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1
今天,在午睡室,小朋友起床時,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里,幼兒有的在穿鞋,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幫一些動作慢的小朋友,就從小朋友的身邊跨了過去。沒想到,身體沒把握好平衡,打了個趔趄。就聽寧寧說了一句:“沈老師,你要小心呀,走路的時候要看好,別摔跤!”
看著孩子半是責備,半是擔心的樣子,不禁心頭一動。這些幼兒在班級雖然才一個學期,有時還會不肯來上學,有時還會哭哭鬧鬧,但他們已經與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關心我們,就像我們關愛他們一樣。孩子說的這句話,不就跟我們平時教育、囑咐孩子差不多嗎?
模仿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他們更愿意模仿與自己親近和喜歡的人。有些孩子對于我們班級老師說話的語氣語調,還有穿著打扮,都很留意。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關心比我們還細心。他們會注意我們的每一個變化,有時還會很天真地請父母都來學學。學學我們的發型、衣服,甚至舉止言行等。這些可愛的小家伙眼里,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是對的,都是好的。所以我們作為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言行舉止。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幼兒成為模仿的對象,并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孩子們就會關心我們,我們對孩子粗暴,孩子也會不友善。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在鏡子里怎樣表現,孩子就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我們。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2
小班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的萌發時期,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幼兒自我中心很嚴重,認為什么都是我的,不會謙讓;有的幼兒較膽怯,羞于交往,害怕對方拒絕自己,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戲的;有的幼兒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都不說。因此,幫助小班幼兒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一次戶外活動回來后,翟老師帶女孩子喝水,我帶男孩子入廁。這時,廁所里傳來了爭執的聲音:“我是第一個嗎!老師他搶我的第一,他推我!”“不行,我是第一個!”“哇!”(哭聲)…… 原來,小朋友小便后喜歡趕快跑回來站隊,有些小朋友回來的早,可是不排隊,所以就讓回來晚的下朋友站在了第一名。可早回來的小朋友,就是不主動排隊更不愿讓出第一。其他小朋友又不肯讓還給他,于是他就動起了“武力“…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排隊的時候都會上演好幾次。
小班幼兒剛剛從家庭中走出來,他們的自我中心心理比較明顯。在他們的意識中,“我搶到的就是我的。”“我搶不到就打你、咬你”,而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生沖突。我們知道幼兒模仿力極強,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能通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同樣也可以通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為。所以我們在日常活動來啟發、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經過我們班級老師一段時間的耐心引導,現在我們在如廁時耳邊經常聽到的是:“老師,我排好隊了。老師,我沒有搶第一”……
今天的幼兒園教育,是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生活環境對幼兒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語言、表情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他們需求、困惑和感受的信息,所以身為幼兒園一線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注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3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總會發現有幾個孩子會走神,或者做出令人煩惱的事。此時,老師如果停下教學來進行教育,這不僅打斷了孩子們的思路,而且效果不一定很理想。但如果老師能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進程的情況下,用表情、體態語等非言語手段給予積極的提示,則效果會事半功倍。這時的你,該如何選擇呢?
