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賈島:尋隱者不遇
賈島: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解】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賈島(779-8),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詩以五律見長,注重字句錘練,刻意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云深不知處。”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賈島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提起他,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為了是用“推門”好,還是“敲門”好,他費盡心機。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賈島煉字上的工夫,其實,煉字并不能概括他詩歌創作的特點。《尋隱者不遇》信筆所之,脫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話,字字平淡無奇,似乎并沒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來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這“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形成了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辭,妙在其中。
明白如話的詩,又怎么會是含糊其辭呢?它的妙處又在何處呢?除詩題外,全詩只有區區字,卻涉及到三個人物:尋者、童子、隱者。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中的主角應該是隱者,因為他是“尋”的對象,是詩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詩中的前兩句,寫詩人與童子的一問一答;后兩句寓問于答中,四句詩對隱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明確交待:其身份、氣質、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隱在詩句的背后。這不是含糊其辭嗎!
然而,正是這“含糊其辭”,給讀者留出了發揮想象的空間。只要細心地品味詩句,你不難發現隱者若即若離,時隱時現,活躍在詩句營造的畫境深處。深入一想,詩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藥,哪一樣不與隱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呢?他身居云山,遠離塵世,與青松做伴,與童子相依,采藥為生,濟世活人,其超凡的隱者身份,高古脫俗的氣質,閑適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辭的詩句之中,在隱隱約約的畫境深處,飄然顯現。可見,寫人不見人,卻又在字里行間飄忽閃現,正是“含糊其辭”的妙處。
詩人寫人物含糊其辭,表達自我感情時也頗為“含糊其辭”。按照常人的心理,尋人不遇,多多少少都會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瀾: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動、或悵惘。而詩人面對“尋”而“不遇”,詩句中沒有一句明確表示情感話語,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與已無關。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也。沒有詩人的感情能成為一首詩嗎?當然,詩人不是沒有感情,只是表達得“含糊”而已。
其實,詩人的內心并非古井止水,波瀾不驚。“松下問童子”,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滿懷希望而來。而童子的“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繼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處”又讓人迷茫:云海漫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問一答,幾起幾伏,曲折盡情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波瀾。最后,借助“云深不知處”的畫面,任讀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從迷蒙的畫面中,去體會詩人心中那一絲尋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這豈不是含糊之極,又清楚之至嗎?
言簡方可意長,含糊才有余韻。所謂“含糊其辭”只是一種“含蓄”的表述手法。《尋隱者不遇》中,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詩句,表達“含糊其辭”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詣的追求,這或許正是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一條重要的原因吧。
【評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一句不但表現出了詩人的惘然若失,更寫出了隱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
【講解】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云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作者介紹】
賈島(779~8),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郊寒島瘦】
蘇東坡這個人挺有意思,他并沒有象歐陽修《六一詩話》和尤袤《全唐詩話》那樣的詩話行世,卻經常有關于詩文的觀點一鳴驚人。諸如"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杜詩、韓文、顏書,皆集大成者也。"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郊寒島瘦"也是他提出的,而且概括得也是如此的準確、生動和形象。
"郊寒島瘦"緣何說起,當然由孟郊賈島詩風而來,主要是指他們詩作中所體現出來的狹隘的格局,窮愁的情緒和苦吟的精神。兩人都是一生不曾做過什么象樣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個不善與別人往來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五十歲時中了個進士,得到一個可憐的小官位。但他平時總愛將時間花在飲酒彈琴交友賦詩上面,不理政務,最后竟由別人代他的職,自己拿著半俸回家,過上了"一貧徹骨,裘褐懸結"的清苦日子。他的詩作因此而愈見其"寒",如:貧病誠可羞,故床無新裘。春色燒肌膚,時餐苦咽喉。倦寢意蒙味,強言聲幽柔。承顏自俯仰,有淚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續暮愁。(《臥病》)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死辱片時痛,生辱長年羞。清桂無直枝,碧江思舊游。(《夜感自遣》)賈島曾作過和尚,算是個"詩僧"。《唐才子傳》說他居京三十年,屢試不中"連敗文場,囊篋空甚,遂為浮屠",雖然窮成這樣,仍不掩賈島其性情中人的一面。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訪來到賈所在的寺中,聞樓上有吟詩之聲,遂移步上樓,見案上有詩便展卷流覽,賈島不認識皇上,劈手將詩卷奪過,聲色俱厲,冷言嘲諷。幸虧皇上有風度,自己下樓一走了之。后來,賈才發覺事情不對,嚇壞了,忙跑到宮前請罪。倒使皇上感到驚訝。這段故事太象演繹,不大靠得住,但卻頗可見賈島的脾氣秉性。
孟郊和賈島長年生活在窮苦潦倒之中,雖然都曾得到過當時韓愈的獎掖與資助,但并沒使他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困頓。所以在他們的詩中,象"淚"、"恨"、"死"、"愁"、"苦"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
因為孟郊與賈島平時做詩,總愛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遣詞造句,加之以上所提及的諸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詩作中具有"寒瘦窘迫"的風格也是自然的事情,他們都堪稱中國詩史中的"苦吟詩人"。所不同的是,在當時孟郊乃"五古"大家,而賈島為"五律"的領袖。
【賈島:尋隱者不遇】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翻譯賞析04-04
小學作文精選:尋隱者不遇12-03
《尋隱者不遇 》詩詞鑒賞01-03
尋西山隱者不遇翻譯賞析04-05
邱為:尋西山隱者不遇03-31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詞賞析01-28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01-25
《尋隱者不遇》作業設計方案12-09
《尋西山隱者不遇》詩詞翻譯賞析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