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向焦裕祿精神學習的文章
“焦裕祿”這個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我記得從小就在課堂上學過,從此這個閃光的名字就深深地烙在心里。此外,還有孔繁森、王進喜、趙一曼、王若飛、童第周、詹天佑……電影《焦裕祿》最早是在剛參加工作后不久就看過,但那時我的社會閱歷不夠豐富,還不能夠完全深刻領會主人翁的崇高精神品質。2012年這部電影重拍過,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又播放過30集電視連續劇《焦裕祿》。人們從焦裕祿身上能找到的閃光點很多。但我一直在思考,是一種什么力量能讓焦裕祿感動、教育并影響了幾代人,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至少我的父輩、我、我的孩子都是耳熟能詳。近日,我有幸又重溫了這部電影,似乎從中找到了一些答案。那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樣。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巍巍矗立。按照當下的說法,“焦裕祿精神”可以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些都是后人為他貼上的標簽。我從電影里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一顆肩負責任道義激情澎湃之心,一顆拳拳愛民赤子之心,一顆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坦蕩君子之心。
人生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四維空間——生命的長度、事業的寬度、智慧的深度,人品的高度。焦裕祿同志由于忘我地工作和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最終積勞成疾,鞠躬盡瘁,英年早逝,我觀后深感悲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風范。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的一首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臨終之際,詩人披肝瀝膽,表達了渴望祖國統一的真摯而強烈的愛國激情。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那些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焦裕祿和陸游這兩個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在臨終時卻有著一個極其相似的共同點,此刻他們想到的不是自己和身邊的親人,而是國家和人民。他們的心靈早已實現了超越,大愛無疆。
焦裕祿同志去逝時年僅42歲,他的生命的長度可謂腰折,但他為蘭考人民治理“三害”創下的豐功偉績,科學求實、認真鉆研的才識都拓展了他的人生價值。特別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無私奉獻的人品,為他的人生增添了無窮閃光的亮點。
當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一個執政黨和“為官者”就應該學習焦裕祿同志心系百姓、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多想群眾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民則靈。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一心為民的清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我們必須結合新的工作實際把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以焦裕祿同志為標桿,做到深學、細照、篤行。本人所從事的疾控工作是一項事關百姓健康安危的千秋事業,是社會的一個管理和服務窗口。我們一是學習焦裕祿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永葆黨的宗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造福人民群眾。二是作為黨員干部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敢于擔當,敢在困難面前逞英豪。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單位內部精誠團結,互幫互助;對外提供多元、優質、高效的衛生服務,保護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三是要時刻繃緊防腐拒變這根弦。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堅持慎獨慎微,始終牢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