在一次語言教學活動中,本來教室里只聽到我講故事聲音,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啊—嚏!”重重地打了一聲噴嚏,這時全班孩子開始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于是我拍了幾下手示意讓孩子們安靜下來,但孩子們似乎沒有停止笑聲的意思,聲音非常得吵,甚至有兩位孩子已經趴到了地上。我下意識地將一只手蓋在了自己的耳朵上,頓時孩子們也開始模仿起我的動作,我立刻伸出食指放在嘴邊,沖他們眨眨眼。啊呀,教室里一下子靜悄悄的。我拍拍手,然后又拍拍腿,大家個個坐得端端正正。于是我伸出大拇指表揚他們,最后在歡樂的氣氛中順利地開展完我的教學活動。
由于每位孩子的個性、興趣愛好都不同,對于小班孩子來講,他們處于好奇心萌發階段,喜歡模仿成人的動作與神態。在平時生活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孩子們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現象隨即做出各種反應。
在這件事件中,我巧妙利用非言語交際手段,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情緒。對于這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將其運用到平時生活教育中。例如:在教學活動中,如果發現極個別孩子不認真聽講,可以走過去輕輕地摸摸他的頭;當孩子們在玩玩具時,發生爭執或者亂扔玩具,可以皺皺眉頭表示不滿或者搖搖手阻止他們;當發現孩子們大吵大鬧時,可以帶領他們學習小貓等動作,學會輕輕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并能正確地領會其中的'暗示,自覺、愉快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孩子們還很小,為了讓他們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同時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我們要做的還有許多……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4
時光飛逝,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快有兩個月,從中我也發現身邊的孩子們開始慢慢地成長起來。我們班的張民哲,他的改變非常得大,在一件事件之后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剛開始孩子們手里拿著書本認真地看著。突然,聽到“嘶”地一聲,書本被撕破了。只看到孫佳佳拿著一本破書傻傻地楞在一旁,之后開始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張民哲忙站起來對她說:“對不起,對不起。”看到這個情景,我來到佳佳身邊對她說:“乖,不哭了,告訴老師是怎么回事?”她哭著說:“張民哲搶我的書,還把它撕破了。”這時張民哲馬上接上說:“老師,我已經和她說過對不起了。” “好了,張民哲知道自己已經犯了錯誤,他也主動向你認錯了。我們就原諒他吧。”于是我摸摸佳佳的頭說,佳佳聽了邊擦著眼淚,邊點點頭。我又對張民哲說:“這次我們原諒了你,下次你不許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哦。如果你要看這本書,應該和佳佳兩個人商量,如果她同意了,你才能拿,知道了嗎?”張民哲低著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之后,我拿出了紙巾,讓張民哲幫佳佳把眼淚擦干凈,他倆都開心地笑了。
在平日生活當中,孩子們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由于他們年齡還比較小,因此他們的內心思想及表現出來的行為有時會如出一轍。他們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意識,有時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但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往往他們在犯了錯誤的同時也不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有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誤。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就如我們班的張民哲小朋友,在之前的生活當中,他犯了錯誤不會自己承認,往往需要我們老師的提醒和教育。而在這次事件中,他能知錯能改,馬上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說明他對于事情的對錯有著一定的判斷能力,這也說明他的內心已經慢慢地開始成長起來。
在孩子們的世界中,我們老師要充當好引導的角色,正確地引導他們去判斷事情的對錯,也要時刻地教育他們能勇于承擔自己所犯的錯誤。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5
音樂游戲時間,我正和孩子做“網小魚”的游戲。孩子們扮成小魚圍著我快樂的游來游去。可是我發現只有優優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我和小朋友游戲。
