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師的文章參考
一直以來,我認為“老師”這個稱謂是極其嚴肅而又神圣的字眼,容不得別人私自去褻瀆。而如今,在各行各業中,稱“老師”和被稱作“老師”的人卻屢見不鮮,這讓人不得不有些憤憤不平和隱隱作痛。
也許,是我自己孤陋寡聞的緣故,我總覺得能有資格被稱作“老師”的,唯有“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后來我才知道,對那些“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亦可稱為“老師”,這是《現代漢語詞典》給予“老師”一詞的解釋。言下之意,只要你在某方面有專長有專攻,在他人面前都可以被稱為“老師”,別人要想學你的藝拜你為師,就非得叫你一聲“老師”不可。不過,在過去,仿佛記得師傅收弟子之時,并沒有弟子稱師傅為“老師”一說,最多也只稱作“老師傅”而已,卻要無端在“老師”二字后面徒勞加個無聊的“傅”字。
幾千年的中國古老文化曾讓“師傅”和“老師傅”蒙羞蒙恥,在現在最開放的時代,那些所謂的“師傅”和“老師傅”都已不習慣別人這么叫他們,叫他們一聲“師傅”或是“老師傅”讓他們逆耳讓他們哽喉。于是乎,“師傅”和“老師傅”兩個稱呼就成了千年古董萬年古跡,只能永久躺在博物館享清褔、獨守寂寞了。“師傅”和“老師傅”都搖身一變成了冠冕堂皇的“老師”,我不知道唐僧的三個徒弟現在是否還在稱他為“師傅”,是否也改口叫他“老師”了呢?不過,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叫唐僧為“老師”,著實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有些刺耳。
對于“師傅”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也給予了明確的解釋。一是指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之人;二是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如大廚師傅、木匠師傅等。只是現在工、商、戲劇等行業都變成了高貴職位,再沒有人愿聽別人叫他們一聲低下的“師傅”,都改成了高雅神圣的“老師”,只有在那些低下卑微的行業(如泥瓦活、木匠活、石匠活等)之中,還能依稀聽見幾聲“師傅”的叫喊。不過,還能聽見幾聲“師傅”的叫喊,已實屬不易。可我總覺得“老師”一詞雖夠正式也夠高雅還夠神圣,但把它冠在工、商、戲劇行業中,還是有些別扭,也有一些不夠親切和一些無奈。也許是“師傅(父)”一詞聽慣了的緣故,總感覺“師傅(父)”一詞更令人敬重更令人感覺溫暖。“老師”只有冠在被尊稱為“師長”的教師行業,才能體現“老師”一詞的神圣,也才能體現“老師”一詞的那種高雅韻味。只是更令人翻味的是,現在的大專院校的學生彼此之間都不稱“同學”了,倒習慣稱同學為“師姐”、“師妹”、“師兄”、“師弟”了。言下之意,是把給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名副其實的.“老師”當成了“師傅”,他們雖在嘴上沒這么奇怪地稱呼他們的師長,也許他們心里早是這么想了,或是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會這么稱呼了。
前幾日看中央三臺畢褔劍主持的“夢想劇場”節目,節目請了2006年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阿寶作為點評佳賓。在節目進行到現場觀眾上臺模仿秀節目時,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一上臺就紅著臉說:“我要模仿阿寶老師唱歌。”一聽見他的自白,我就有些莫名驚詫,阿寶出道才幾天?也到“老師”級別的藝人了?只是阿寶自己不曾紅臉,欣然默首了這種神圣的稱呼。小伙子的紅臉,我不知道他是因為害羞還是因為怯場,亦或是因為稱阿寶為“老師”有點不妥,而又一時找不出合適的稱謂而害臊?我雖然喜歡阿寶喜歡聽阿寶高亢清亮的歌聲,但他能在億萬觀眾面前隨便默首別人稱他為“老師”,我有點不敢茍同。不過,我后來注重觀看其它娛樂性節目后,我就有些見怪不怪了。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節目著實給很多觀眾帶來了快樂消磨了許多難挨的時光。可以毫不吝嗇地說,“快樂大本營”節目以何炅和謝娜為首的五個主持人是五大“活寶”,是幾個快樂天使。只是在欣賞節目享受快樂的同時,也有一些倒胃之感。其他幾個主持人謝娜、杜海濤、李維嘉和吳欣都要尊稱何炅為“何老師”,時時將“老師”掛在嘴邊,把他們同事之間的親和關系弄得是那么生疏,難道這只是單純出于禮貌嗎?還是出于其它別的原因?為什么不能像他們四位之間一樣可以隨便地互稱姓名?就因為何炅在湖南衛視早出道幾年?影視界中的演員被稱作“老師”的更是乏乏輩出、層出不窮,他們在電視臺做娛樂節目時,被別人尊稱為“老師”時,他們似乎是臉不變色心不跳,欣欣然快意接受別人的尊稱,從不說個“不”字,他們把接受尊稱變得理所當然、變得天經地義。而過去,戲子屬于下三流之類,誰能尊稱他們為“老師”?而如今,時代變了,演員們都翻身得了解放,以工人出身的王寶強因一部《士兵突擊》躋身于名人行列,竟堂而皇之地步入復旦大學的講壇為莘莘學子們大談而特談他的成功之道。仔細聆聽他的所謂演講,除了幾個爆料惹得學子們哄堂大笑之外,并沒有什么值得學子們思考的東西。李湘在四川大學演講,居然頻頻讀錯幾個字,你道悲哀不悲哀?而他們也頷首默許學子們親切地喊他們一聲聲“老師”,誰說他們不是在褻瀆“老師”的神圣?誰說他們不是在踐踏“老師”的高雅?
那些網絡歌手因一曲成名,也可以坐上佳賓席位為某個比賽節目當點評佳賓,也可以毫不避諱地裝出“老師”的姿態來為選手高談闊論業內的所謂專業術語,他們的點評就似愣頭青寫的愛情朦朧詩,讓人聽了除了朦朧還是朦朧,如墜五里霧中。而在業內真正能夠被稱得上“老師”的人,應該是有一定分量的重量級人物,就像歌手到歌星再到歌唱家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個質的飛躍,而關鍵是質的飛躍。就如有些人唱了一輩子的歌仍是歌手,抵達不了歌唱家的階梯;有些人演了一輩子的戲仍是普通演員,戴不了藝術家的皇冠。只是在現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里,總喜歡滋生出很多怪胎:唱不了三首歌就成了歌唱家;寫不了兩篇小說就成了小說家;無意中弄出一個小發明就成了發明家;半輩子功夫出了一本小詩集子就成了著名詩人;主持不到五場節目就成了著名主持人……他們總喜歡把“家”及“著名”這些搶眼讓人受用的字眼加冠在業內頭銜前后,真讓人有些摸不準頭腦又瞠目結舌。而真正的那些老藝術家老前輩卻出言低調、做事謹慎,不得不讓那些喜歡吹捧自己的小藝人值得深思。
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高雅的民間藝術卻始終走不出山門更走不出國門,這些民間藝術鼻祖從沒有人稱他們為“老師”,不管媒體還是大眾都習慣性叫他們一聲“老師傅”,只是這些鼻祖們聽見別人叫他們“老師傅”時從沒感覺有些不雅或是有失身分。我想呼吁的是,那些喜歡別人叫他們“老師”的所謂藝人和藝術家也學學這些鼻祖,多聽聽別人叫你們一聲“小師傅”或是“老師傅”,做人謙虛一點,也許這個世界就會顯得更溫暖更和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