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散文隨筆
品茶的散文隨筆1
此刻,夜深人靜,泡杯新茶,想起茶道中有句說法,這茶與人是一生一會。我想,這人與人又何嘗不是呢。云云眾生,能夠交集且能上心的又有幾人。如果按佛家的因果而論,今生的相遇都有著前世的因。所以,這一生一會尚需慢慢體會、細細品味、好好珍惜。如同這杯中沉浮的茶葉,用盡一生去生長,蘊藏天地之精華,只為今生與有緣人相會。
我靜靜凝望著這杯中的茶葉,看著她們在沸水中盡情舒展,慢慢還原成了前世的模樣。那一片片完整的茶葉,在水杯的光影中泛著初春時的嫩黃色。我感受到了那份清香,也體會到了那份淡淡的苦澀。
總以為,這品茶,應觀其韻、聞其香、品其味,但這又豈是用感官所能體會到的,這分明是用心才能體會其中滋味。
想來,這杯中的茶與我也是極有緣的,就為這一生一會,我也要虔誠以待。我端起茶杯,小酌一口,細細品味,擔怕未能體會那其中滋味,負了她前世的凝練,這一世的相遇。
品茶的散文隨筆2
閑暇,幾個好友一約,去了粉墻藍瓦的沙灘茶社。
揀一幽靜處坐下。這里綠蔭蔽日,翠影透亮,清涼宜人。幾步之外,地面發白,日光灼灼。
主人端來幾杯清茶,洇著熱氣。杯口針狀茶葉一層。隨后,綠葉舒展,裊裊婷婷,沉入杯底,一杯杯清澄澄,綠瑩瑩的香茗,散發著遠山的草木清香。
幾個人海闊天空的聊起。話題有所見所聞,有娛樂八卦,有時事政治,有世界軍事,有炒票賠本的,有融資栽的,有老板發財的,有那個又包小蜜的,有那個不夠意思的,內容五花八六,自然隨意,漫無目的。
聊乏了,一個個東倒西歪,散漫起來,沒有一個有在場面的端莊樣。
一個人瞅見大太陽底下,高樓上干活的工人感嘆道:“我們這不稱心,那不如意,與農民工相比,現在能坐這喝茶,也是種福氣。”
一個接到說:“你說,都是個人,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是家庭出身不行,還是出生地不行?是天資不行,還是后天努力不夠?是機遇不好,還是社會不公平?人人都過上有錢,有閑,有閱歷,有個性的生活,我們的國家離和諧社會就近了。”
“你的問題,就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吃的粗茶淡飯,卻操著宰相的心。”一個不屑道。
一個又接道:“其實你莫看宰相在臺上風光,也有很多為難時候。何況“伴君如伴虎。”老百姓雖說每天為三餐奔波,也有悠閑自在的時候。還是古人說得好,‘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功名不如閑’。看來做無憂無慮,云游四方的和尚,更逍遙灑脫些。”
一個反駁道:“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世俗之物。真正能堅守佛教清規戒律,‘心如古井,波瀾不起’的高僧能有幾個?所以,不管在家出家,人生都是一場修行。不會長久順風順水,也不會一生都失意。酸辣苦甜都嘗過,才是完整的人生。”
幾個人對他的話,未置可否,又各自陷入慵懶的狀態。
腳搭椅上,透過樹林疏枝,眺望遠處郁郁蔥蔥的西山,籠罩在淡紫色的霧靄里。碧波微漾的江面,在斜陽照射下,閃爍著一道亮晶晶光芒。微風吹過,地上搖動著的斑駁樹影。人心靜,萬物皆靜。知了的叫聲,也不似先前聒耳煩人。
忽然,感覺唐朝詩人王維的一生,才是最完美的人生。他身上真正體現的古代知識分子人生追求和完美人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特別是失意后,能詩會畫,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田園山水詩,讓人愛不釋手。“行到水窮處,坐看白云起”,“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真是詩意人生,禪意人生,無憾人生。
夕陽西下,落霞成綺。茶淡如水,客知離去。幾個一合計,還是練地攤,薄酒一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這“雨”不是天下的,是我們自己偷得的,且只有半日涼。
品茶的散文隨筆3
