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里那些看山的日子抒情散文
最近,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點火熱。雖然我還未進電影院去觀看。但卻情不自禁地喜歡這個題目。“想致敬所有有過青春的人,這是我們70后80后一代人的青春”。青春是一份揮之不去的美麗回憶,永遠停留在我們那縷已被歲月打濕的發梢上,光鮮如初。青春是懷舊的那彎淺淺明月,永遠流瀉著如歌月華,如水靜美。
關于青春里那段鄉村女教師的經歷,我是一直會感懷的。還有青春里那些靜靜看山的日子。
曾經和秀在二十年華最黃金最青春的'年月,一起在里南的一所山鄉中學教書。學校坐落在一個平坦寬敞的山坡上,一排長長的一字屋。幾間教室,從初一到初三。學生不多,每個班差不多只有四十幾個。記得當時還是教初三的,學生只比我們小四五歲而已。有高個的男生要高出我們半個頭。調皮搗蛋的止不在少數,因為我們實在太年輕了。
可以說小學校四周就是群山環抱,只有一條公路通往外面的世界——貴門,長樂。于是,我們學會了看山,看清晨東邊山脈里的那一縷縷朝霞,看山里冉冉升起的那輪日出。有時我們坐在午后的操場,享受著午后的陽光,望著淡藍的天空,青春的臉龐在午后的陽光里閃著一種特別的光澤。我們凝視的遠方,是那一座座輪廓分明的青山。最是喜歡學生已經放晚學的傍晚時分,學校里靜悄悄的,默默地坐在辦公室,看那絢麗的夕陽在西山那邊慢慢地隕落,莊嚴而輝煌。此時的山色,蒙上了一層鮮紅,瑰麗無比。靜靜的,黃昏在夕陽里誕生了,夕陽在黃昏里沉落了。青山依舊在,曾經幾度夕陽紅。也會在夜色朦朧月色如水的時候,帶著那份年輕的心情去學校旁邊的荷塘散步,品味朱自清筆下“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的空靈意境。山,在深沉的夜色里蒼茫柔和,于黛青中蓄滿神韻。我們可以把眼光放縱得很遠很遠,傾注如海。
看山,是孤寂和貧乏精神生活的代名詞。上世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你可以想象在一個小山鄉的清貧生活,好像學校里有臺14寸的黑白電視,也只能模糊地收到一個浙江臺。在教學之余,我們兩個年輕的女孩子,只有翻翻那幾本過時的“東方青年”之類的報刊雜志。抑或打打毛衣。剩余的時間我們只有看看山,看看這四周籠罩的春天蒼綠冬天枯黃的大山。心由景生,好像那時年輕的心境一如這山的蒼翠山的寧靜。無聲無息,含而不露。
多少年過去了,還是會想起青春里那些看山的日子。想起和好朋友秀一起度過的那段平靜美好的日子,真如她的個性簽名“韶華無聲,歲月靜好”。
【青春里那些看山的日子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5.那些飄雪的日子
6.那些日子初中作文
8.青春的日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