歷史性貢獻,也有長期以來,京都的各朝代尤其是解放后廣大官員和黎民百姓經年累月植樹造林大搞綠化的重要貢獻。京都重地生態環境如此良好,樹木花草不乏繁茂,但偏偏為啥就如此這般缺水呢?我想,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缺水的主要因素就是與京畿重地所處的北方地理方位以及燕山山脈和華北平原原本大面積的黃土地貌的'地質結構直接有關。我認為,京畿重地不論從地理方位、歷史文化、陸海交通、氣候成因哪個方面而言都不存在什么缺陷和問題,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水”的涵養,這也許不光是我的一種個中之見,但凡去過北京的中外人士對此或許不乏同感。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一個地方的“魂魄”和“靈氣”,缺少了水的涵養,自然界的萬物均會遭遇滅頂之災,一個地方如若缺失了水的靈氣,就會使這個地方黯然無色。好在從古至今,尤其是解放以來,國家將京津冀的缺水問題作為國家戰略進行了全面研究部署和決策,通過南水北調等系列持續有效的措施逐一解決北方大地嚴重缺水的問題,時至今日,南水北調已取得重大成功,其澤被京津冀大地的預期成效正在不斷得以發揮,時代在進步,國家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經濟在強盛,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持久實施,京都乃至北方干廣大缺水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緊張局面將會逐步緩解并得到徹底解決,屆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長足深入發展,神州大地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將會一步步得到遏制,想必在建國三五百年的將來,祖國大地到處都是一派樹木蔥蘢、草木繁盛的生態宜人畫面,到了那時,隨著生態涵養水源能力的不斷提高,京郊大地再也不會讓人產生一種普遍缺水的同感,說不定,到了那時,會在燕山山脈京都大地林密草茂的山溝川谷地帶,又會冒出一股股仍人憧憬、教人喜歡的清澈明凈的泉水來……京都不再是缺水的國際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