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隨筆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以物質的結構、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其運動變化規律為研究對象,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等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進行開放性實驗教學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設生活情境,聯系生活實踐教學
物理知識比較抽象、理性,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物理課堂教學要結合教材知識,聯系日常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白物理現象及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從而以強烈的好奇心、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機械效率》的教學中再現生活場景:從水井中提水,工人用口袋背水泥上樓,農民用滑輪組往屋頂吊糧食,起重機提升重物等,讓學生明白,為達到目的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而任何機械在做功時都要克服摩擦和自身重力做功。這部分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就是額外功。接著講解什么是總功,進一步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水到渠成的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又如速度的教學,我們播放運動員百米賽跑的視頻,跑到中途暫停,此時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得出結論后繼續播放視頻,到達終點的時候提問:哪位運動員是冠軍?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接著出示一些不同競速項目運動員的成績,針對材料提問: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在學生的強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結合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的速度,這樣一系列的生活化問題,讓知識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說教。這種開放式教學情境的創設,把教學目標隱含在生活情境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明白了物理學科的實用性,提高了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
二、加強實驗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開放式教學強調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努力超越,積極參與實驗教學,養成獨立探索、研究的習慣。
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教科書中安排了許多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旁觀者,如同看影視節目一樣,觀察教師把這些實驗按照嚴格的步驟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個熱鬧場面,對于概念的建立和規律的形成缺乏主動性的探索。所以在開放式教學中把一些現象明顯,不利于大多數學生觀察的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由演示改為分組,把學生5~6人分成一組,共同設計步驟,親自參與,分工協作,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探究,既觀察到了清晰的現象,又鍛煉了操作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加強分組實驗的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在興奮的狀態中探索,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引導,讓探究向深處發展。如學生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他們順利完成實驗操作及規律的總結,認為實驗已經結束的時候,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凸透鏡殘缺不全,還能得到完整的像嗎?你如何進行實驗?學生的思維頓時又被調動起來,他們積極的討論,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張白紙擋住凸透鏡的上半部分來觀察現象,他們驚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變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認識又上升了一個高度。這種開放式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主動參與探究,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培養創新能力。
三、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通過前兩個環節的實施,學生已經對實驗內容和步驟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此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利用現有的器材以小組為單位或者是自主動手嘗試進行實驗,同時教師巡回指導,在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外,還需要仔細記下學生共有的'問題。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進行實驗,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和糾正。此外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實驗課看似是演示課,但是教師要善于將其轉化為學生動手操作的探究式實驗課,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此演示實驗課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式實驗課,并在課前對此實驗進行如下創新設計:改進原來的演示教具,即兩塊完全相同、大小合適的長方體木塊,而且木塊的質量不超過0.5kg,一塊秒表、一把刻度尺。為了引導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的猜想,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并在教師引導下做出合理猜想,再結合實驗器材自由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采用控制變量法完成各個因素的探討,并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在該實驗中,教師標新立異,以學生自主學習?櫓鰨?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模式,服務于教學,為新課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