優優是我們班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她膽子比較小,做事比較慢,對人不信任,總是拿著某種物品作為自己的依戀物。看得出來她也想參加我們的游戲,但是又不敢參與進去。盡管我不停的鼓勵她游戲,她還是不愿意。怎么辦呢?我想再多等她一會,看看她的表現。我邊和小朋友游戲邊關注著她。當我唱到“一會上一會下,好像快樂的小朋友”故意走到她身邊和她親近親近、和她抱一抱、對她笑一笑。孩子們也模仿我的動作,相互擁抱。優優被我們的氣氛感染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游戲,在我的邀請下,她終于邁出了第一步和我們一起游戲。
分析: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抱一抱、笑一笑是讓他們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何況和老師的交往才短短的兩個月。活動時她不愿意參加,我沒有強求她。因為孩子的適應有快有慢。讓她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最后用自然親密的動作打動她,讓她參與游戲,讓她邁出勇敢的第一步。看著她的進步,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6
抱抱新朋友
為了讓小班的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減少和家人的分離焦慮,利用最短的時間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感情,每天入園時我總會開展“抱抱新朋友”活動,我總是微笑著蹲下身子,說:“XXX,你是老師的新朋友,來,抱抱新朋友”,沒想到,這個活動的效果非常的顯著,幾天之后,孩子就都能快快雨涵的入園了,并且一入園就紛紛搶著跑過來說:“我要抱抱我的老師新朋友”,快樂之聲充斥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接下來我又利用各種活動在小朋友之間開展“抱抱新朋友”活動,讓孩子之間盡快的熟悉,充分建立起感情,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都成了最好的朋友。
都說孩子是上帝牽著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在孩子的世界里體驗他們的快樂是幸福的,我想沒有任何一樣的東西能取代孩子們天真無暇的笑容的,我的快樂將與孩子同在。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7
有一次,教室里很吵,我叫幼兒安靜下來,可他們絲毫不聽我的,只顧自己講話。我不聲不響地打開了錄音機,播放起好聽的童話故事來。這時,我看見豆豆、果果、樂樂等幾個小朋友停止了講話,靜下來聽故事了。可其他小朋友還在吵,他們聽不清楚,豆豆就大聲喊:“別說話了,我都聽不清楚故事了!”慢慢地,講話的小朋友陸續都靜下來聽故事了。聽完故事,我請那幾個大聲抗議的小朋友來談談他們剛才的體會。他們都說剛才心里非常惱火,大家都在說話,害得自己故事也不能聽了。我又問剛才說話的那些小朋友,如果換作是你們,你們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受呢?他們都害羞地低下了頭。最后,我適時總結:“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仔細地傾聽,你們說對嗎?小朋友們聽了都頻頻點頭。在聽別人回答的過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對別人所說的話,要有濃厚的興趣。如果你同意,就點點頭,身體要傾向于說話的人,表示出渴求的姿態,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應在別人發言后提出問題,適時的請教問題。這樣做,給講話的人感覺是你在仔細地聽。出品為了幫助幼兒了解安靜傾聽的重要,我又給幼兒講了一個故事《多嘴的八哥鳥》。聽完故事后,我引導他們圍繞“為什么大家都不喜歡八哥鳥?“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幼兒對這個故事都非常感興趣,紛紛表示不愿意向故事中的八哥鳥一樣讓人討厭,該講的時候講,該聽的時候聽。特別是在別人講的時候,要認真地傾聽,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說是這樣說了,但要讓幼兒真正做到認真地傾聽,把理念運用到實際中還需要在不斷地培養。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8
我班的鑫晟小朋友在班級里,十分頑皮,每天都有關于他的一些奇聞趣事。在上語言課時,孩子們都認真地聽著我在講故事,鑫晟坐不住了,屁股離開椅子,邊走邊用眼瞄我,見我沒發現,膽子就更大了,拉旁女小朋友的頭發,和旁邊男小朋友扳手腕,再補打一拳。旁邊的小朋友直嚷嚷“老師,鑫晟打我。”我連忙制止,請他好好聽課,可過不了多會,他又開始了。雖然嘴巴能承諾“老師,我不打了。”可他總關不住自己,無奈我只得讓他坐在我旁邊。 鑫晟就是這樣的孩子,每當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戲、玩玩具時他會悄悄地靠近孩子們,趁其不備伸手去搶玩具搶不到就撒潑哭鬧甚至拔出拳頭伸向同伴。
也正因為鑫晟小朋友這樣的攻擊性行為屢屢發生,所以同伴們很是不喜歡他。那么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呢?減少他的這種攻擊性行為呢?
1、家庭環境: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忙于工作,平時孩子是由爺爺奶奶帶的、教育的,凡事都順著他的性子,由他胡鬧,任性地為之。
2、嫉妒的心理,當別的孩子說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時,他還會顯露出厭惡的、煩躁的情緒。有時他對同伴動手,可能想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吧!
那么,針對這類孩子,我們該如何來幫之改正呢?
