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隨筆
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隨筆1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新課程標準》),新課標要求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在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很重視朗讀,但是怎樣讓學生讀進去,怎樣讀好,讀得精彩,心中沒底。有時往往你讀我讀大家讀,讀到最后還是在一個層面上繞圈,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深入讀課文,從字里行間去體會課文所含的意韻,讓我較為困惑。上了《難忘的潑水節》給了我新的啟發。學生走進了文字,讀得有滋有味,讀得深情并茂,課堂洋溢著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息。以下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師:周總理真的來了,同學們看見了嗎?老師把周總理請到了我們的課堂。
(課件:周總理圖)
你能說說他的穿著嗎?
師: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學生反復讀,讀通順)
師: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是傣族人民中的一員,你看到周總理這身打扮有什么感覺?
生:周總理穿的是傣族的服裝。
生:周總理這樣子打扮真親切啊!
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
師:是啊,周總理穿著打扮和傣族人民一模一樣,和傣族人民融為一體了。他不僅跟大家打招呼,而且和傣族人民歡快的舞蹈。
誰再來讀讀這段話。
這一片段我讓學生讀通周總理外貌描寫的句子后,讓學生說說“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覺?”把學生置身到潑水的人群中,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真正體驗語言文字,從文中去感受,去品味。學生首先發現總理穿的衣服和傣族人民是一樣的,緊接著產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這一感受,很可貴。學生真正感受到周總理就是傣族人民的一員。我想在閱讀教學中的“讀”,應該是讀與理解并重,以讀促進理解的深入,同時,深入地理解又使學生的讀具有自我的個性特色。
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隨筆2
小學語文第四冊《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傣族人民和敬愛的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著:對小學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說教。所以,我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征,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并以此加以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讓學生對周總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從周總理的待人處事等細節入手,使學生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動課為學生們播放了有關周總理的記錄片。在這些影片里,描述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參加革命后表現的沉著,機智,樂觀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后總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詫于國際外交風云中,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地爭取外交獨立做出的貢獻。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總理赫然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在觀看記錄片的同時,在情感上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總理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互動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們可親可敬的老師了。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更是崇拜。以至于許多孩子把“這是老師說的”常常掛在嘴邊。這又為我們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課堂上,老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動的。在眾多領導人當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總理,我常常在觀看總理的影片時激動無比,我常常為我們有一位這樣的好總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課前,我滿懷激情地把我的這種感受和學生一起交流。我說:“總理的好是我們無法用文字去表達的。假如用老師的二十年時間換回總理的一年時間,我非常樂意。”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掌聲。一群二年級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顯,學生在通過之前觀看的有關總理的記錄片,他們知道老師對總理的敬佩程度。學生完全和他們的老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老師對總理的愛戴,尊敬成功地轉移到學生的身上。
三、讀文悟“情”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2.難忘的中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