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回家過年文章
回家過年,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文化情結,家和親人,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會在每一年,衍生出新的風味,新的意境。下面我們來看看有關回家過年文章,歡迎閱讀。
回家過年文章(一):
昨日往家里打電話,媽媽高興的給我說:“今年過年恁哥回家。”我聽后不禁流下心酸的淚花。好幾年了我們弟兄兩個沒有一齊同時在家過年。一句“媽,我們都回家過年”不知讓媽媽盼了多久。
今年回家過年!看一看我熟悉的村莊、馬路、房屋還有漸變漸老的爹娘。聽說去年有人騎摩托車回家過年,我也從網上看了他們的相關報道,聽著視頻中寒風呼嘯,誰不為這千里單騎而感動,老人盼孩子,孩子盼父母。看看老人、孩子在村頭等待的那渴望而又激動的目光,心中未免有點兒心酸。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過年的時候還在加班,我堅信所有的中華兒女都被“回家過年”所魂牽夢繞。在遙遠的家鄉有父母和孩子都盼你一齊回家團圓。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你難道不想看看自己的家鄉有沒有新的變化?不想感受一下一家人在一齊的那種幸福和美滿?
我看過一個不起眼的電視劇,叫做《駙馬村》總覺得里面寫的是家長里短的,沒什么意思。直到最后一集,彭大伯給自己孩子打電話,問是不是回家過年,原因是兒子和兒媳有個約定,男方女方輪流過年,孩子一歲多了爺爺還沒有見過孫子。一句爸我回家過年,讓年邁的父親高興了良久。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掃一遍,從床頭到床尾,從客廳到廚房,還給孩子買玩具、零食、還準備壓歲錢,甚至買兒媳婦買喜愛吃的菜肴,結果呢一個電話,爸今年過年我加班回不去了。老人心里一下涼了,一向重復一句話:“過年了不是放假嗎?怎樣還加班?”我們無法體會老人的失落,但我知道必須不好受。
立刻就要過年了,還記得以往過年的情形,一齊幫爸爸貼春聯,爭著去放鞭炮、看春晚。記得小時候看春晚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等著看趙本山的小品,以前多次罵過春晚的導演,干嘛要把趙本山的小品安排那么靠后,害的我熬眼熬到半夜,當然有時候也會先睡兩個小時,再來看趙本山。不知道為什么,當時就覺得趙本山小品那么好看。有時候一覺睡過了還埋怨爸爸不叫我。呵呵,此刻想來可笑。看完春晚接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了。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都爭著點燃新春的第一聲鞭炮,搶得第一則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這也是看完春晚后第一件令人刺激、興奮的事情。寂靜的村莊一下子變得喧鬧起來,噼里啪啦響個不停,直到天亮。過年的時候孩子們最愛撒嬌,正因他們也知道,過年的時候家長一般都不打孩子的,只要是力所能及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此刻想起來小時候真幸福……
剛才哥哥給我打電話說他回家過年,還問我村里的公路是不是重修了,修的寬敞不?聽說鄰村開發了新農村,房子建的什么樣。……我告訴他,路修了變得更寬更平了;鄰村的新農村已經不少人搬進去住了,房子和戶型都比較適合農村;村里還裝了路燈,還是太陽能電池板的;開了個超市和城里的中型超市一樣;開了兩家飯店,面積不大里面設了七八個單間單間內裝有空調。哥哥笑著說:“總不能?快了、快了我今晚就出發,今年回家過年。”
盼著盼著快過年了;大街小巷,車站碼頭,肩挨著肩,你擠我我擠你大家都拎著包準備回家過年,這不關乎事業、感情、名利,只是為了守住這與生俱來的親情。
回家過年文章(二):
前幾天看了蘭亭茶客先生寫的一篇《回家過年》的文章。說起蘭亭茶客我們還有一段故事。
我們都是網絡寫手,我是個新人,不但寫作的時刻不長,也沒有那么多的人生閱歷,但是偶爾寫一些生活小隨感而已。他不一樣,他是個長者,不但文采好,還有著讓我難以望其項背的寫作生涯。我們有個作者交流群,專門供我們這些網絡寫手交流寫作心得。我欽佩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實話,那天我們交流的也不是什么寫作上的心得感悟,好像交流的是關于《易經》和《道德經》的,之后又講到基督和釋迦牟尼,相談甚歡,于是我萌生了要拜師的想法,他說,“好為人者,不善為人之師”,之后越聊越熟悉慢慢的就成了神交好友。但是,他始終不收我這個學生。
新春佳節,我也寫一篇《回家過年》,一來用來紀念我和蘭亭茶客先生的友誼頂住了2012的寒冬迎來2013的春天,二來我的`確是個很念家的人。
學校還沒有放假,我便已經迫不及待了,這倒不是要回家,一個人安逸太久了內心就會有一種走出去的沖動。我就是這樣,我想出去走一走。于是就和幾個哥們去了無錫。
我經常對朋友們說,我最喜愛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個性是那種坐滿了乘客的火車。很多時候,當決定是否遠行的時候火車往往是迫使我下決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火車與別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坐火車上的人多,火車上的人不是一般的多,通常是你的肩膀挨著我的胸脯,我的屁股對著你的腰。因此坐慣了火車的人就個性能擠,其實這是我喜愛坐火車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我是一個喜愛聽故事看風景的人,人多了故事就多了,人越多好聽的故事也就越多。記得有一次聽一個年過古稀的老爺子講“不孝子孫虐待父母”的故事,聽得入了神,愣是坐錯了站。還有一次,聽到半夜人困的不得了還是舍不得睡,最后實在撐不起眼皮子,不由自已的打起盹來,一覺醒來,包被小偷提走了。雖然坐火車給我帶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行路難”,但是,要是選最心儀的交通工具的話,我還是會選取火車,單單是正因我能夠聽到些許搞笑的故事!
