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懷念我的讀書歲月的雜文隨筆
此篇文章言有盡,意無窮。想表達的東西恐用語言難以盡顯。真正欣喜的力量,訴諸筆端怕是流于空泛。
這些年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得益于那些我要感激的人,他們對中國文化各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而能讀到他們的書籍是我的福氣。
就業后,我繼續讀書學習,這時我讀書范圍和層次有所變化,主要體現在:讀中國著作多,西方著作少;宗教哲學多,現代科學少;非“專業”書籍多,“專業”書籍少;精讀逐漸多,泛讀逐漸少。在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和認識,但改不了的,就是我那股子書生氣兒,工作之余我會讀書,在母親眼里,我已經不該讀書,要養家、要生活,讀書只是上學時才應該做的事,我對母親的話并不在意,仍舊我行我素,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母親以常態的眼光看動態的我,又怎能理解我呢?
有一年,我應工作需要,去門口看大門,同事們多不理解,覺得我慘了,落差忒大了,而我卻很樂意,理由有二,一是可以照顧家里的買賣,分擔家中負擔,二是可以有更多時間安心讀書、寫作,這得天獨厚的環境是我向往的,甚至到后來工作調整時,我有點不情愿離開,在看大門的歲月里,我讀完了很多重要著作,也變得更加平和、坦然。也是在這個階段里,我結緣了我一生受益無窮的老師。讀他的書籍,讓我理解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文化的力量可以上升到我們無法用言語企及的高度,那個高度,更像是靈性的、通透的`、超越的東西,我們不能用一般語言去表達它,但你也會從字里行間中讀到熱血奔涌、心潮澎湃、靈魂震顫,而那種意深境遠的感覺,讓我漸漸理解了人生所求。就是在那時,我也更直觀的感悟到文化背后的東西,不是口頭禪性的說教,它有著很深的涵義!
讀他的著作,讓我感覺到他為人樸實無華,真誠知性,后來讀他另外著作時,我才更堅定地認為,他乃當今社會上罕有的高人,和金庸筆下的世外高人不差毫厘,而他謙虛的模樣更加讓我尊敬。讀一部作品就讓我崇拜的人并不多,也許是夙緣深厚,我和他感覺很有緣,我的很多類似的經歷他也曾經歷過,甚至在他看來,是歷練身心的必然過程。那天,我忍不住撥通他早年舊作中寫下的電話,那一次,我訴說了很多心事,他認真而耐心地傾聽,我也口無遮攔地表達,他像個長者,也像個大哥哥,只是傾聽,傾聽我對當今文化圈內的智者書籍的認識,一下子,我們變得親近了許多。那年,我更像一塊海綿,營養之水噴涌著被我吸收,我的內心逐漸成長,就如《易經》所云: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讀書先窮理,修心即盡性,轉變氣質習氣而修復命體之缺陷。這些,都在和光同塵里完成了。
轉眼間,我結婚了,結婚第三天,我攜妻帶上自己的書稿,踏上京城火車,去拜訪這位我心慕已久的老師,他熱情接待我們,萍水相逢,他與妻子請我們夫妻吃有名的北京烤鴨,我心懷感激。在交談過程中,我只能說自己真是井底之蛙旁邊沒變態的蝌蚪,這絕非自貶人格,雖然我心中表達了對他的尊敬,但那天也不免有所賣弄,我和他強調我哪篇文章獲過某某大獎,怎么怎么樣,他微笑著鼓勵贊許我,可在談話中,我仿佛如被動的小學生面對大學教授一樣,而那面對面的交談,我終于懂得了自己的無知和淺薄,我向他提出的問題,都是我讀書時困惑多年的艱澀的問題,很多人根本聽不懂,而在他那里,這些問題就仿佛一縷清風,他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式的單線應答思維,而是問一答百、口若懸河性的包縱擴展應答,這種啟發性的口語思路,在我有生之年從未遇到過,當時我帶著驚訝的表情,聽著老師的滔滔不絕,我內心仿佛被雷鳴用的擊錘猛烈撞擊一般,源源不絕的智慧甘露,透過我的耳鼓輸送到我的心房,讓我身心大暢特暢。是啊,曾自詡過讀書破萬卷,當遇到高人時,自己只有聽著的份,那種大磁場影響小磁場的感覺,回味起來至今仍然令我唏噓不已。
我這些年來林林總總寫了一千六百篇文章,那時覺得自己挺了不起,可他年輕時寫情詩就寫了不止這個數,我用八年總結了30萬文字集結的書稿,而他在我這個年齡段,竟能在兩個月時間寫下150萬字的高深著作,這種非常規狀態的體悟和表達,讓我那剛剛打算要翹起的尾巴,一下子蔫了,再也沒有高傲的資本,沒有自命不凡的勇氣。老師的故事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他的身心證量,更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在他的啟迪下,我接觸到更多有德有修的學者們的著作,讓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當那個思路被打開,在后來的認識中,我逐漸融入這個思維圈,我看問題變得更廣袤,不再局限和狹隘,而學習的過程是反復回味的過程,所以,我會把老師很多文章反復咀嚼,這樣才能變成自己的知識,自己的境界。
唯有感恩,感恩他們的無私奉獻,機緣成熟時,我也愿用我的文筆,去影響更多人,讓人們能夠走上個善德的路途,給這個世界帶去更多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