我在過了不惑之年后,對茶才漸漸萌生了一些興趣。但到了近幾年對茶進而有了嗜好。這愛好的形成,或是聽人說過經常飲茶能減肥瘦身,有益身體健康的的話,或是蟄伏于骨子里對茶的那份思念已經蘇醒的緣故,抑或是茶文化漸漸熏染了我的原因。總之隨著歲數的增大我開始喜歡上品茶了。較長時間地品上了茶,覺得茶的那份清香就入腦入心,滲入了骨子里,怎么也丟不掉了。
愛上茶,自然無形中要多花費些時間沏茶。燒一壺滾燙的開水,在茶杯中放好茶葉,再將開水沖到茶杯里,茶質在滾燙開水的燙泡下就出來。講究的人,頭套茶會倒掉,不喝,說是頭套茶太濃,略帶苦味。但我卻不這樣看,認為頭套茶原汁原味,最純真,有沁透心底的醇香,飲之雖有點微苦,但苦后香味更綿長,濃醇抵心,渾身通泰,能帶來更好的享受。這可能是小時候就曾留下的印象。
記得年少時的夏天,農村的孩子是要頂著酷暑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汗就像泉水一樣從體內冒出,過不多會兒就想飲水。那時飲的水都是放上了少許的茶葉的茶水。這茶水只有在三伏天勞動時才能飲得到,平時是享受不到的。因那時的農人日子艱苦,沒有更多的茶葉用來泡茶,只有到了盛夏的農忙季節母親每天都在一個肚大口小的陶瓦壺里放上少許茶葉,用開水泡上一大壺淡淡的茶水,供一家人在勞動時解渴。母親說,大熱天人勞累了,茶水能消暑去熱,解除疲勞。驕陽似火的熱天,勞動后口干舌燥的農村孩子顧不了那么多文雅,在田地間雙手端起茶壺,仰起頭就“咕嚕、咕嚕”地能將一壺茶水一飲而盡。暢飲后頓時全身有一種清涼感,隨即失水的疲憊身體就恢復了元氣,渾身的力氣就生長出來,又可生龍活虎地撲到田地里去干活了。記得那年代泡茶的茶葉不僅少,而且是極普通的茶,但泡出的茶水仍飄忽出一股誘人的香味,聞著就有沁入心底的醇香,飲之就有一股淡淡的清涼在體內彌散開來,并滲透到每個細胞,渾身的暑熱也就會很快的揮發而去,比起白開水來不知要強多少倍。如果偶爾飲一二次白洌洌的開水,盡管暫時也能解渴,但清淡寡味,缺少回味的余地,飲多了肚子里就會叮當叮地作響,還有些臌脹,遠沒有茶水那份濃香沁人肺腑,幽香深遠,回味無窮。這是少時感受到的飲茶的妙處,使我的夢中有時也泛起喝茶的舒爽。
那時茶因只有在一個短短的炎熱三伏天與人擦肩而過,在我們體內停留的時間不長,那份清香只是潛伏在骨子里,并沒有在體內恣意汪洋的泛濫,勾起我對茶的依賴。再后來由于脫離了農業勞動,那種筋疲力盡的體力付出隨之遠去,也很少有那種“一朝酒喝思吞海”的豪飲,那茶的清香就慢慢淡出了記憶。
近些年來,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多了起來,那些潛伏在骨子里多年的茶的清香漸漸像泡泉一樣在記憶中冒了出來,令我時時記起,閑來時就泡上一杯釅茶啜飲,在飲茶中還對茶的歷關注起來。通過看一些有關茶的書籍,了解了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商品價值,知道了中國種茶起源于四川的雅安的蒙山。公元53年,蒙山人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了七棵茶樹,首開了人工種茶的先河。從此蒙頂山由于特殊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種出的茶品質上乘,影響很廣,數量逐朝增多。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規模,聲名遠播。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道:“琴里聞知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可以蒙山茶影響之深遠。唐朝以降,茶在南方廣泛種植,并成為古代的主要貿易商品,同時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結下了不解的情緣。由此形成的茶文化也一點一滴地滲透到人們的骨子里,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
