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杜牧:赤壁

時間:2022-11-22 14:02:22 唐詩三百首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牧:赤壁

杜牧:赤壁1

杜牧:赤壁【原文、翻譯及賞析】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解
1、折戟沉沙:斷了戟沒入沙中;戟:一種武器。
2、東風:東吳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營要借助東風。
3、周郎:周瑜,吳軍統率。
4、二喬:吳國二美女,大喬嫁給吳國國君;小喬嫁給周瑜。

譯文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
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
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賞析:
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杜牧:赤壁2

  今天讀完《赤壁》原文、注釋和評析,總的感受,這首詩雖短短兩句,但寫的很有氣勢,涉及的歷史和地點、人物都交代得比較清楚,使人仿佛看到了三國時期火燒赤壁的畫面。

  從這篇文章的背景說明我還得知,文中所寫的的赤壁有兩處地方:一是三國時期周瑜破曹操處,在今天湖北的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另一處是作者做刺史的黃州城外的赤壁磯,山巖為赭紅色,所以叫赤壁。

  周瑜這個人很聰明,精通用兵的策略,年紀輕輕就當了蜀吳的聯軍統帥,加之他的機遇也很好,上天很照應他,恰在攻打曹操水軍時,刮起了東風。記得曾經讀三國時,說周瑜和諸葛亮都曾夜觀天象,兩人同時在手上寫出了攻打方法,那個字就是火。由此我想到,周瑜的成功是天資聰穎、軍事、天文、組織等多方面能力的體現。

  通讀這篇七言絕句,我的感想:作為一個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僅有天資聰穎是不夠的,天時、地利、人和、機遇都很重要的';在外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和修養,使自己具備成功需要的基本條件,在機遇到來時可以精準把握,而不會像杜牧一樣覺得懷才不遇,空發怨憤與感慨。

  希望自己一生中像周郎一樣有一些精彩,當年老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青壯年朋友和學子,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呢?歡迎討論!

杜牧:赤壁3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于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郁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郁情懷沒有走向消沉凄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羅宗強、盧盛江《赤壁》賞析)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可見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前兩句寫興感之由。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正由于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從而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詩人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會重寫。銅雀臺,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指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都是東吳美女,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是周瑜之妻。試想天公如給曹操作美,他當會在取得橫掃南方的勝利后,擁江東二喬于銅雀臺,弦歌艷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可見在這里,二喬的命運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一反傳統看法,他不以成敗論英雄,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是因某種機遇,即時勢造英雄,難怪人們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杜牧不愧是風流才子,善寫閨情戀意,把這種表述方式用于莊重的史論,而且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展現了杜牧特有的風韻情采。

  如果對這首詩的理解,僅局限于這種認識,那未免膚淺啦。明顯,赤壁橫遭慘敗的曹操身上,有詩人的影子。結合時代背景、詩人的遭際,不難感受到詩人的抑郁不平。詩人分明在說,只要有機遇,自己就能成為“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的周公瑾,自己就能大有作為。

  讓我們時刻準備著吧,一旦機遇青睞,就能創造奇跡。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機遇是平等待人的,給人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關鍵是機遇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你能“銅雀春深鎖二喬”嗎?

杜牧:赤壁4

  【課文呈現】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課堂實錄】

  《赤壁》課堂實錄

  授課:梅洪建

  時間:20xx年4月30日上午第二節

  地點:甘肅省莊浪縣紫荊中學

  授課對象:紫荊中學初二某班

  聽課對象:莊浪縣骨干語文教師

  活動名稱:“新理念、新課標、新課堂”高效課堂教學“名師講堂”觀摩研討會

  課前閑談

  師:大家見到陌生人緊張不?

  生:(不語)

  師:我是緊張的,在你們的地盤啊。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你們是地頭蛇,我可不是強龍。我面紅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會吧,你是老師啊?

  師: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狀)不讓你占我便宜!一分鐘高達75次呢!

  生:(哄堂大笑)

  上課過程

  師:請大家看今天講課的標題——(出示課件):

  用數學的方法打開詩歌鑒賞的大門——學習杜牧《赤壁》

  請同學們齊讀——

  生:(讀)用數學的方法打開詩歌鑒賞的大門——學習杜牧《赤壁》

  師:聲音整齊洪亮,謝謝你們。但我不相信你們能將這首詩讀好。有沒有哪位想試試?

