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場景,一樣的感動的經典文章
8月20日,來到災區才短短兒天,一個個活潑的身影,一群群滿懷期望的家長,一幢幢簡陋的板房幼兒園……讓我們感動的場景時時出現。
齊心協力――為孩子而合作
馬尾,是我們這支隊伍建立起來的支教點,今天又多出一個班。昨天,當地老師又打掃出一間板房給我們做教室。下了一夜的雨,早晨滿教室都是水。組織家長帶孩子在門口等候片刻,我找來拖把掃帚開始處理地面的積水,一位老奶奶看見后,進來拿起掃把簸箕利索地和我一起干起來。一會兒工夫,兩個、三個、四個家長都來了,我連聲道謝:“謝謝你們!”他們說:“我們要感謝你們啊,你們都是為了我們的娃娃……”不一會兒,地面積水被處理干凈,孩子們可以進教室活動了。因為人手不夠,一個班只有一個老師,我們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閑難,好多站在教室外等候的家長不時為我們承擔起當地志愿者的'責任,極力配合我們開展教學活動。家長們雖然說得不多,但可以從他們的微笑笑讀出感激之情,我也為這微笑而感動!
艱苦條件――為快樂而克服
馬尾的板房教室里除了一些簡單的環境布置之外什么也沒有。沒有椅子、沒有桌子、沒有玩具,沒有學習材料……于是,小小的凳子就成了“萬能物”:上課和吃點心時,它充當小椅子來用;畫畫和折紙的時候,它又充當起小桌子來用;體育活動時,它又充當起體育器材來用,真是集多種功能于一身!
孩子們依然是每天早早來到幼兒園,積極地和同伴、老師一起進行各種活動。和地震前相比,條件是如此艱苦,但孩子們來園的熱情和活動時的積極狀態,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堅韌與快樂。
電話話別――為真情而動容
三溪寺是我們支教的一個露天流動點,設在三溪寺破廟門口的平地上。支教活動快結束了,在離別前的那天晚上,我們趁著開會的間隙,與三溪寺的家長和孩子們進行電話告別。我們向家長說明了的情況,家長在電話里不停地說:“謝謝老師!”接著問我們接下來要去哪里,希望我們能再來看望他們。情真意切的電話交流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為之動容。家長的謝意,孩子的不舍,讓我們看到了辛勤付出所得到的認可。
回想起這一幕幕場景,我感到我們能做的太少了!是的,我們能發揮的能量是微乎其微的。想起一個公益廣告中說的:“每點亮我們身邊的一盞燈,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讓我們利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能力為孩子盡可能多地做一些事吧!
【不同的場景,一樣的感動的經典文章】相關文章:
7.有關感動的文章
8.關于感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