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生淡如茶文章
人生淡如茶
茶最早發源于中國,通過揀茶、沏茶、賞茶、聞茶、飲茶,達至陶冶性情,修心養德。品茶時,朝日冉冉,依山傍水,花芬鳥鳴,亭臺樓榭,弄笛對奕,墨香焚爐,得此佳景,夫復何求!
兩人時,談古論今,天南地北,熱鬧之情不遜于酒,醒腦提神之效不下于咖啡。雖沒有紅酒的高貴魅惑,也沒有咖啡的時尚艷麗。茶知性溫厚,如東風朝陽般親切柔順,如大家閏秀般優雅識禮,如冰壸秋月般清白廉潔,如歸隱高僧般淡泊名利。
獨處時,我愛泡一杯清茶,一片片盈綠,舞動翩翩,茗香陣陣,享受頃刻的慵懶。心,靜如鏡,悠然自得。輕晃茶杯,茶葉時而簇擁,忽而四散,浮沉不定。緩緩啜飲,清雅淡致的苦澀在舌間蕩漾開來,潤澤心田。茶是大自然的結晶,品茶是靈與美的契合,心與智的探討,靜與空的悟會。
莊子曰:「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莊子另有名句:「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可見「靜」的重要性。從科學的角度看,茶不過是水與茶葉,何以地位崇高,且與儒釋道扯上關系呢?「靜」是三家的.核心思想,有靜才能使人思考,才能人明神清,慧增開悟,通情達理,洞悉先機。喝茶為了解渴止饞,品茶為了怡性修心,茶的品位高低,在于喝茶人的待茶態度,靜是茶道修習的必要之道;「人貴自知」人的品位高低,在于能靜思己過,有自知之名;圣人之所以成圣,在于圣人以靜作為修持的基礎。
「空」是佛理,只能簡單地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產生,隨時會改變,由于沒有實體,故此稱為「空」。茶與人生也同等道理,不同茶種,不同水溫,不同心境,品出不同味道,因和緣的關系千絲萬縷,層層相連。我覺得茶基本上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苦,第二層甘,第三層淡。我已嘗了淡淡的苦,自少與父母分離,祖母只懂得體罰我,我既孤僻又孤單。到一家圑聚時,爸媽只疼弟妹,對我漠不關心,我依然孤僻又孤單……現在我羽翼漸豐,驚覺人生原來可以品味。
茶有生津回甘之口感,人生也有苦盡甘來的時候,你懂得享受整個過程嗎?只要你能調整自己的抗逆能力,種善因,果報隨之而改變。青少年為情自殺、被斥輕生等新聞,是否能有絶跡的一天?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也有需要解決及無力解決的煩惱,只是絶大部份人也沒有宣之于口,無從得知旁人的痛苦,以為自己既可憐又可悲。曾記得一個佛理故事,緊握拳頭,你的手里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了很多很多……半杯水的故事,你可看作是解渴潤澤,你可視為知足愜意,你可領悟成發奮動力。人生,你想從哪個角度去品呢?
「千紅一杯,萬艷同窟」孔子、成吉思汗、莎士比亞、甘地等曾叱咤一時的風云人物,到頭來都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做人又何必拘泥于小事,執著于得失呢!褐紅的黑茶,陳香醇厚,呷一口甘露,黃鶯嚶嚶撫心田,春雨霖霖潤心湖,朝霞處處映大地,蒼天悠悠碧長空。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甜酸苦辣是人生必經的,能夠嘗遍百味,保留感性,學懂珍惜,增長智慧,生命才會厚重,如梅花般渾身散發著睿知的光芒。普洱生茶,工序不多,味道腥苦霸道,經自然陳化后,愈陳愈醇,無論價格及口感均遠勝工序繁多的熟茶,天時、地理、人和等非常嚴謹的條件配合,將天地精華的翡翠雕琢成罕有瑰寶。植物況且需要如此歷練,更何況人呢?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過去的種種失敗、錯折、難堪,靜思己過,是造就將來成功的養份。紫微、鐵板、命格、乾坤有何用?洞悉因果,運籌帷幄,人定勝天。
細水長流,平淡如歌,笑看紅塵,回味當年。第三層次的茶雖清淡,略帶香味,余韻悠長,淡然,如人生。
【有關人生淡如茶文章】相關文章:
1.《淡如人生》文章
3.往事如茶文章
4.人淡如秋優秀文章
5.男人如茶勵志文章
6.關于男人如茶文章
7.淡定的人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