  生1:(朗誦)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聲音洪亮,舒緩有致)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2:折戟,他讀成了一聲,應該是三聲。我覺得他讀得非常好,有點古人之風。

  師:你覺得他讀得好?我不認為。如果按照一般的詩歌他讀得絕對是好,但就這首來說,我覺得他讀得不好。請大家看課件,齊讀一下(出示課件)

  清人沈德潛說:“牧之絕句,遠韻遠神,然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近輕薄少年語,而詩家盛稱之,何也?”

  師:沈德潛可是清代著名的詩論專家,他都對這首詩疑惑,我們就能這么輕易讀懂嗎?

  生:(安靜一片)

  師: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開這個謎。首先,我請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這首詩,從后兩句里找出一個減法算式來。

  生:(讀,然后安靜尋找)

  生3:周瑜-東風=銅雀鎖二喬(老師同時板書)

  師:謝謝你。你覺得杜牧對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點不屑,如果沒有東風這個有利條件,結果肯定是失敗。

  師:你能用不屑的語氣讀讀這兩句嗎?

  生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師:太好了,太好了,這個不屑的味兒出來了。而不是一開始讀的斷句和重音了。大家再來齊讀這首詩,讀出不屑的味兒來。

  生:(齊讀)

  師:誰能根據剛才的減法算式推出一個加法算式出來?

  生4:周瑜=銅雀鎖二喬+東風

  生6:講不通啊這個?

  生7:我也覺得。

  師:我說的是推論出一個加法,不是簡單的將剛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讀讀后兩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

  生:(讀,交流,兩分鐘后)

  生8:我知道了。周瑜+東風=二喬留吳。(老師同時板書)

  師:有了“東風”這個條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這首詩是首絕句,絕句一般是前兩句寫景或者敘事,后兩句抒情或議論。那么杜牧通過詠這段歷史,對了,這是一首詠史詩,就是借歷史來表達自己情感的詩,作者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師:呵呵,大家都很消極嘛,我們能不能來點正能量?“東風”和“鎖二喬/二喬留吳”分別指什么?

  生9:“東風”指有利條件、機遇等。“二喬”她們指的是成功或者失敗。

  師:嗯,那么如果將剛才的算式換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生9:杜牧-機遇=壯志難酬;杜牧+機遇=大展身手。

  師: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換成“我”,那么算式就成了:

  我-機遇=壯志難酬;我+機遇=大展身手

  現在大家明白杜牧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情感了嗎?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機遇。

  生11:給我機遇,我一定能夠成功。

  師:剛才兩個同學的回答有什么區別?

  生12:一個是負能量,一個是正能量。

  師:很好嘛!我們看問題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極地看問題。這首詩總有人說是寫了杜牧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難道我們學習這首詩就是為了知道這點嗎?不是!

  生13:(打斷老師的話)只要給我一個機遇,我就能還你一份轟轟烈烈。

  師:這才是真男人!請大家齊讀大屏幕:(課件展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稱樊川先生,唐京兆萬年人。出身詩書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夠施展平生才學,為改變晚唐的局勢出力獻策。然而,他卻處于藩鎮割據,吐蕃(bó)、回紇(hè)入侵、統治階級茍且偷安的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華和抱負,卻無處施展。然而,濟世情懷總使他的心不甘寂寞,總是在失望中懷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

  師:這就是杜牧,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人,一個滿腹才華在失望中永懷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個同學,多發現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陰霾,多一些陽光。這也是杜牧詩歌的特點之一:俊逸。

  (課件出示)抑郁中隱藏著積極向上的力量,這是杜牧詩歌的特點之一:俊逸

  師:現在我們再來做個比較題(出示課件)

  常規思維,下面幾個比較題的答案應是如何選

  1.一首詠史詩詩,重大還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敘述之后,直接曲折抒情好?

  3.對重大歷史事件描寫評論,莊重還是浮薄些好?

  生14:應該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莊重>浮薄

  師:是的,這也就是沈德潛不理解的原因,就這么一首詩杜牧的思維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莊重<浮薄

  現在我們再來齊讀本詩,然后請同學們具體談談杜牧的小與大,直與曲,莊重與浮薄。

  生:(齊讀)

  生15:杜牧沒有直接寫赤壁之戰如何重要,也沒有寫戰爭如何激烈,而是從一個小小的戟入手,而且還是一個折斷的折。但這個折戟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場戰爭雖然遠去了,卻活生生地在我們面前,改變了一些詠史詩寫重要事件的模式。

  師:真好!

