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圣誕節的來歷及習俗
圣誕節是西方節日中一個盛大的節日,圣誕節在西方國家中是一個類似中國的春節一樣存在的節日,受到西方很多國家的追捧與喜愛,而近些年,中國也開始有過圣誕節的情況,不過一般都是年輕人過,商家也抓到了這個商機,在圣誕節進行打折活動,那么圣誕節的來歷是什么?圣誕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隨陽光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圣誕節的來歷
圣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耶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耶路撒冷的教會例外,那里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后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恒。”
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為圣誕節,可能開始于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耶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耶穌的誕辰。
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的開始。可能由于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圣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圣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圣誕節節期,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圣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圣誕節后,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
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圣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里,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耶穌降生的傳說有關。從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為圣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圣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于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論,類似我國過春節。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圣誕色,圣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圣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圣誕花和圣誕蠟燭。綠色的是圣誕樹。它是圣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圣誕蠟燭。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誕老人,他是圣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圣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只襪子,等候圣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后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圣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圣誕節的習俗
圣誕夜
根據耶穌誕生在夜里這種說法。圣誕節的慶祝活動也從月日夜間開始,半夜時分達到最高潮。這一夜就被稱為圣誕夜。
圣誕樹
據稱,圣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世紀用縱樹供奉圣嬰。隨后,德國人把月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園的樂園樹,上掛代表圣餅的小甜餅,象征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征基督。
到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圣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置一顆裝著蠟燭的圣誕樹。不過,西方關于圣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圣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圣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圣誕大餐
圣誕節作為一個隆重慶祝節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誕節火雞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們或許會用微波爐自己做,現在的人們過節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館里用餐了,商家們也會利用機會賺顧客們的錢,當然還有許多圣誕節食品,姜餅、糖果等等了。
圣誕節目
圣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歌樣。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圣誕帽,唱著圣誕歌,說說大家的圣誕愿望。
圣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那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有的還有帽尖發亮的,有的是金光閃閃的。
圣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圣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圣誕節送小汽車那怎么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里好了。
圣誕卡
是祝賀圣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于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圣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愿的話。
報佳音:
圣誕夜指月日晚至日晨。教會組織一些圣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圣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
報佳音的人稱為,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頌歌
圣誕節時唱的贊美詩稱為圣誕頌歌。圣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經常唱的有《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天使歌唱在高天》、《緬想當年時方夜半》、《美哉小城,小伯利恒》、《牧人聞信》、《遠遠在馬槽里》、《榮耀天軍》、《聽啊,天使唱高聲》、《圣誕鐘聲》、等等其中以《平安夜》最為有名。
據說,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上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一摩爾。這年圣誕節,摩爾發現教堂里管風琴的管于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么慶祝圣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記載著,耶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后,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于上帝,在地上平安歸于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贊美詩,取名《平安夜》。
摩爾寫好歌詞后拿給本鎮小學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怕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歡迎。后來有兩個商人路過這里,學會了這首歌,他們為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聽后大力贊賞,下令把《平安夜》定為全國教堂過圣誕節時必唱的歌曲之一。
此外,有條件的教堂每年圣誕節時還會演唱德國著名音樂家韓德爾的《彌賽亞》(又名《救世主》)等音樂作品,通過這些音樂崇拜活動來加強節日的喜慶氣氛。
圣誕老人
圣誕老人原指公元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慷慨濟貧萬里聞名。到了世紀,東方把他尊稱為圣尼古拉。由于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系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圣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圣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圣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圣誕禮物
據《圣經》記載,來自東方的圣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圣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圣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圣誕老人在夜里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圣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里面。”
【圣誕節的來歷及習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12-09
除夕的習俗和來歷傳說04-30
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04-30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介紹04-30
感恩節的來歷與習俗12-09
感恩節的來歷及習俗12-09
國慶節的來歷和習俗12-09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04-16
清明節來歷和習俗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