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召文明出行的文章
“紅燈停,綠燈行,橫過馬路左右看”,這是我們啟蒙教育的內容之一。然而,當我們置身街頭巷尾,卻常常忘了這樣的規范。當下,昆明正在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到讓城市更具魅力、生活更加美好,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樹立文明交通意識,展現城市文明細節之美,應該成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在多年的城市管理和文明創建工作中,我們探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諸如“中國式過馬路”等不文明交通現象,依然是頑疾,既難治,又易反復。究其原因,還是意識淡薄,宣傳教育難以入腦、入心,特別是挑戰規則、占小便宜等心理盛行,吞噬了人們的公共意識。很多市民都認為,不就是走個路、騎個車這樣的小事情嘛,能快一點、近一點就行個方便,何必那么認真。殊不知,正是這些小細節、壞習慣,一點點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文明。
怎樣才能提升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識呢?除了廣泛地宣傳教育和進行嚴格的社會管理外,可以把家庭作為一個重要單元,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提示、互相監督、互相競賽,從具體的點上雕刻城市文明細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可以逆向思維,用孩子在學校里受到的文明教育成果和養成的文明生活習慣,來提醒和改變家長的壞習慣,小手拉大手,共同往前走。
有一篇報道說,某地一線交警總結了一個關于交通法規的現象:幼兒園、中小學生是最遵守交通法規的群體,但大學生的文明交通意識就有所淡化。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這樣的場面,在很多路口,孩子都會出面阻攔家長的不文明交通行為,比如闖紅燈,不走人行橫道,橫跨圍欄,隨意超車、并道等等。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場所、窗口位置,這樣的阻攔行為往往效果明顯,對家長觸動較深。很多家庭由此會徹底改變不文明的交通習慣,培養出“文明創建從我做起,一份努力,就會讓我們的城市離文明更近,一份付出,就會為我們的城市增光添彩”的意識,并很好地帶動其他家庭養成遵守社會公德、文明交通出行的`好習慣。
“小手拉大手”的基礎工作在學校,但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實踐中,很多學校已經將培養文明交通意識作為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來抓,交通安全教育逐漸在開學第一課中得以體現。交警部門也與老師們配合,向學生傳授正確的交通法規,與學生分享工作經歷和心得,剖析不明交通行為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如“家長違反交規,我們應該咋辦”、“如果我是一名交警”等話題討論和模擬演示,甚至讓部分學生直接參與到一些具體的宣講工作中,讓他們多角度體驗,全方位體驗、感知文明交通行為,能夠規范地與家長交流,甚至監督家長和周圍人群學會“走路”、“開車”,從而帶動社會面上的守法遵規意識。
文明之花需要澆灌,文明創建重在細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也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折射出來的美德,很容易讓家長受用終生,讓家庭健康發展。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家庭文明了,社會就和諧了。當廣大市民能夠自覺行動起來,做到“我知曉、我參與、我奉獻”,我們創建文明城市的底氣就更足了。
(劉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