  生16:在表面對周瑜的評價中,隱含的是自己的抱負,這種側面寫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規思維。我覺得避免了直白的淺薄。

  師:“我覺得”三個字用得真謙虛。

  生17:杜牧將十分莊重的歷史融于春閨柔情中,顯得不很莊重,但卻也不給人輕薄之感,反而讓人更容易接受。我覺得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處。

  師:你也用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學校學生的修養!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潛不理解為什么這首詩會成為好詩,我們理解了。(出示課件),請讀:

  勇闖新路,打破常規,給人新穎別致的感覺,這是杜牧詩歌的另一特點:清新

  師:我們著重欣賞品析了詩歌的后兩句,現在我們再來用連加的方法品析詩歌的前兩句。請大家看看前兩句寫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鐵、磨洗、認前朝。

  生19:“鐵”其實還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詩句的順序來說的嘛!

  師:嘛!我們莊浪普通話真好聽。現在我請大家根據我標示來讀讀這兩句詩,看能讀出來什么感覺?(出示課件)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生:(齊讀)

  師:(出示課件)再讀。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生20:我讀出了作者極力想知道這個折戟背后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

  生21:我讀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人睜大眼睛觀察然后歪著腦袋思考的樣子。

  生23: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人爬在沙灘上帶著放大鏡研究來研究去的樣子。

  師: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夠將當時的情景還原得活生生的。現在我們將這些事、物連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認前朝”想認的是什么嗎?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出示課件)折戟+沙+磨洗+認前朝=?

  生24:就是認出了這個折戟是前朝的東西啊!

  生25:老師既然這么提問,恐怕就沒那么簡單。

  師:呵呵,你會揣摩老師的心理了,這種學習態度不好喲。大家可以結合我們所講過的后兩句的內容,思考一下“認前朝”是什么意思?

  生26:哈哈,老師,我明白了,他是想確認這個“前朝”是哪朝,這個“折戟”是哪朝的東西?

  師:結合后兩句喲!

  生26:我知道了,作者這么認真地磨洗,認真地趴在哪里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使這個東西留了下來,它蘊含著怎樣的一種力量?

  師:天吶,牛人一個!這或許就是杜牧想要尋找的東西吧?是什么呢?他找到了嗎?

  生:(恍然大悟狀)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機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機遇讓這個東西留下來了。

  生29:是一種自信的力量,是一種你給我機遇我就還你一份轟轟烈烈的自信。

  師:精彩,我們同學確實厲害!(出示課件)讀!

  “折戟”,含蘊了驚心動魄的廝殺,“沉沙”讓我們想起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沒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沒了多少動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滄桑歲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悵惘。多少往事已隨風,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鐵未銷”里,我們看到了一種韌性,一種堅持,一種歲月摧殘不了、沉沙銷蝕不盡的東西。作者細心地磨洗,細致地辨認“前朝”。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開歲月的沉沙,尋找著什么。到底作者執意地要從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種韌性,那種歲月銷蝕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生:(齊讀)

  師:這種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們從這首詩中尋找的正能量!現在,大家能理解這些事、物與全詩的關系了嗎?

  生30:鋪墊。

  生31:準備了一種力量。

  師:詳細說一下。

  生31:作者對一個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力量,就是為揭示這種“正能量”準備力量的。

  師:謝謝你,幫助了我。在詩歌里,這種“準備力量”叫蓄勢。

  師:今天,我們了解了杜牧詩歌的清新、俊逸的特點,明白了蓄勢的魅力,明白了這首詩真正的魅力,更從詩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當中你不應該悲哀,要時刻做好準備,機遇一旦來臨,你將是那個能建大功立大業的人。

  現在請大家結合今天所學,再來齊讀這首詩。

  生: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師: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用陽光的心態對待生活,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機會一旦來臨,你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感謝同學們的傾情配合!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杜牧:赤壁5