我愛上品茶確切地說,還是受了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熏陶。這文化與留在記憶中的茶的清香一點點推動著我向茶靠近,令我從心里喜歡上了這“南方的嘉木”。我喜愛上了飲茶,但不奢侈,不太講究茶價格的高低,不像有些嗜好茶的人要飲名茶,比如什么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我只要茶還可以,泡開時有股濃濃的清香就行。泡茶我還與眾不同,喜歡用大的瓷器杯。這種大杯子,開水沖進時,能助我清楚地看到杯中茶葉緩緩的像花兒綻放一樣的化開,看到茶葉悠悠的四下翻動,看到那小小的茶梗在杯中上下沉浮,看到那白洌洌的開水漸漸地變成淡黃的或碧綠的顏色。整個泡茶的過程我都能洞若觀火般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凝神地看著看著,仿佛杯中的茶水,都幻化成了過去的歲月,眼前就會浮現出少時勞動的場面,浮現出碧綠碧綠的茶園,浮現出美味無窮的瓊漿玉液,思緒也隨著裊裊升起的水汽飄得很遠遠。這于我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引領想像的方式,一種很好的放松思想的方式,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閑來泡茶的悠然,真是有著妙不可言的趣味。當然茶不只是在泡的過程中給我一種無拘無束的想象,它的妙用于我還有提神清腦,集中思想,催發靈感的作用。有時晚上要爬格子時,預計要到深夜才能睡覺,我就會往茶杯中多放些茶葉,提前泡上一杯釅茶。盡管這樣泡出的茶略帶微苦,但更能提神明目,激發記憶,驅散瞌睡。一邊寫東西,一邊啜飲,一些靈感仿佛就隨茶水緩緩流入了腦中,思路也格外的清晰。這樣每每在濃茶的幫助下,寫東西能堅持到深夜。
飲茶往往有些上了癮的人,他們清閑時就想邀上二三好友坐在一起一邊飲茶,一邊聊天,享受悠閑自在的人生。這種擺龍門陣的一邊啜飲,一邊漫無邊際的神侃,確不失為人生的一種逍遙自在,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中哪怕有再多的浮躁和不安,都會隨著溫潤的茶香蕩漾而去。我有一個文友,喜歡寫作,在一方頗有些名聲。他同時也愛好品茶。清閑時就電話邀我去啜飲一陣。他飲茶有些講究,對茶葉的質量頗有要求,不是上好的茶一般他不會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懂得茶道的人。走進他的客廳,沙發前就擺著一個現代的茶幾,上面放著精制的紫沙茶壺,幾個敞口的白色瓷器小茶甌,一個不銹鋼的鑷子,幾小包精制的好茶葉。見客人來了,他就摁動茶幾上的電摁扭,將水燒開,接著就有條不紊地泡茶。頭套茶他會倒掉不要,第二套茶泡開后,他才會從容不迫地緩緩斟入客人面前的小甌中。濃釅濃釅的黃茶斟入甌中,香氣四溢,清醇撲鼻,隨處飄忽,整個屋子都被茶香溢滿了,仿佛一個茶室。品一口,更是滿頰生香,清冽抵心,神清明智,令人不禁贊嘆:好茶!好茶!對他嫻熟的煮茶,我常看得有些目不轉睛,稱贊道:在你這兒才知道了什么叫煮茶,看到了什么是茶文化,體會到了品茶的趣味。原來品茶摻入了文化的內含,就有了不同的韻味。我來一次就有一次收獲。文友風趣地說:喜歡文字的人大多都窮,朋友來了沒有什么好招待的,我只有把茶煮好一些,聊表我的心意。隨著他吟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我笑著說,人情好,水也甜,何況你用這樣好的茶葉款待朋友,朋友多飲了也要醉去的。文友聽后哈哈朗笑起來。
在外看多了很有品位的煮茶、飲茶場景,我也受了感染。心想,哪一天,我也要買一套茶具,閑來時也附庸風雅地慢條斯理地煮茶、品茶,在茶中淡品人生,漠看紅塵。
品茶的散文隨筆4
夏日的雨,來得快也去得快。剛才還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此刻卻在潔凈的大地上星星點點的綻放著花瓣雨……佇立窗前,我多想挽留這即將謝幕的花瓣雨,讓其滋潤我焦渴的心田。奈何,它來去匆匆,瞬間無影蹤。唉,依窗憑吊花瓣雨,千千心結有誰知……
