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識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旅行,遇到地質災害的概率不會少,那么關于地震及火山等安全自救的地質災害科普知識你了解嗎?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地質災害科普知識,供大家參閱!
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科普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主要類型介紹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于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巖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至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巖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于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松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于滑坡后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后其高陡的后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成因分析
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發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后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并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應急避險
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于處于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采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
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
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并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識
(一)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一般可分為:
一、宏觀異常
1、小震活動:有的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或幾小時,會發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達幾十至幾百次,科學家稱它們為前震。
2、動物反常常見的或是高飛亂跳、狂奔亂叫;或是萎靡不振、遲遲不進窩等: 牛羊驢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撞,鴿子驚飛不回巢;冬眠長蛇早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
3、大氣異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會出現多種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怪風、暴雨、大雪、大旱、大澇、驟然增溫或酷熱蒸騰等。
4、“地光”:地震伴有發光現象并非偶然。在我國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地光的.出現時間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閃而過,所以不易觀測。
5、“地聲”:在地震前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習慣稱之為“地聲”。一般說,如果聲音越大,聲調越沉悶,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較小。
二、微觀異常
1、地形變:我國幾次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臺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變活動。
2、電磁場異常:在1855年江戶大地震發生的當天,吸到磁鐵上的鐵釘及其他鐵制商品,突然掉落在地……
3、地下水異常:震區范圍的地下含水巖石在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使水變味、變色、混濁、浮油花、出氣泡等。
現實生活中,前兆異常是十分復雜的,有的異常可能對應地震,也可能不然。所以除了識別異常,還要作更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才能定論。
(二)防震減災
1、室內避震:
地震時室內避震原則:應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間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護好頭部,地震發生時可用事先準備好的枕頭和坐墊保護頭部,如果沒有也可用雙手抱住頭部躲避。一旦震動停止,就要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襲擊,防止更大損失發生,聽從緊急救援人員的指揮疏散。
——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切斷電源、氣源,防止火災發生。
——平房避震:盡量保護頭部,沖出房屋到空曠地帶,如果來不及,就在堅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機轉移。
——樓房避震:遵循就近躲避原則。保護頭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內,不要跳樓,待強震過后有序撤離。
——高樓撤離:從高樓撤離時應走安全通道,千萬不要坐電梯。
——教室內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待地震過后,在老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面轉移。
——體育館、影劇院避震: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書包等保護頭部;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千萬不要慌亂擁向出口,避開人流的擁擠,避免被擠到墻或柵欄處。
——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避震: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懸掛物。
2、室外避震:
如果發生地震時身處室外,應當遠離室外危險物和危險場所。室外危險物包括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墻、高門臉等。一旦震動停止,要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再度襲擊,防止更大損失發生,聽從緊急救援人員的指揮疏散。
——操場避震:在操場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街道上避震: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高大建筑物,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下;避開立交橋、過街橋等結構復雜的構筑物。
——開闊地避震:躲開人流,就地臥倒或蹲下。
——行駛的電(汽)車內避震:司機應及時停車。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遇到火災時逃生:地震引起火災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逆風匍匐逃離火場。
——遇到燃氣毒氣泄漏:用濕布捂住口鼻,逆風逃離。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火山的安全科普知識
火山噴發中的自救
火山爆發會有前兆,比如地表變形,從噴氣孔、泉眼等發出奇怪的氣體和氣味;水位、水溫等會異常變化;生物會有異樣反映,包括植物褪色、枯死,小動物的行為異常和死亡等。
一旦發現火山爆發的前兆后,應該盡快選擇交通工具盡快離開,逃離過程中要用其它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當遭遇火山爆發時,我們針對火山噴發的性質應該做出相應的自救反映。
1,應對熔巖危險:火山爆發噴出了大量熾熱的熔巖,它會堅持向前推進,直到到達谷底或者最終冷卻。它們毀滅所經之處的所有東西。在火山的各種危害中,熔巖流可能對生命的威脅最小,因為人們能跑出熔巖流的路線。當看到火山噴出熔巖時,我們可以迅速跑出熔巖流的路線范圍。
2,應對火山噴射物危險:火山噴射物大小不等,從卵石大小的碎片到大塊巖石的熱熔巖“炸彈”都有,能擴散到相當大的范圍。而火山灰則能覆蓋更大的范圍,其中一些灰塵能被攜至高空,擴散到全世界,進而影響天氣情況。如果火山噴發時你正在附近,這時你應該快速逃離,并應戴上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火山噴出的石塊等砸傷頭部。
3,應對火山灰災害:火山灰是細微的火山碎屑,由巖石、礦物和火山玻璃碎片組成,有很強的刺激性。其重量能使屋頂倒塌。火山灰可窒息莊稼、阻塞交通路線和水道,且伴隨有有毒氣體,會對肺部產生傷害,特別是對兒童、老人和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只有當離火山噴發處很近、氣體足夠集中時,才能傷害到健康的人。但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硫酸(和別的一些特質)會大面積、大密度產生,會灼傷皮膚、眼睛和粘膜。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能保護眼睛--但不是太陽鏡。用一塊濕布護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業防毒面具。到避難所后,要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清水沖洗眼睛。
4應對氣體球狀物危害:火山噴發時會有大量氣體球狀物噴出,這些物質以每小時160千米以上的速度滾下火山。這時,我們可以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鐘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5,如果是駕車逃離,那么一定要注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如果火山的.高溫巖漿逼近,就要棄車盡快爬到高處躲避巖漿。
6,,地球上的火山在爆發時,會輻射出大量的強電粒子流。這種帶電粒子束,會影響火山周圍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以及會出現電子鐘表的計時誤差。這類似于太空輻射的帶電粒子對地球空間的電子通訊、電器設備、計時裝置等產生的干擾。上述現象,主要是由火山在爆發過程中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帶電粒子飄逸。同時,這些飄逸出的帶電粒子又會對電子設備構成磁脈沖干擾。最關鍵的一環是脈沖磁場在電子設備中可形成較強的感應電荷聚集累加,并可導致電子電路產生非正常狀態下的運行錯誤。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識】相關文章:
簡單的地震安全科普知識05-09
地震逃生安全知識05-09
地震應急安全知識05-09
地震安全逃生知識05-09
關于地震的安全逃生知識05-11
學校地震消防安全知識05-09
地震自救安全措施知識05-09
地震災害的安全知識教育05-09
地震應急逃生知識及安全措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