  詩詞文賦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 杜牧《赤壁》

  有研究唐詩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唐朝詩人多數愛吹牛。因為憑借軍功升職的機會比憑借文筆升職的機會大得多,因此很多詩人都幻想能以軍功實現人生抱負,浪漫情懷一升起,筆下就不免有些浮夸,書生也想“談笑靜胡沙”,書生也能“上凌煙閣”,做“萬戶侯”。可最終也就寫下幾句詩而已。不過,這當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軍事發燒友,曾經為《孫子兵法》做過注,并且這項工作得到了軍事界的認可,被列為注解《孫子兵法》十一大權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動動筆桿而已,還真能為一次具體的戰役出謀劃策。唐武宗年間,藩鎮軍閥劉稹謀反,朝廷正為之焦慮間,小杜馬上向宰相李德裕獻策,建議奇襲叛軍,而且他的建議很具體,具體到了該調動多少部隊,該調動什么兵種,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計,果然平定劉稹之亂。

  從這個背景來看,杜牧寫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從江底撈起的古代兵器聯想到公元三世紀那場決定歷史命運的赤壁大戰,滿腹韜略的他不由得鄙視起三國周郎來,都說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來,這場勝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無非是氣候因素的`突變所致,跟周郎的韜略沒多大關系。否則,東吳的兩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銅雀臺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說周郎和杜牧相比,不過爾爾。杜牧確實有用兵之才,可惜機緣不對,只能在揚州寂寞地與煙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將軍,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卻因此不寂寞。

杜牧:赤壁6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過往留下記憶,今昔載入青史。那段壯闊激烈的赤壁之戰,那段檣櫓灰飛的豪杰歷史,一點一點地拓印年華的記憶,一絲一絲地嵌入歲月的年輪。

  ——題記

  楔子

  我們可以嗅著墨香去品讀三國的強手如云,

  我們可以攥著書頁去領略歷史的波瀾壯闊;

  我們時而神采奕奕,

  時而熱淚沾襟;

  我們在懷想:“東風若與周郎便”,

  我們在猜測:“銅雀春深鎖二喬”……

  漫長的時光隧道里,周瑜奮戰著,小喬在微笑。

  然而,杜牧卻在一旁悄悄地自嘆生不逢時。

  久遠的光榮歷史中,諸葛亮謀劃著,劉備在點頭。

  繼而,杜牧提筆寫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飛煙滅

  建安十二年末,嚴寒隆冬。

  濃重的霧氣像揉搓過后的雪霜。

  凜冽的溫度從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態向人們不斷侵襲。

  未曾料想,接下來會發生怎樣的驚心動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為爆發而積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計,躊躇滿志。

  他的臉上泛著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脹促使他的聲音愈發地響亮。

  他在激動著,為自己而激動,為即將出戰而激動,為即將打敗曹操而激動。

  沒有人可以體會這種感覺,那種不可言狀的動容,發自內心,面向自己。

  他下達了命令,黃蓋用苦肉計詐降曹操。

  大戰就在眼前。

  東南風起,黑色的天空把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渲染開來。

  大風卷襲了原有的安定與平靜。

  滿載引火藥物的小船突入曹軍水寨。

  周瑜抱著必勝的信心綻開笑顏,他盤算清楚了一切,甚至連曹操大敗時的神態、動作、語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著:曹操會側著多少角度來沉思,會緊皺著眉頭憤恨什么。而自己,又會以怎樣的形式來慶祝“赤壁之戰”的勝利。

  然而在這時,曹操對一切渾然未覺。

  黃蓋的船恰到好處地熨帖著水面,順著水的緩緩流動,“黃蓋投降”的口號距離曹操越來越近。

  曹操的臉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悅,得意的笑容蒙蔽了原先的冷靜。

  船漸漸駛近,曹操才發覺了一絲可疑,但已經來不及了。

  冒著熊熊大火的船向曹軍的船沖來。

  水面有了波瀾,平靜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時的夜色濃重得讓人無法辨析。

  神秘的風向把危險寫滿了整個黑壓壓的天空。

  曹軍的大小戰船被鐵環牢牢地鎖住。

  倏忽之間,風助火威,火乘風勢。

  迅速躥升的火苗瞬間點燃了曹軍的所有船只。

  跳水逃生的士兵紛紛窒息而死。

  來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燒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進摻著大火的水中。