到了無錫已經農歷十一月多了。干了幾天就看見廠里的老員工開始陸陸續續的回家,忽然想起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年了。來的時候我已經給家里打了包票,今年過年必須回家!不知道是誰第一個把家比作溫暖的港灣的,感覺這種比喻很親切。去年寒假去南京,實實在在的體驗了一回離家浪子的感覺,除夕夜,我和幾個哥們兒溜出廠房跑到大街上過春節,廠區很偏僻,大過年的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老婆、孩子、熱炕頭又是大年夜誰愿意出來喝西北風!
那天,小北風刮得獵獵的,雪花也飄了起來,我和哥們兒到一家將要打烊的超市里買了兩瓶二鍋頭。坐在空曠的馬路牙子上,小酒就著雪花,想想遠方的家,真的有一種無根浮萍的感覺。當午夜的鐘聲開始響起的時候,我撥通了家里的電話,母親說她看著一大桌子菜就是拿不動筷子,家里少了一個人就感覺少了半邊天,說著說著一家人淚如雨下。那時候我就對著酒瓶子發誓“以后無論在哪里工作,無論我走了多遠過年必須回家”。來的時候爸就說,過年早回家,對聯還等你貼呢!是的,不知道去年我沒回家,家里貼對聯的時候爸爸該是怎樣的心酸。爸爸拿起毛筆寫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時候會不會老淚縱橫的對弟弟說“往年這幾個字都是你哥來寫呀!”。
春運車不好坐。但是不管能不能買到車票遠離家鄉的人們總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回家。貴州是個平困落后,交通不便的省份,也是中國農民工輸出最多的省份之一。看了一則報告,說是上百萬的外出農民工正因買不到車票而騎摩托車回家。回家的路上不但有盤旋的山路,也有水流湍急的大河擋道。回家者真是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回個家比唐僧取經還難!但是那又能怎樣樣呢?他們不也是冒著危險,頂著湍急的河水回家了嗎?盡管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麻煩,盡管也有人渡河的時候不慎跌進了寒冬的冰河,他們不是一樣堅定地邁著回家的步伐!
此刻的社會變得越來越物質化了,感情和親情也不幸的摻雜著銅臭的惡臭。可家里人常說的那句話依然沒變“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的,這句話不但不會隨著社會的物質化漸漸消失,反而會越來越深入的扎入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無論你在哪里,無論你是遠離家鄉打工,還是到更遠的地方出國留學,家永遠是你最終的歸宿,正因,家是溫暖的港灣!
過年回家,并不是花費巨資給父母買幾樣貴重的禮物。也許僅僅是除夕夜的一句“爸媽孩子給您拜年啦”的問候,也許僅僅是吃罷年夜飯簡簡單單的幾句家常,或是空閑的時候給爸媽做幾頓飯,一家人在一齊合個影,或是講述一下剛過的一年發生的故事,暢想一下來年完美的未來。
回家過年,就應成為整個中華名族共同的一個信仰。記住這份共同的期盼。
回家過年文章(三):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年味兒漸漸濃起來,大街小巷洋溢著過年的氣氛。紅紅火火的商場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川流不息的街頭涌動著購買年貨的男女老幼,臨街的店鋪里播放著祝福新年的歌曲……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見面打招呼,總不忘問一聲過年回家嗎?每每此時心中便涌起另番味道。我明白,所說的回家,是人們傳統觀念里的那個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個生你養你的家才是你的歸宿,才是回家過年的終點站。因此,無論你年齡有多大,身邊的兒女有多少,都會習慣而幸福地說:“春節,我要回家過年”。于是,很多人不管路途有多遠,春運的車票有多難買,各種交通工具有多擁擠,都難以阻擋他們渴望回家過年的匆匆腳步。于是,我明白了臨近年關,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往家趕的人們,臉上總洋溢著回家的喜悅
我已好多年沒在家鄉過年了。自從離開家鄉到外地讀書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了。起初的那幾年,還常常回家過節,但之后,回家過年的次數漸漸少了,尤其在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孩子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忙碌,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取消了回家過年的計劃。但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回家過年的愿望一向魂牽夢繞。
過年,以前是兒時的期盼。在那貧瘠的歲月里,過年意味著穿新衣,吃好飯,拿壓歲錢,有多少過年的完美往事留在記憶中。歲月的流逝,如今多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也不再渴望過年了,小時候那種充滿喜悅與期盼的感覺已漸漸消失殆盡。但我依然向往回農村老家過年,在那里,能夠尋找舊日的時光,回憶童年的完美,享受親情的溫暖。
回家過年不需要理由,回家過年是無聲的召喚,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不變的情懷。“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唱出了多少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回家過年吧,不管你官有多大,也不管你事有多忙,為了親情,為了那份對故鄉揮之不去的眷戀,帶上愛人,領上孩子,常回家看看。
【有關回家過年文章】相關文章:
3.寫回家過年文章
4.回家過年的文章
8.寫回家過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