“蛐蛐蛐……”一陣陣蛐蛐的鳴叫把我的視線拉回電腦視頻。定眼瞧,朋友的頭像上下亂跳,似乎要掙脫網線的纏繞。點開“消息盒子”,傳來SOS的緊急呼叫:“走,我們喝茶去……”呵呵,朋友聲聲呼喚聲聲急。這真是,夏夜綿長不及朋友的情誼長,華燈初放不及朋友的閃亮。
雨夜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心境。難得有個涼爽的夏夜,一幫男女掀開夜幕,直奔茶香處。據說,飲茶品茗,很有講究。茶具、茶器、茶品;講環境、講功夫;說文化、道人生……然而,現時生活的快節奏似乎精簡了這諸多要素。朋友上面一聲喊,我們驅車就趕來,一不上茶樓、二不進茶館。你道為何?那是小鎮的一個露天廣場,一邊歌舞悠揚,一邊茶香裊裊,我把這大眾化的場所叫“壩壩茶”。跳一曲“壩壩舞”,飲一口“壩壩茶”,其樂融融。我很驚訝的是:人們把“壩壩舞”的激越和“壩壩茶”的清幽融會貫通,并發揮到極致,這真是別有一種情趣在心頭。
華燈初放,茶客云集。幾十張小桌,無數張躺椅隨意散落在廣場周邊的大樹下,彰顯出“壩壩茶”的恢宏氣勢。其實,“壩壩茶”,多以茶館為依托,向寬闊的廣場和街道沿伸輻射,只因喝“壩壩茶”的客人太多,淹沒了茶館,所以只見老板往來,不見茶館的存在。尤其是面臨江水的“壩壩茶”最受追捧。天剛插黑,燈火入市,老板們就早早地擺上了“壩壩桌”和“壩壩椅”,只等喝“壩壩茶”的正主兒。
扯過一張躺椅,隨意而座。看老板娘注水入杯,見幾片茶葉上下翻飛……俄頃,該沉則沉該浮則浮,輪番上演著沉浮的人生……談笑間,一杯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澤像瑪瑙,酷似琥珀的甘露盡收眼底。輕輕啜一口,溫潤咽喉、蕩滌肺腑,唇齒飄香……
看看周遭,炎炎夏日,人們不僅要和自己的那份職責較真,還要和頭上那一輪火球PK,累了、困了、乏了,身心疲憊了,當然要放松一下啰。夏夜綿長,該補則補,該飲則飲,該喝則喝,該品則品……你瞧瞧,燈火闌珊處,眾人手把茶盞低飲淺啜,試圖在夏夜茶中找回自己的精氣神。
久旱逢夜雨,心田有滋潤。一盞清茶,止渴生津,祛暑敗火,清心明目,解乏提神,不亦樂乎!朋友說,茶葉中的某些成分還可以抵抗電腦的輻射呢。呵呵,這對長期與電腦為伍的人來講,無疑是個好消息。《茶經》曰:“天育萬物皆有至妙”;喝“壩壩茶”的常客說,飲茶品茗無定式,感覺對就好!細細品來,均有它的精妙之處。
雨夜清涼人亦靜。“壩壩舞” 早已謝幕,“壩壩茶”行將隱退,杯中的幾片茶葉似乎已找到了歸宿,它們顯得那般淡定、從容,他們依然香醇四溢。如果說人生也是這么一杯茶,那么,我能泡好這杯茶么……
品茶的散文隨筆5
四月,是一個充滿浪漫和想象的季節,可一連下了好幾天的雨,美麗的心情卻被蒙上了一層陰影。今天一起來,開門的第一感覺就是天晴了,心里舒了一口氣,感覺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與活力,前些天的模糊現已清晰,溫度明顯上升了好幾度,四月的天就是這樣,忽冷忽熱的,也不留神就可能感冒,還好,美麗的天氣同時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在開門轉回的一瞬間,讓我想到,好象生活中少了一點什么,在這種環境下,應該有點什么東西才對,終于想通了是茶,喝茶有點浪費美好的清晨時光,更浪費美好的心情,如果在這個時候,好好的品一杯茶,那感覺該多好啊!
電磁爐二合一的不知道朋友是否知道,都是煮茶的專業工具,主要是燒開水和煮茶杯消毒用的,外觀特舒服,是茶藝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說要喝好茶,一定離不開它,方便快捷藝術是其特點,能給你帶來美的享受和愉悅的心情。我是喜歡茶的人,當然更離不開它了;紫沙也是喝茶的重要部分,我的紫沙杯特多,但鐘愛的只有一個,主要是喜歡他的內涵和自身的藝術;茶海這個名字很多朋友沒有聽說過,是盛茶的工具,也很漂亮,有玻璃制品,有陶瓷制品,有紫沙制品,很多種,看你的品位。我喜歡玻璃的,因為可以看穿整個茶的色彩,但有缺點就是味道沒有陶瓷的醇;茶道也是很多人不認識的,是一個合體,古色古香的感覺,和茶盤一般是配套的,完全可以容為一體;最簡單也許大家都知道就是蓋碗,四川人喜歡喝蓋碗茶,自然就出名了,也有很多種制品,有大中小之分,顏色,外觀各異,就得看你的審美觀了;茶盤也就是放茶具的地方,和茶具放在一起,可謂相稱得體。因為我是愛茶之人,自然對這些茶具非常喜愛,所以美美想到品茶,自然這一切展現在我的面前,給好的心情更增添了幾分神怡。
