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好自己,是對別人的尊敬文章
收拾好自己,是對別人的尊敬。倘若你做不到衣著得體,至少也要一絲不茍,如果一絲不茍也做不到,那么你就即使耗盡一頭白發,也要拿出些真東西。
《道德經》里,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幾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常常以此勉勵自己和不時說給朋友聽。
“外表形象,確實那么重要嗎?”
“身在生意場,尤其是談判合作場合,或者職場,作用顯著。”
“誰一直在意?”
“……”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也是我這一代人從小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身邊的長輩大都也是這方面言傳身教的楷模。那時候,勤儉節約一直是一種廣而行之,能登大雅之堂的美譽。
細細回頭,還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慢慢地就成了一個隨意率性不顧外表的人。也許是小時候開始,從老媽用一把剪刀給我裁剪衣服開始,從一件又一件長輩的衣服繼續在我身上發揮余熱開始的吧。
隨著年齡增加,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在書海藝林里徜徉徘徊,有時候是獨自一人,有時候是與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討一番,期望悟道然后在最高的意境里沉醉不醒。每每這樣鐘情,似乎身邊那些無盡筆墨愈發淡雅, 書香之氣愈顯凝重,竟能憑空生出無盡的芬芳。
十六歲那年,我一個人辭家遠行;之后無數時日,又沉迷于挑燈夜讀,埋頭苦修。似乎越是負笈遠行,越是執著于內心的寧靜與完好。或許就是這樣,我漸漸地就混淆了勤儉節約和不修邊幅之間的界限。
“你活的越來越像個藝術家了。”朋友們曾經不經意間的一兩句調侃,我卻無奈地揮揮手,以至于習慣了最后的點點尷尬也不在了。也許是有些事情做不到,把內中淡淡的批評和規勸拋之腦后,于是就干脆放任了。
直到畢業后北漂多年,有一次拜訪一位朋友,碰巧遇見了一位講授職場和人生禮儀課程的大學老師,見過幾次之后,有一次她走到我面前,盯著我看了好一會兒,笑吟吟的問了我一些問題,然后說到:“人的儀表外在,很多時候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你需要一堂課。”順即推薦了我一堂禮儀課。記得那天課后,她一臉燦爛笑容地問我。“你是怎么想的?”
“唉,一顆心早已經慵懶懈怠慣了,何況慕羨閑云野鶴,以至來去隨心,去留憑意。”
“雖說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但是稍事禮儀,人生會愈加錦上添花。”
“曾國藩在《冰鑒》說過人,弱而不媚,狂而不嘩,疏懶而真誠,周旋而健舉,皆能成器;反之,敗類也。”
哈哈……
“你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堂課。”
后來參加一個高端的國際論壇,當時安排突然有變,有人來不了就需要有人救急。事出緊急,我跟著一個朋友立刻拔腿就跑去附近請一位資深望重的退休官員。幾經周折見著他,當時他正在忙某件事,隨性地一塌糊涂地那種。聽我們說明了來意,他笑了笑。“等我一小會兒。”
大約十多分鐘左右,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一身干凈素雅莊重,淡淡中透出絲絲威嚴,那一瞬間,他那器宇軒昂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
“抱歉讓你們久等了。”官員微笑著說。
“您太客氣了。”
“這是我的習慣。”
“你自己注意了,人家才會在乎。”
“收拾好自己,是對別人的尊敬。”
一路聊了幾句,“倘若小事都能一絲不茍,人家心里放心,也才放心把手頭的工作交給你。”
“收拾好自己,不是一件小事。”
然而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
倘若真做不到怎么辦?
聽了我的故事,我一個朋友,坐在沙發上,哈哈大笑道,
倘若你做不到衣著得體,至少也要一絲不茍,如果一絲不茍也做不到,那么你就即使耗盡一頭白發,也要拿出些真東西。
倘若我這些也拿不出呢?
朋友笑道:“先吃飯吧。”
……
【收拾好自己,是對別人的尊敬文章】相關文章:
6.對自己說的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