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時間:2022-11-22 09:57:27 唐詩三百首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注解】:

(1)幽州臺:即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來者: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6)愴然:悲傷的樣子。愴(chuàng 創)然:凄傷的樣子。

(7)涕:古時指眼淚,此指流淚。涕下:流眼淚。

 

【韻譯】: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點評】: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雖短短二十二字,卻字字珠璣,透出了人生許多感悟和哲理,可謂千古絕唱!歷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嘆、為之沉思,他們或從藝術魅力去研究,或從時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從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總給人言之未盡的感覺。其實當時陳子昂寫這首詩,并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嘆的百感交集和愁腸滿腹的復雜心情交匯而成。

一、創作背景

陳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二十四歲中進士,二十九歲時曾向武則天上諫《答制問事八條》,主張減輕刑罰、任用賢才、延納諫士、勸功賞勇、減輕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討武則天喜歡而被罷職。幾年后,又因 “逆黨”事被牽連下獄。695年出獄后,在洛陽任右拾遺。次年,東北的契丹族乘李盡忠叛變之機,起兵南下,攻陷幽州、冀州和營州。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任參謀,然武攸宜不諳軍事,屢戰屢敗。陳子昂多次向武攸宜進言均不被納,又主動請為前鋒,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將其降為軍曹。詩人報國無門,滿腔悲憤,一天登上薊丘(幽州臺),想到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揮筆寫下了《薊丘覽古七首》,接著又“泫然涕下”,吟唱了這首千古絕唱。

此外,詩人反對齊梁之風、恢復“漢魏風骨”的文學主張,在當時也很少有人響應。他在《修竹篇序》中指出:“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竊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而同時占文壇統治地位的“沈宋”(沈佺期、宋之問)以及 “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他們絕大多數詩篇卻是奉和應詔之作,這些作品遠離人民,對國家和社會狀況極少關心,甚至漠不關心。詩人大聲疾呼、力主革新,而應者廖廖,此時登上幽州臺,心境是多么的孤獨悲涼,愁腸郁結、感嘆萬分。

二、多重感慨

1 第一重感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意感

詩人登上幽州臺,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無光、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感嘆世道滄桑,心中悲痛萬分,以歌當哭:“過去和將來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吊追憶。即使今后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離開人世。想到這里,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對這種悲痛的失意感,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及《薊丘覽古七首》等,也有很好的印證。

2 第二重感慨——知音難覓、獨立蒼穹的孤悲感

詩人在文壇上的革新運動,無論憤慨也好,大聲疾呼也罷,然而與其響應者廖廖無幾。“獨愴然而涕下”,一個“獨”字妙不可言,剎那間萬籟俱寂,百川滯流,只有詩人獨自飲泣。此時“初唐四杰”早已辭世,而王維、李白、杜甫等巨擘還不曾出生,這種“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異常孤獨?同時,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艷頹靡文風、應制取寵媚態,一種突兀的孤寂感如同暴雨驟雨,瞬間將詩人置于空曠無依的悠悠蒼穹之中。

3 第三重感慨——歲月無情、時不我待的憂生感

縱觀中國歷史,“從孔夫子棄魯周游列國開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說實現人生的抱負了……于是乎他們的命運便與渴望權力與拒絕權力連在一起,成為文人們難以擺脫的人生情緒和命運鎖鏈。” [1] 像詩人這種剛直不阿、率真坦誠、憂國憂民的文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詩人與武周王朝的隔閡,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悵,在文壇上的孤掌難鳴,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漸感嘆時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暫無奈。“前不見古人”,不是前無古人,而是“我”不能見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見到“我”;“后不見來者”,也不是后無來者,而是 “我”等不及見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見到“我”。能見到“我”的和“我”所能見到的,只是這個時代;而偏偏在這個時代,既沒有古代英雄,亦沒有將來俊杰。人生苦短,過客匆匆,歲月無情,時不我待!

4 第四重感慨——物我一體、超越有限的時空感

詩人以“天地”為經線,以“古人”和“來者”為緯線,以他那顆獨一無二的心靈穿梭時空、超然物外,與“古人”和“來者”進行著無限的交流。這首詩本是登臨之作,而全篇沒有一個字描寫所見所聞。難道詩人沒有看到、聽到周圍的一切嗎?決不是。想來詩人此刻已窮通古今之變、盡閱人世滄桑,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眼前的景物和個人的榮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這宇宙、這時空是永恒的!詩人所創造的這種物我一體的意境,讓人感到親臨其境,能與讀者引起共鳴,因而千古流唱。回頭再讀這首詩,看詩人那種百感茫茫的復雜心情、那種感時傷懷的憂郁情調、那種俯視曠野的孤高抱負,都從這簡短的四句詩中崩發出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么直截了當地喊了出來”。而此中是悲是憤?是愛是恨?是高亢還是跌宕?是狂歌還是痛哭?任由后人評說……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相關文章:

古詩詞唐詩三百首登幽州臺歌12-07

《幽州胡馬客歌》詩詞鑒賞12-09

《幽州胡馬客歌》古詩詞賞析12-07

陳子昂經典名言04-03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03-31

陳子昂的名言大全12-09

陳子昂名言大全閱讀12-09

折桂令·登姑蘇臺古詩詞鑒賞12-09

詩詞《登金陵鳳凰臺》全詩賞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