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的社會實踐報告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的社會實踐報告
在時代進步的同時,“老”文化已成風燭殘年
——臺州學院臨海“非遺”文化社會實踐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個字,我并不陌生。我說的不陌生是指知道這個么個東西,并能模糊地理解它的含義。這次的社會實踐十足地讓我驚醒,讓我不單單是知道有這么個詞,并且理解了它背后存在的深厚文化底蘊。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如在面對社會現實問題時,這些年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如那些技術的傳人在面對生存與藝術時的抉擇。
在這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中,我們隊在臨海調查臨海詞調,柴株,張家剪紙,朱氏泥塑等。大致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臨海非物質文化的現狀,臨海居民角度和專家角度。
在采訪臨海居民時,我們發現“非遺”面臨著老齡化現象。老人們雖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詞語很不理解,但是他們都能說出一些名字,老藝術家的名字。幾乎所有的中小學生都不知道臨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少許大點的學生也只是知道張家剪紙。這些顯現很容易解釋,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電視機,廣播等傳媒行業代替了大部分舞臺表演,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豐富多彩的表演,傳統的民間表演因為其具有地方性,難登大眾化的廣播電視而變得神秘,變得不被新一代知道。印刷行業和電子雕刻代替了手工業,使得成本高的手工業離開大眾,成為小眾眼中的藝術品。另外引用傳播學的“守門人”理論,處于重要地位的家庭主婦作為為走進學校的兒女的主要信息來源,他們的知識面一定程度決定了兒女的知識面。在我們的采訪中發現,大部分的家庭主婦都沒有時間去接觸新事物,偶爾的娛樂就是看電視。
另一方面,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任傳人的角度看來,文化內涵的地位逐漸降低,經濟效益的地位則越來越高。一部分的傳人,應該是有能力出去打工的全部傳人都因為現實問題,將自己的手藝當成了業余愛好。張家剪紙和朱氏泥塑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剪紙傳人張繡娟老師是一位美術老師。朱氏泥塑的傳人朱建老師辦起來一家泥塑工廠,為佛堂等定做泥塑。雖然面對這現實問題,但是大部分藝術家們還是堅持這自己的初心,不為金錢與名利,只為文化被欣賞。如柴株老人黃曼卿,哪怕只有一個人懂他的柴株,我相信老人還是會任性的走遍云峰的山山峁峁、溝溝洼洼,只為了采集老樹殘根。但是臨海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只依賴這些藝術家是不夠的,為此臨海在2005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給予這些非物質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定期為這些文化舉辦交流會,出錢資助藝術家。
臨海非物質文化面臨的問題時嚴峻的,一方面是藝術家的內在原因,另一方面受受眾影響。對于張家剪紙、臨海詞調這樣的比較大眾化文化,其得不到傳承的原因是找不到精英階層。淺顯的學習很容易,但要成為關門弟子則必須要求弟子具有先天藝術創造天賦。而對于較冷門的手藝,如柴株、泥塑等冷門文化,大眾是否接受他們的藝術,是否愿意學習他們的藝術成了傳承的主要難題。這使得這些文化的傳承處于被動的狀態。據臨海詞調老藝術家所說,愿意來學習詞調的大多是退休老人,他們退休后有了生活保障,才會愿意來學習。
文化是一種代表個體,組織,民族精神的媒介,其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滲透到了我們平常人家的一顰一笑里,它代表了一個地方特色,是一個地方的靈魂。臨海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除了著名景點臺州府城墻、東湖等為其代言,臨海辭調、柴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無形地滲透式的方式告訴外界:臨海是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宜居城市。由此,文化的消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種”性的消失——民族凝聚力的消失。
本次社會實踐除了老套的對臨海的非物質文化進行調查外,與眾不同是對部分臨海人民進行的采訪與宣傳,一定程度上喚起了臨海市民對臨海本地“老”文化的興趣。
有效保護與傳承臨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步:改變文化的老齡化顯現,化被動為主動。
2014/7/12
汪瓊雅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的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英語作文12-09
社會實踐調研報告01-13
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2-07
寒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2-01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1-14
藥學專業社會實踐調研報告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