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贈劉景文》詩詞鑒賞
《贈劉景文》詩詞鑒賞1
荷盡⑴已無擎雨蓋⑵,菊殘⑶猶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⑸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⑹。
【注釋】⑴荷盡:荷花枯萎。⑵擎雨蓋:托住雨珠的葉子。蓋:傘,詩中比喻荷葉。⑶菊殘:菊花凋謝。⑷傲霜:不怕風霜。⑸君:您,古代對人的尊稱。⑹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題解】
這是一首寄贈的詩。劉景文,字季孫,開封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做過饒州酒監。蘇軾贊譽劉景文為“慷慨奇士”,將他比作孔融,并推薦他做官。全詩表面上只是在寫深秋(一說初冬)時節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譯文】
冬天,荷花謝了,已經看不見像雨傘一樣撐起的荷葉;菊花謝了,還有剩下不怕風吹霜打的枝條。人們都說: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兒紅草兒綠的春天。可是,你往結了果子的樹上看看,橙子黃,橘葉綠,這不是一年里最美麗的景色嗎?
【朗誦指導】
荷盡/已無//擎雨/蓋,
讀此句時要語調平直舒緩,聲音稍低,表現冬景的蕭瑟凄清。“已無”要適度強調,與下句的“猶有”形成對比。
菊殘/猶有//傲霜/枝。
這一句的聲音稍高,注意強調“猶有”。重讀“傲霜”,表現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須/記,
語調高亢、熱烈,重讀“好”和“須”,表現出殷勤囑咐、熱烈期望的意思。
重讀“最”和“橙黃橘綠”,讀“橙黃橘綠”時速度要慢,四個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歇,留下讓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現對成熟豐收的冬天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1090)蘇軾知杭州時。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當時任兩浙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為“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往還,交誼頗深。
詩中所詠為初冬景物。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凈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杰,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干。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致矣,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矣!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后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于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里橙橘并提,實則偏重于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難怪詩人要對它特別垂青!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說,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后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贈劉景文》詩詞鑒賞2
《贈劉景文》原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贈劉景文》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贈劉景文》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贈劉景文》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贈劉景文》教學設計方案04-20
《贈從弟》詩詞鑒賞01-04
《問劉十九》詩詞鑒賞04-23
贈閭丘處士詩詞鑒賞05-10
贈范曄詩詩詞鑒賞05-08
戲贈鄭溧陽詩詞鑒賞05-08
《贈王粲詩》詩詞鑒賞04-25
贈劉景文教學方案設計03-31
《糖多令》劉過詩詞鑒賞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