首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教師應該對兒童一視同仁,盡可能給予每個幼兒情感上的支持和關懷,不以自己的喜惡影響幼兒與同伴的關系,即使幼兒有一些行為問題,也應該把它看作是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耐心去引導、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視、甚至冷嘲熱諷幼兒。這樣做只能加劇幼兒攻擊性行為,同時,幼兒也從教師的身上學會敵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緒情感,不利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糾正。
其次,讓幼兒學會分享和懂得謙讓。在幼兒園里,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由于獨占爭搶玩具、圖書、椅子而引發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布置、主題活動、一日生活滲透分享和謙讓教育,例如,讓幼兒帶糖果、蛋糕來幼兒園過生日,體驗分享后的快樂,通過故事《誰撕的書》、《小羊過橋》,懂得同伴之間不謙讓所造成的后果,班上買了新玩具讓幼兒討論在人多玩具少的情況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學會等待、分享和謙讓。
再次,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避免無謂等待。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避免無謂的等待環節和時間,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如果等待的時間過長,幼兒就會無所事事,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教育者在組織活動時要做到:一日活動動靜交替、室內室外交替、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結合,盡量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這樣,幼兒有事可做,攻擊性行為的發生頻率就會降低了。
最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針對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教育者有責任幫助家長轉變教養觀念,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親子觀、成材觀,并通過家長學校、家訪、家長園地、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使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提高教養水平,因人而異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總之,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遵循其發展規律,多看幼兒的優點,以正面教育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這樣,就能使攻擊性較強的幼兒也能轉變為積極向上的好幼兒。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9
高爾基說過:“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教師是愛的使者,因為“愛”,學生的成就和幸福成為了自己的收獲;因為“愛”,昔日的學生成為了這天的朋友。作為教師,應讓愛與微笑永遠充滿自己的心田,用愛與微笑教書育人,培養好祖國的下一代。
在一次主題教育活動《“開心帽”和“生氣包”》中,首先我給孩子們介紹了兩位新朋友。他們分別是“開心小姐”和“煩惱先生”。孩子們與兩位新朋友玩起了“擊鼓傳花”的游戲。游戲要求是:鼓聲停止時拿到了“開心小姐”的小花的小朋友,要說出一件讓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拿到“煩惱先生”的手帕的小朋友,要說出一件讓自己最不快樂的事情。
孩子們快樂的游戲著,并且與大家分享了最讓自己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朋友們,你們猜,我們班的小寶貝最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分別是什么?~~猜出來了嗎?大部分孩子的心聲是:“最開心的事”是家人帶自己出去玩(寶貝們的快樂真的是很簡單很純樸,你們覺得呢);“最不開心的事”是父母吵架或老師不高興了……
朋友們是否覺得有點震驚呢?當聽到孩子們說出自己的心聲時,我也有些驚呆了。原先孩子們最不開心的事情不是父母不給自己買玩具,也不是做錯事情被老師批評。而是父母和老師在不經意間帶給孩子的情緒影響。作為老師的我,頓時體會到:其實孩子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你的表情、關心著你的情緒。原先自己的一時“不高興”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為一名教師,就應時刻提醒自己:每當走進幼兒園時,都就應要收拾起自己的壞情緒,把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瑣事都拋開。用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每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天使。用微笑去感染每一個純真、善良的孩子。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10
早晨,妍妍的奶奶帶著孩子一起來到教室,一見我就笑著對孩子說:“叫老師啊。”“孫老師早!”“早上好!”我微笑著與她打招呼。她奶奶隨即向我詢問:“老師,昨天回家孩子說碩碩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啊?”她沒有言語,只是用很銳利的眼神盯著那個孩子。家長也期待著我給她一個交代,我只能請碩碩來說說發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碩碩也悶不作聲,我也不想勉強孩子,因為畢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發生的過程,只好沖著孩子的奶奶笑笑,對她說:“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的,平時我看見她們兩個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沒有說什么,只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與人交往,這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孩子來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與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交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他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小沖突,我認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沖突只有在交往中才會發生。但孩子的交往經驗遠遠不夠,即使小女孩喜歡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興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經驗,畢竟孩子年齡小。在與人交往時,她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了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
于是才出現了當其他小朋友與她發生沖突時,就向一貫能依賴、保護自己的奶奶告狀。從家長來看,這位家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識。每次來園時,她帶著孩子來都要求孩子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從教師來看,孩子間發生矛盾,而教師不了解情況,因而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妄下論斷斥責孩子,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
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這個“引導”可以是成人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如堅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例后,給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決同伴間的矛盾,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為孩子成長的經驗。
【2020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6.小班教育隨筆
7.小班體育教育隨筆
8.幼兒小班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