  幾十萬大軍頃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護下逃出了重圍。

  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無力地把原先手中緊緊握住的鐵戟,扔在一片風沙之中。

  東南風肆虐地攪亂這一天的寧謐。

  熊熊大火,灰飛煙滅,赤壁之戰最終周瑜獲得了勝利。

  那把遺留下的鐵戟,沉睡在歷史的風沙里,我們可以透過時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嘆

  杜牧來到赤壁,站在吹動的風沙之中。

  未能得到賞識的他萬念俱灰。

  流動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寫滿了前行的無奈。

  他坐下,雙手撐在泥沙里,頭無力地垂著

  突然,微小的風加重了勢力,嘩嘩地吹拂起來。

  瞬間,風沙狂舞。

  杜牧已經無暇去觀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飛煙滅在他看來也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手在沙中無趣地翻動。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從沙子里縮了回來。

  沙子的深處仿佛生存著某個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間撕破了表皮,流出幾滴血。

  流血喚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狀態,那個從不停止吟詩作賦的文人,那個從不停止探究事實的學者。

  僵死的意識被突然喚醒,呈現著一種宛若新生的狀態。

  他像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撥開塵沙,繼續進行自己曾經對生活的執著。

  乍然,他的眼前出現一把鐵戟。

  撥開沙子,鐵戟的樣子展露了出來。

  已經折斷的下部寫滿了歷史的滄桑。

  然而,未被銹蝕的表面仍可辨認出是前朝的遺物。

  洗凈磨亮之后泛起亮光,折戟煥發出了戰場上應有的光彩。

  曾想何時,是哪一位三國英杰用這鐵戟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目睹了赤壁之戰的灰飛煙滅。

  曾想何時,是哪一位愛國先賢用這鐵戟在刀光下銳意進取,刷新了三國年代的輝煌記憶。

  杜牧望著泛光的折戟,深深地自嘆道:如若當初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只怕銅雀會深深鎖住“二喬”了。我的“東風”又該何時出現呢?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時,斷不可怨天尤人。

  于是,這位唐朝的文豪轉身題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7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注釋⑴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銷:銷蝕。

  ⑶將: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凈。

  ⑸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⑹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役──火燒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并為此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⑼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參考資料:

  1、蘅塘退士 著 吳兆基 編.唐詩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xx:320

  2、蘅塘退士 著 金性堯 編.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一):吉林大學出版社,20xx:48-50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鑒賞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 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杜牧:赤壁8

  杜牧赤壁閱讀答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二喬:即大喬、小喬,她們分別是東吳前國主孫策和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

  閱讀訓練及答案

  (1)此詩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維,用假設語氣提出的議論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東風”指火燒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事),詩中寫到的歷史事件是:赤壁之戰

  (4)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的詩句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5)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的句子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詩人借物起興來對前朝人物和事跡慨嘆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試從“即小見大”的角度進行賞析杜牧的《赤壁》。

  [答]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這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了,但這大內容、大主題卻是通過“小物”“小事”來顯示的。詩的開頭兩句由一個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漢末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的風云人物。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王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

  8、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既指自然界的東風,又指促人成功的機遇,詩中的周郎指周瑜。

  9、這首詩是詠史詩,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后兩句議論感慨。

  10、請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鍋二喬”: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的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此句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以小見大,深刻警醒。也表達了這樣的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11、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表達了自身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胸懷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氣。

  12.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

  12.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兩種答案任答一種均給2分。)

  杜牧《赤壁》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杜牧《赤壁》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13.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從詩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全詩翻譯】

  沉埋在沙中折斷的`戰草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臺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杜牧:赤壁9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并了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歷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后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了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

  (教師):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juyi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后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里,詩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并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借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juyi這里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幸戰勝曹操一戰。對于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于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 思考并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 不寫山河破碎, 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后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內在聯系?

  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

  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于長江,弦歌艷舞于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艷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幸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業

杜牧:赤壁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并了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見課件)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多種形式練讀。

  (三)讀懂詩意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銹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

  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興感之由)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歷史將被改寫。

  (補充資料

  ①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②赤壁之戰: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

  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而寫二喬入圍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

  4、杜牧好談兵論戰,雖有用世之心,卻無用武之地。在這首詩歌中,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把歷史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功于東風,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 但赤壁之勝,自然不如杜牧所說的,“出于僥幸”,那么,詩人詠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與曹操的故事,表達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五)小結

  詩人借赤壁之戰的成敗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杜牧:赤壁】相關文章:

杜牧:金谷園03-31

杜牧:遣懷03-31

杜牧經典名句名言12-09

杜牧:秋夕03-31

杜牧:泊秦淮03-31

杜牧:旅宿03-31

關于杜牧的名言警句12-09

杜牧:贈別·其二03-31

杜牧:贈別·其一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