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與人生優秀文章
偶然翻檢兩年前的舊稿,見到許多曾經寫的已經陌生的短文,讀之心中不免生起無限的懷舊的溫馨之感,雖常常感到那時為文的幼稚,然自己猶能從那些小文中獲得樂趣,就像一個久別故鄉的人突然回到故鄉一般驚奇。我想,就讓這些淺顯稚嫩的短文永遠隱藏于抽屜吧,當自己閑暇無事時,不經意讀到其中一篇也會覺得愜意無比的,盡管那些文字沒有章法,隨意寫來的。其中有一篇談筷子與人生的話題,雖不深刻富有什么真知灼見,感覺還是有一點趣味的,于是略加整理,重寫于下。
清代文人袁枚有一首詩《詠箸》:“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辣中,能知味也否。”以箸自況,顯現自己生活之“酸辣”。前兩句嘲笑筷子忙碌夾飯菜送入他人口,有自嘲之意,使人想起晉時羅友為鬼揶揄之事。羅友為桓溫掾吏,抑郁不得意。一次桓溫設宴送人赴郡守任。羅友遇一鬼揶揄自己說:“吾但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見人送汝作郡耶?”然而筷子本竹木所制,終不會有人類的情感,因而也不怕嘲笑,也無從知曉食物之酸辣了。作者寓情于物,一世中艱辛的苦滋味太多了,竟然不知其味了,想來近于麻木了,是人生中艱辛的苦澀的時刻。
筷子出現于何時,已不得而知,英文稱chopstics,正如衣服(clothes)、鞋子(shoes)一樣,向來只能以復數的形式存在。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些資料:第一批筷子是骨頭或玉制成的`,在春秋時代又出現了銅制和鐵制的筷子,古代富人們用玉或金子制成筷子顯示其富有,許多帝王使用銀制筷子以檢查他們的食物中是否有毒。可見筷子不僅如蔽體的衣服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且還是富人炫耀家私及帝王免于食物中毒的工具,當然指的應該是古代的中國,西方人則使用刀叉,不知是否也有金銀之類的制品。
筷子在傳統上是被當作新娘的嫁妝的,大概是因“筷子”的讀音聽起來很像“快得兒子”,這與新婚后吃紅棗認為“早生貴子”很有些相像,不過而今,應該沒有這樣的習俗了,紅棗也許有吃得的,觀念已經轉變了許多,生“貴子”“貴女”也不再是先前那樣燒香拜佛的祈禱了。
西方人慣用了刀叉,切糕點,割牛排,送于口中,想也難免有弄傷唇舌的時候,來到中國也想知道筷子是否有刀叉方便,或者僅僅是好奇這一件飲食工具。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的時候使用了筷子,宴后,那雙筷子被一國外的外交人員作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品收藏,看來,這雙筷子比袁詩中的要幸運了不知多少,仿佛人生中幸運的美妙的時刻。
宋代女詩人朱淑貞也有一首《詠箸》詩:“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這首詩輕快歡暢了許多,仿佛眼前閃現一對“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佳人。朱淑貞是一位傷感的詩人,其“匹配非人,婚姻不幸,因而心中常懷憂郁之情,詩詞多幽憤之言,死后,其作品為父母焚毀。”如“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之句頗有些凄涼。然而此詩卻很活潑、靈動,正如人生中歡欣的快樂的時刻。
無論是袁枚還是朱淑貞,都不僅僅是吟詠筷子的表層現象,而是在詩中闡明自己人生的情狀,有苦澀的味道,也有歡樂的味道。人生本來就是一道豐富的盛宴,用筷子與刀叉只是品嘗到表面的滋味,只有用心靈與頭腦去品味,才能發掘出人生的真諦,才能不為人生所奴役。
【筷子與人生優秀文章】相關文章:
1.醉酒人生優秀文章
2.人生哲理優秀文章
3.優秀精選文章人生
4.優秀文章人生如茶
5.優秀文章人生如書
7.真相人生優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