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撲滿優美散文
“撲滿”最早出現于兩漢時期。《西京雜記》中記日:“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其有入竊而無出竊,滿則撲之。”這種器皿,就是“撲滿”。它只有讓人塞錢幣進去的孔,卻沒有讓人可以取出錢的孔。若要拿出里面的錢,就只好將它整個兒打破。人們只有在已經裝滿錢幣的時候,才會將它打破。“撲”就是打破的意思。
誰在小的時候沒有玩過“撲滿”呢!爸媽將一分兩分的錢幣交給我們,我們又將那一分兩分的“寶貝”塞進一種器皿的嘴里。聽著錢幣落到里面,便放心地點點小腦袋,再搖搖那器皿,心里面就想著:哪一天滿了,就可以打破了。
兒時很喜歡“撲滿”,由于家里很窮,我在十歲生日才得到第一個真正的“撲滿”,那是一個陶瓷豬,很可愛。于是,我就開始存硬幣。在那個年代,人們都不富有,硬幣幾乎很少,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把爸媽給的壓歲錢換成硬幣,放進“撲滿”。每次搖“撲滿”的.時候那聲音總是當當的,沒有錚錚的響聲,很是有點失落。
小豬“撲滿”一直跟著我,有時我把它放在書包里帶到學校,拿給同學玩,同學們稱贊小豬“撲滿”很漂亮。到了高中后,里面的硬幣慢慢多了起來,但還是沒有滿。當我參軍入伍離開家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將“撲滿”帶在身邊,就把它放在老家的抽屜里。四年后回家探親,當我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抽屜拿出心愛的“撲滿”,搖了搖,叮咚聲真讓我開心,仿佛就像告訴自己有多少財富?
“撲滿”這小不點的一種東西,卻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人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從一個孩提時代就開始的。一個手中握有余錢的人就是一個富有的人,不管那可能會是一點多么微不足道的余錢,但那是你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結果。它代表了你精心為自己策劃的生活方式,這個健康而良好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筆價值連城的財富。
當今時代,有“撲滿”的孩子并不多了,人們再也不憐惜那一分兩分的硬幣了,就連那些小商小販也不對那一分兩分的硬幣看上一眼。一次在菜場買東西,偶遇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把撿到的一張很臟的一角錢紙幣扔進垃圾箱里,我趕忙走上前,彎下腰,把錢從垃圾箱拾起來,撣掉上面的塵土,回頭看見那小男孩用一種陌生的眼光看著我。我感到茫然,心里很是酸楚。如今人們的收入高了,生活水平上去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生活艱難,于是覺得一毛兩分的錢派不上什么大用場。豈不知,千、萬、億、兆,不也是由無數個一毛兩分累積而成的?別小看了這一毛兩分,如果大家都行動起來,它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越是條件好,越要注意節約,厲行節約是永恒的要求。少買一件不該買的衣服,少下一次館子吃飯,少吸一包香煙,這是節約,把花不完的硬幣放進“撲滿”里,讓它充分發揮作用,這也是節約。雖是舉手之勞,卻意義重大,節約就應該從小事做起。
小小一個“撲滿”,深究起來也洋洋大觀。這恰應了余光中先生所說的“巨鏡雖大,只能照一面;露珠雖小,可以映八方。”否則《西就雜記》不會記載之,《菜根譚》也不會拿“崎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來比喻做人的道理了。
【兒時的撲滿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4.兒時的夏夜散文
5.兒時的拜年散文
7.兒時那個玩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