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學主題的文章
教學的本質是傾聽和對話
作者:陳青 單位:長寧實驗幼兒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就兒童的認知特點有幾個重要觀點:
其一,重視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認為兒童所具有的概念不是從感覺中得來的,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活動為基礎。通過具體生活場景中一些活動的積累,兒童的思維將隨之發展。
其二,兒童能自己改正錯誤。認為正確的答案不限于一個,強調錯誤與失敗在兒童思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三,兒童在游戲中發展。認為游戲是兒童思維最具自發性的表現,也是思維發展的原動力。在兒童的象征性游戲中,兒童可以脫離現實世界而不受任何約束、盡興盡情地專心游戲。
由此反思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充分地提供了讓孩子與環境、材料直接互動的時間和空間?是否給予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我以為,眼下教師所設計的集體教學活動更多地還是讓孩子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以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完美效果。究其原因,我認為其本質還是涉及對教與學的價值取向和思考方法的認識。
我們很關注教師“如何教”。我們常常事先確定一個教學目標,然后竭力去想如何“讓孩子感受……”“讓孩子體驗……”“讓孩子理解……”;我們設計一些嚴密的步驟,設計一個接一個的提問,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孩子一步步走向真理。
我們很少研究孩子“如何學”,且通常認為只要孩子“感受過了”“說出來了”,教師“提升過了”“小結過了”,就表示孩子一定理解了。但孩子究竟是如何理解的,我們知曉得并不清晰、準確和完整。
華東師范大學張華教授曾評價:“通過實施二期課改,教師在教材的使用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多的創新機會,更多的‘學科教學知識’最終從教科書和各類教材中被提升出來,使課程獲得了一種獨立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獨立的存在”的本質是:教師不再是學科專家的依附者,而是擁有獨立人格和專業自主權的存在。
同樣,對于孩子來說,只有擁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才能成為“有學習能力的人”。
皮亞杰的學生達克沃斯將“臨床訪談”發展為一種使教學和研究一體化的教學方法論。她認為這種方法的本質在于能夠“傾聽學習者,并讓我們的學習者告訴我們他們的思想”。
基于這種理念,她不再把教學理解為教師講、孩子傾聽的過程,恰恰相反,教學是孩子講、教師傾聽的過程。教學就是為孩子提供誕生精彩觀念的機會。
我想到了我曾經執教過的一個游戲“動物接龍”。在活動中,我給了孩子們很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探索和發現“接龍”的規律,結果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理解總結出了各自的經驗,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規律”,如按動物種類分類、根據動物某一特征分類、引用“模式排列”的規律等。孩子們在交流環節充滿自信地發表各自的觀點,傾聽并嘗試評論同伴的觀點。由于活動是開放式的,孩子可以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尋求“規律”,活動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但是我以為,如果我們重視并追求孩子發展的真正價值,就必須轉變我們的價值取向和思考方法,改變我們的評價標準和方式。因為教學的根本不在于教師向孩子講了多少,而在于教師對孩子理解了多少。
倘若教學指向于理解,教師的任何講授都必須建立在對孩子的傾聽之上。只有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表現,教師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才可能互相理解,教師的講授和其他教學行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礎。
教學的本質是傾聽和對話。
張華教授說:“任何社會,只有當成人學會了欣賞兒童思想的力量并促進其發展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是健康、文明和有前途的.。反之,當成人把兒童的經驗和思想當做被‘學科知識’所替代的對象或掌握‘學科知識’的媒介,就是在以‘學科知識’為借口向兒童施加壓迫,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專制等級社會的殘余。”
他的觀點雖然尖銳,但發人深思。
是孩子“創造”了成人,只有當成人學會欣賞孩子思想的力量并樂意為之提供幫助的時候,他或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讓我們將這種“欣賞”和“幫助”從一間間教室、一個個活動、一個個孩子做起。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作者: 費世津 單位: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各種方式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培訓。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加強幼兒園教師教育信息素養、順應教育信息化潮流,對幼兒園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信息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認識能力,以及他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等內容。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是上海市示范性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在全區幼兒園中處于領先水平。隨著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被廣泛運用于日常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拍攝的數碼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確切反映主題內容,沒有很好地捕捉幼兒活動的瞬間。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缺乏拍攝的專業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兒精彩瞬間的絕佳時間。因此,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不僅僅是現成的信息設備與技術的使用,還涉及到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兒園領導在分析幼兒園現有教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現狀后,提出了開展“幼兒園教學影像資料的拍攝和積累”的園本培訓活動,希望通過培訓,不僅提高教師的拍攝技能和編輯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技巧,從而使拍攝的影像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升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一、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技能
幼兒園領導邀請了兒童攝影專家來園為教師作專題講座,如“如何了解自己照相機的性能”“拍好一張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與方法”“如何評價一張照片”等,讓教師通過多次培訓,了解不同照相機的性能和拍攝技巧。
在培訓中教研獲得了許多新知識,如以往我們都不熟悉數碼照相機的ISO拍攝模式用途,通過培訓我們才了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適合在天氣晴朗的室外,400/800適合在傍晚和多云的天氣,而1600則適合在夜間或黑暗的室內。 ISO感光度越高,閃光燈的有效范圍就越大。這樣,教師對自己原來為什么照片拍攝失敗找到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同樣,同一人物和景點拍攝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視、仰視、俯視……這些拍攝的技巧讓教師受益匪淺。
當教師掌握了照片拍攝技能后,我們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培訓,如“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繪聲繪影”等軟件的學習,使教師能將所學的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并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發展
在園本培訓中,如何使教師真正成為培訓的主角,是關系到培訓成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培訓方式優點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對新途徑、新方法的追尋。
“參與式”培訓是指運用“參與式方法”使每個教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我們利用外出旅游的機會,要求教師根據要求拍攝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照片,讓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攝的專業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訓”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培訓方式,它不同于傳統的講解式培訓,主要是運用案例去激發教師思考和探討,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將每位教師拍攝的照片回園后一一歸類并請專家和其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現場點評和互評,通過點評使教師們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這樣一來,培訓并不是把專家的意見直接灌輸給教師,而是組織教師先討論,最后匯總得出結論,由專家進一步引領。
三、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成功
在園本培訓中,教師是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園本培訓的內容來源于教師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受到教師的歡迎。
如由于“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的學習易上手,操作簡單、方便,立刻贏得教師們的推崇,學會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以后,教師們將平時拍攝的照片運用已學的技能進行編輯與裝飾,上傳到幼兒園班級網站上,立即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如蒙五班的教師運用“非常好色”軟件制作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月歷。在培訓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的作品都讓我們為之贊嘆,他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這里每個人都獲得成功,每個人都獲得自信,每個人通過培訓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又如在學習了“繪聲繪影”軟件后,蒙氏教研一組的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將幼兒的活動內容根據需要進行剪輯與編輯,為現場教研提供真實的素材……
在走向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提高幼兒園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園本化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的教育理念,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學前教育走向教育現代化。
【關于教學主題的文章】相關文章:
7.愛國主題的文章
8.愛為主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