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是什么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輪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采用并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然后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展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后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后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文章結構的基本形式
1.縱式,即文章層次主要以縱向形式展開。
①以時間為序
②以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為序
③以逐層深入的論證為序
2.橫式,即文章層次主要以橫向形式展開。
①以空間為序
②以材料性質的分類劃分層次
3.合式,即縱橫式,指文章層次以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形式展開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梳理文章說明順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如何理清說明順序?
一、認清說明對象,分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了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些事物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通常按空間順序說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間到四周,或按東西南北方位順序。例如,《故宮博物院》就是沿著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空間順序,有主有次地介紹故宮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把握語言標志,“讀”出說明順序。說明文語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詞句表明層次和順序,連接內容,組織材料。各種順序在語言上都有一定的標志。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志作用的語言,可以更加順利地分析說明順序。要學會通過文章全篇的首尾部分、每一段的首尾部分、文中的設問句、過渡句以及領起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來理清文章的結構順序。事實上,以時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文章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文章多用表方位的詞語,以邏輯順序為說明順序的文章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聯詞等。所以,把握這些語言“標志”,有助于順利地理清說明順序。在梳理文章內容、了解說明順序的過程中,應盡量利用原文的字、詞、句,因為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較為簡練、準確。例如,《蘇州園林》開頭兩段總說蘇州園林的藝術價值,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后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三、分清主次,綜合歸納。有時一篇文章不僅僅采用一種說明順序,而是將幾種方式糅合起來,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后局部的邏輯順序進行說明。至于《說“屏”》這樣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的順序,顯然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了。《說“屏”》中,作者從屏風的作用、分類、屏風的設置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相關知識,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倘若一定要說出是什么說明順序,看來這篇也就是邏輯順序無疑了
1.按時間順序作說明。即按事物變化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依次作說明。
2.按空間順序作說明。即按照具體事物的空間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從遠到近等進行說明。
3.按邏輯順序作說明。即對事物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特點到用途,或從主要到次要,或從概括到具體等進行說明。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是什么】相關文章:
3.論著類文章的結構
4.愛的方式親情文章
5.打招呼的方式文章
6.如何分析文章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