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阿Q的優秀文章
阿Q生活在那個人性扭曲的年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在閉塞落后的江南山村里,這使他成為中國舊社會墮落的國人的典型。這也就不奇怪,當時《阿Q正傳》剛問世的時候,有許多人以為書中的阿Q就是自己,于是我想,阿Q是一面鏡子,讓人們在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讓人們認清自己。從這一點上講,阿Q的個性其實是中國人的共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就報復以“你還不配”;當挨了打時,就有“兒子打老子”的想法;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可見,他的精神勝利法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運用。我想,阿Q的所謂精神勝利說好聽點是自我安慰,說直白一點就是逃避現實。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阿Q的人生是可笑的,他所適應的是農村的愚昧落后,不思進取,阿Q的人生更是可悲的,可悲在他不知道他的這種自創的精神勝利法到底是為了掩蓋心中的郁憤,還是只是為了博得眾人的憐憫,這種勝利,真的是勝利嗎?也許這不是阿Q的錯,而是那個時代的落后,那個時代的封建文化讓人們不敢去正視自己的愚昧,不敢去維護自己的****,甚至讓人們踩在自尊上過活。
彼時的阿Q,逃避現實,甘于輕賤,卻自我陶醉,這是可嘆的。魯迅先生當初寫下《阿Q正傳》的時候,是想喚醒在愚昧混沌中的中國國人吧,他讓阿Q成為眾人心里的鏡子,來治療這種病態的心理。
然而,此時,現在的社會中,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還有不少人在效仿,許多人還不敢面對現實。包括這個社會,也存在這種社會心理。余秋雨的《廢墟》以濃重的筆墨寫了歷史的鮮血淋淋,為了什么,就是為了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覺悟,就是為了讓當代人懂得:只有我們直面歷史,我們才會在冷靜中思考人生的價值。一味的.逃避只能換來的是重蹈覆轍的屈辱。有人認為現在是太平盛世,不存在阿Q這種封建社會中人物的影子,錯了,也許沒有像他這樣鮮明,但是這種病態的心里卻依然存在,碰到問題就退縮,考試沒就說是粗心,工作沒做好就說是沒用心,這些阿Q精神是則是一種逃避,一種推卸,為自己開脫。在現今社會,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
阿Q的另一個性格特征是自夸。喜歡自夸也許是舊中國國民的共同弱點。而阿Q一無所有,也一無所知,就只好拿“先前”來傲視他人:“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這就是阿Q的自夸。喜歡聽別人夸他“真能干”,這與他的“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頌揚”,也就感到很對味甚至不辨是真心還是譏笑,而感到“很喜歡”。阿Q因進了幾回城而“更自負”,又認為城里人“條凳”的叫法和用“蔥絲”的做法是錯誤的、“可笑”的。然而阿Q怎么知道這恰是他自己的可笑之處呢?這與他長期生活在封閉式的未莊農村,對世間事孤陋寡聞有關。
彼時的阿Q,封閉卻不自知,他生活在他自我的世界中,得意洋洋,沾沾自喜,這是可悲的。他的這種自夸是中國大部分人的弱點,代表的是一大部分的人。他們自以為生活很滋潤,或者說,他們不愿意承認他們的生活是潦倒的,于是,閉塞,無知,卻引以為豪。
此時,這個社會中,這種現象并沒有杜絕。有些人依舊自命不凡,夸夸其談。英語等級考試,鋼琴等級考試每年都吸引著大量考生,也許其中真正愛音樂,愛英語的人為數甚少,為的只是拿到一張證書,好在他人面前炫耀,好在朋友面前顯擺,以此來體現一個人的品位,或者說是價值。
阿Q確實是一面鏡子,透過古代,看現代,許多人找到自己的影子,許多人從中認清自己。我想,魯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為對整個社會有影響吧,是因為對這個時代有影響吧。希望這個時代中,阿Q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