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慶祝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獲獎代表的發言
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我們共同的節日——第25個教師節,我謹代表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的老師和全體同學向全校教教職員工同事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親切的問候,向長期支持和關心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各級領導致以衷心的感謝。
50多年前,我曾是本校前身北京工業學院雷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榮幸成為學校的一名教師,一直工作到現在。5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在昨天,50年的經歷歷歷在目,北京工業學院從東皇城根中法大學舊址到車道溝的延安大樓,再到巴溝中心教學區,改革開放以來已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大學,有良鄉校區、西山校區、珠海分校、秦皇島分校,學生由幾百人到幾千人,乃至幾萬人,今天發展成為“211工程”、“985工程”支持建設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在建設北京理工大學的過程中,我從青年到老年,作為一名老教師,我為學校的發展壯大感到自豪。
從19xx年到20xx年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的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致力于教改事業、不懈探索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退休前,我做了三件事:第一,建立了一個能為教學、科研、產業服務的光電成像技術實驗室;第二,完成了當時國防建設和科技發展急需的科研項目;第三,是培養人才。改革開放以后,8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育改革,為新世紀培養人才,教育改革需要我重新走上教育第一線,重新走上講臺,這次改革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新世紀培養人才,走起來非常困難,每前進一步都要看方向對不對,目標明確不明確,方法科學不科學,效果明顯不明顯。
經過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個小環境,讓學生在小環境中學習知識和掌握實驗技術,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光電工程系全系學生的必修課,十年后得到校內外的肯定,至今這個課程還在運行。
十年前,那是退休后,學校提出建設一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創新教育實驗基地,20xx0年立項,20xx年1月1日開放運行,是以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培養研究型高層次人才為目的,提出“學生在建立最佳知識結構的同時建立最佳智能結構”的兩個最佳結構,以“電子科學與技術——設計、實驗與制作”實驗選修課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學習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掌握實驗技術,充分利用教育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及學科知識技術競賽資源,激發和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每學期工科學生有400—500人選課,涵蓋10個學院26個本科專業。經過培養的學生中統計,升研率達70%以上,畢業設計優良率80%以上,中共黨員比例50%左右,學生總計在各級各項賽事中獲獎400多人次,這些教學改革的成果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二、加強團隊建設,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誨人不倦
團隊教師施真芳、張麗君承擔著創新基地的主要教學任務。張麗君雖是團隊中最年輕的老師,但她的教學經歷卻是和創新基地一起成長的,承擔著教學第一線中電子科學與技術——設計實驗與制作課程。教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交流,以學生為本,才能達到這種交流的最佳境界。我們幾十年來一直身體力行,想學生所想,授學生所需,強調講課不僅要有內容,更要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將知識講述清楚。學生是我的老師,“每個學期制定教學計劃之前,我都會找學生聊,傾聽學生的需要,據此制定基地的教學內容。”我經常與學生談心,細心觀察學生的一點一滴進步,系統而深入地分析當今大學生的特質,了解他們的優劣勢所在,再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反饋和意見,細心觀察教學效果,總結教學經驗。
在基地接受過教育的畢業同學,無論在研究所、企事業單位,還是國外,他們也經常回到基地來,帶來他們看到學到的新東西,跟老師和學生交流基地的教學得失,提出新穎的建議,為基地的教改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開闊思路。
三、育人如琢玉,循序漸進,精益求精
在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天天都有很多同學在這里進行實驗、學習和交流。每屆學生進入光電基地時,都要寫400字的自我介紹,我都一一親自過目,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學生的每份作業,我也是親自批閱,把其中優秀的集結成冊,留給下一屆的同學觀摩學習。曾在光電基地學習過的02級本科生牛傳欣這樣回憶他在基地接受教育的日子:“在光電創新實驗基地的學習,是我大學生活中貫穿始終并且最難以忘懷的經歷,正是這段經歷,讓我確立了人生的目標,讓我領略了科學世界的奇妙,初嘗了科研工作的酸澀,但卻磨練了我的意志,最終堅定了我投身科研的決心。”
牛傳欣同學在大學期間曾連續七學期榮獲獎學金、獲得過國際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全國“挑戰杯”競賽二等獎,2006年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十余項,畢業后獲得了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全額獎學金,直接攻讀人體信號處理學博士。他曾獨立發表IEEE國際會議英文論文,并代表我校出席會議。
在基地,走出了很多像牛傳欣這樣優秀的人才。同學們從帶著懵懂走進光電基地,開始學基礎、學技術、學思維方式、學創新的能力,慢慢地成熟起來,他們離開基地時,帶走了知識,留下了經驗。這個過程,就像雕琢玉的過程。在同學間快樂自由的溝通交流中,學生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走向完美,這樣的教育就稱得上真正的教育。
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一切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
雖選擇光電基地實踐課程的學生特別多,但每次上課前每位同學們都能拿到一個白色的小盒子,里面不多不少地擺放著這次實驗中要用的所有元件,這些電阻、電容、芯片等等都是光電基地的施真芳老師、張麗君老師認真地做好標記、分配好的,這項工作十分細致耗時,如果沒有育人的一片耐心和責任,是很難完成的。實驗完成后,學生做好的作品和儀器,我和張麗君都要一一看過,進行功能測試,記錄在冊。
做一天這樣的工作不難,或許做一個月也不難,但是我一做就是40多年,每天都是近12點離開實驗室,每天都在跟學生朝夕相處,每天都能感覺到與學生無間的師生情誼。我認為對學生的關心,不在于一時,而在于一世,時刻關心著學生的前途,比如,由張麗君老師主持的基地為20xx級的畢業生進行畢業實習的培訓,指導學生們設計制作出實用性強的光電作品,一名正在求職的學生將自己制作的光電智能檢測系統在基地包裝入箱,提著自己的作品去單位求職(一周后求職成功,已簽協議)。“扶上馬,送一程”,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踏上社會之后,師生情誼,伴隨著學生的每一步路。我們把自己心靈融化在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已經成為我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真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到了快樂,獲得了動力和滿足。
總之,我們深深地感到: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恒心,對學生要有真心的愛,考慮任何問題都要從全盤大局出發,要有利于培養人才,有利于學校建設與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國家安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教學生學習知識,又要教學生如何做人,特別是站在學生面前講課的教師多說一句話,學生就會多一份收獲,老師要有耐心和信心,北京理工大學一定能培養出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用人單位滿意的高層次人才。
最后,再次感謝學校各級、各部門領導和廣大教師對我們光電創新基地的大力支持,我們將珍惜榮譽,繼續努力,爭取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在慶祝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獲獎代表的發言】相關文章:
優秀教師代表在全縣慶祝教師節暨先進表彰大會上的發言04-04
關于學生代表在慶祝教師節大會上的發言范文04-03
學生代表在慶祝教師節大會上的講話12-06
在全鎮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1-25
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鄉長的講話11-26
慶祝教師節大會上的發言12-08
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主持范文詞12-02
學生代表在教師節慶祝大會上的獻詞12-08
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發言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