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適合是高校教育追求的最高價值的文章
論文關鍵詞:適合 教育 尊重 發揮優勢
論文摘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現代社會多元化人才結構的要求。即要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其一,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就是要惠及全體,一視同仁。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就是學生必須有充分的成長空間,包括德智體,包括情商。其二,提供合適的教育。所謂適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開發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發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
一、高等教育發展史
人類早期的高等教育活動萌芽于各文明古國。古希臘的“雅典大學”、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學”以及古代中國的稷下學宮、太學,都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機構。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紀末。蔡元培成功地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改革,民國制定了多種高等教育法規,形成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院系調整”,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體系得以確立。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始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1]。
二、高等教育追求的最高價值在于適合
教育在中國歷史悠久,最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制度科舉制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當代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知識信息時代,人才是國家富強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教育思想,將學校教育列為人生終身教育第一本位。家庭,社會,政府,國家,都將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國家為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不斷改革教育制度。現今的教育已不單是傳授知識,而是追求更高的價值。教育應當是促進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有效途徑,其目的是從無到有的創造。教育的生產價值在于促進個體生命的成長,挖掘其創造的潛能,發展人性的豐美內涵。在教育普及的時代,如何培育出有能力的人顯得更為重要。
為此,我認為教育追求的最高價值在于適合。何為適合?適合在詞典中解釋為適宜,符合。就是符合某種特質。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曾展示過適合教育,他所謂的適合就是因材施教。著名的例子即是孔子在對待其不同的兩個學生的態度。《論語》曰: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2]。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可見因材施教是與學生發展相關的。縱觀國內外教育,由于處于不同的國情背景,教育方式有所區別。中國實行高考制度,義務教育是統一的教育,學生坐在教室里接受統一的知識,大多數老師只是單向傳授,也許有個別老師會與學生互動,以尋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理解的方法。但并不能改變整體的局面,學校更注重的是學生能否得到高分。十二年苦讀考上大學,依舊是教師單一教育,成績依舊很重要。不同的是大學不僅僅是學習,更有更多的社團活動,可符合學生興趣,挖掘出學生的潛力。從某方面說來,有些接近于適合教育。相比中國而言,外國的教育似乎更能培養出有技術的人才。國外更注重學生的.興趣,不會嘲笑任何一個有奇思構想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是一味學習知識而沒有實踐。但是因為受種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教育無法與國外一樣,但對教育方式方法的追求不能放棄,唯有不斷改革教育才有希望。
三、教育適合就是要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 "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數量大擴張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也越來越多地收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我認為,適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教育“質量不足”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來衡量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也不能借口高等教育質量多樣化而忽視質量不高的現實[3]。
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運行階段,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不斷的接受挑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工作機制,適應和適合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艱巨任務[4]。
四、教育適合就是適合人的內在發展
適合教育歸根結底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適合是因材施教,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重以人為本。教育的本體是人,教育的本質是生命的成長。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葉瀾教授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只有回歸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力量;只有追求真實的生命成長,才能發現學校教育所蘊涵的生命資源。從這一高度出發,教育就是要保護人的天賦,保護人的自主意識,保護人的創造個性,保護人的完整人格。換言之,教育應依據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發展的規律和原則,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諧與無限的境界,一句話,教育要引導人的生命進入實踐、創造、發展的新天地。教師的職責,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激發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愛自省的精神。以人為本的適合需要的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產生差別對待。過分看重分數,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對違紀的學生嚴厲粗暴,缺乏寬容,缺乏耐心,對學生的心靈成長缺少足夠的關懷,這些現象都不是以人為本的適合教育。以人為本教育主要以“教育、管理、引導、服務”的理念相結合來體現高等教育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宗旨,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長及理論水平進行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在注重品德第一位的前提下,開展專業知識教育,同時必須堅持深入淺出地長期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始終要將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品德教育、中國的古典文化教育、西方經典文學和哲學教育、美學教育、藝術教育、禮儀教育及中華民族精神貫穿其中。使當代的大學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從而提高他們的鑒別能力、分辨能力、鑒賞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及人文底蘊,使他們自覺地具有選擇性地吸收不同來源的信息和知識的能力,自覺地抵制腐朽思想和反動勢力的宣傳,自覺自愿地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學習活動、文化娛樂活動、體育鍛煉活動及其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達到教育青年、引導青年、感化青年的目的,從而使我們培養的大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五、適合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科學發展
適合教育必須適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適合人內在的自然的發展這兩方面發展。適合教育不光需要教育者的努力,必須要使家庭、社會、學校共同營造育人環境,全社會所有成員都必須重視教育,受教育者本人也必須主動接受系統教育和配合教育,要創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全員育人意識和全員參與意識是高等學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決定的,也是社會和人民賦予的重要歷史使命,人才培養的質量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問題。因而與時俱進,科學發展適合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