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民族之母,紀念華夏之根抒情散文
我的家鄉在西安市藍田縣。小時候,奶奶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至今奇特的新鮮感仍縈繞腦海,不敢忘懷。故事發生在她小的時候,應該是大清朝吧。這是一個讓女人揚眉吐氣的故事,花枝招展的漂亮女人裝扮成神仙,披紅濃彩,被壯實的小伙子高抬著,在通村官道上巡游。龍旗開道,三牲奠祭,有鼓有號的隊伍是浩浩蕩蕩。手持燃香的族長和財東們長袍馬褂瓜皮帽,走了一長溜。鞭炮噼啪作響、祭女神華胥的隊伍要走到哪里去,奶奶不知道,她被她母親抱在懷里看熱鬧。愛自己的孩子是平凡的人,是奶奶的媽媽。愛眾人的孩子是偉大的神,是女媧的媽媽華胥。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暭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庖犧,即伏羲。說得是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雷澤踩踏神人的腳印懷了孕,在成紀生了伏羲。有史可考,華胥氏生伏羲女媧,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倆人成婚后,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斬斷鰲足頂天立地,治洪水,殺猛獸,屠惡龍,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給子孫們創造了安居樂業的環境。他們婚后明令禁止兄妹通婚,制定成婚禮儀,開始了原始時代由血緣婚到族外婚的進步過渡。中華民族尊女媧氏為繁衍的參天大樹,華胥氏便是繁衍森樹的巨根。
據史料記載:華胥,也稱華胥氏,風姓,生于華胥國(今西安藍田縣華胥鎮)。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遠祖,譽稱為“人祖”,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藍田縣志》載:藍田縣內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陵在今華胥鎮北的孟巖村。關于華胥的記載最早見于《列子·黃帝》,其后上百種典籍均有記載。
含英咀華的華胥陵位于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現在人類始祖的寢址是一個普通的土臺。臺上擁擠著20余戶農民的莊院。門前有人端著大老碗在吞咽面食。震古爍今的華胥陵沒有祭殿,沒有黃鐘大呂,只有綠樹草花,瓦舍人家。老祖宗是大德大愛的人,曾經滄海,千秋萬代可以讓孩子們坐懷抱軀,長相廝守。
華胥是燧人氏時代母系氏族社會中的一位出眾的首領,8300年前,她建立了華夏大地上第一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理想化的社會——母系氏族部落。在實行群婚制的母系氏族社會里,人們通常只知生母,不知其父。所以伏羲、女媧只知親生母親是華胥,傳說中的大腳印父親,只能是什么雷神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是女媧,華胥理所當然地便是我們的老老祖宗了。
西安藍田有關華胥氏、尊盧氏、女媧氏三皇遺跡頗多。著名的有羲母陵、華胥溝、三皇廟、遇仙橋、媧氏村、女媧堡、女媧谷、補天臺、人宗廟、華胥窖、畫卦臺等,傳說與地名并存。藍田民間祭祀三皇的'儀式,均由女家長主持擔綱,保持著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華夏之根、民族之母的華胥陵在,天下的兒孫們自會來。中華民族素有行孝之風,華胥用無私的光熱普照溫暖了人類,子孫們是否也改改圍陵生活習慣,挪去依偎先人的灶臺,讓負累功偉的老祖宗靈魂占有一席之地,舒展地休息休息。同時,讓后來人尋根溯源,紀念緬懷,感愛她慈母般的親情引力。
年至歲末,送猴迎雞,感慨萬千,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歷史是過去式,明天是憧憬希望的夢,今天是聯接的紐帶。我們生活在今天的人,有充足的理由為人類生命之舟華胥打造一個小小的港灣,構筑中華民族文明的氣脈,可以使史前文化更加豐厚。西安藍田不僅僅是出玉石的地方,更是華夏民族從洪荒蒙昧走向文明的源頭,造勢獨具實力,這是澤被萬世的不朽善舉,不會無動于衷吧。
【緬懷民族之母,紀念華夏之根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2.緬懷你抒情散文
3.民之母,家之園
4.根的神韻抒情散文
6.文化之根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