于是否品茶的念頭在腦里盤旋,品茶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享受,好的天氣,好的心情,好的茶具,當然離不開好的茶了,名茶是一種精神享受,好茶是一種口感享受,二者合一,且不妙哉,愛茶之人,當然知道好與壞之分,更能知道品與喝的差距,喝的是口感,品的是文化,是人生,二者差距太大,能把二者合一者,實為真正懂茶之人。我是愛茶之人,更是一個懂茶之人。
“楊子江中水,蒙上頂上茶”,可見水對茶有多重要,好茶必須配備好的水,才能品出茶的談雅醇香,現實中不可能都是楊子江中水,只要有純凈水或礦泉水就很不錯,如果有井水那太好不過了,可惜很少很少,一般我用的都是純凈水。
話轉正題,說了一系列與茶相關的問題,正是這美好的清晨,讓我想起了茶的許多,于是清理茶盤,茶道,茶海,蓋碗,因為都是藝術品,所以必須得小心,清潔的茶具更增添了幾分美的享受,啟動電磁爐,燒了滿滿的一壺水,也許朋友會問,為什么要燒那么多,因為要湯杯,洗茶,都是很浪費水的,但同時你也能從中享受到茶的幽香與雅醇。
四月的天,品茶當然得品當年的明前茶了,太早的明前茶太淡,后期的澀味偏重,中期的最好,品當然的品最好的,那就是早春獨芽,色香味形具備,更有滋味,不冷不熱的四月,此種茶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水開了,正熱的時候把所有的茶具消毒和清洗,熱氣騰騰,晶瑩透惕賞心悅目的感覺,把茶葉放到消毒的蓋碗里,把開水一沖,一股清香入鼻,形如竹葉,栩栩如生,粒粒站立,美不勝收,只需要看、聞就充分體會茶的韻味,喝在這個時候已沒有任何意義了,這種美幾乎不能用語言來形容,條形勻整,有的懸浮,有的與杯底點滴接觸,有的在上面掛著,如同人生之沉浮,實乃不可形容,也許此時看到的不是茶的本身,而是茶山,茶農和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外形之藝術,完全以超脫茶本身之內涵。一會兒工夫,將茶水與茶分開,將茶水再次清洗品杯,此時的品杯香氣入鼻,回味悠長。整個茶盤已被茶的幽香覆蓋,此乃心曠神怡不為過矣。
再次沖茶,此次茶形顯得更為清心悅目,晶瑩惕透。湯色之明亮,茶形含苞待放,口如雀舌,已讓我忘記了一切,所有的心思都侵沒在蓋碗里。沉侵在茶的淵源和藝術。香味現已顯得更醇,第一沖顯得濃郁,此沖可謂恰倒好處,只需要一會兒工夫,茶湯由淡變濃,茶味更有韻味。
放好杯墊,放入品杯,在水溫70度左右將茶水去出,放入茶海,再放入品杯,此時的茶,真是品之上品,過鼻一聞,香氣沁人心脾,讓人消魂,可謂看一杯茶,看萬千世界,實不為過也!
好不容易可以品茶了,輕輕一品,次乃茶中極品,唇頰留香,意味深長,入喉之細膩,渾厚而不澀,此乃品之上品也,品一口,已忘世態之煩惱,悠然而自得,真所謂品一杯茶品人生百態。
好的天氣、好的心情、好的水、好的茶、藝術的茶具、獨特的泡茶藝術、再加上懂茶的我,容為一體,可謂品以不之為過,望所有的朋友愛茶,更愛品茶,把茶作為一種文化賦予內涵予以發揚。
品茶的散文隨筆6
喜歡品茶,也喜歡讀書。邊品茶,邊讀書,最是養性、修心、怡情。
初愛讀書時,沒有書屋,常常干讀,獨坐在陽臺,或庭院的臺階上,借著陽光或月光,便覺得很可心。書讀罷,自覺有走馬觀花之感,一本書,往往在偷閑竊時中費勁讀完,得到的是“不了了之”,內心汲養極少。近些年學會了品茶,品茶的同時捧起書讀,茶有味,書也有味了。
學會品茶,緣于朋友贈的詩聯:“詩題窗外竹,茶煮石根泉。”這之前,也常喝茶水,不過,盡是些普通花茶泡在普通的水中,僅區別于白開水,以解渴為目的,是純粹的茶盲。因此,一杯杯飲下,并無絲毫茶韻之感悟及聯想。得到這副詩聯后,斟詞酌句,慢慢便嚼出詩韻,長了詩心,開始真正喜歡上讀詩讀書,繼而把品出的茶韻融進讀書的情致之中。現在,我已完全把品茶當作讀書、把讀書當作品茶。
好的`茶,并非茶葉單一決定,它還取決于泡茶葉的水質。好茶葉用泉水泡,尤其是山泉、山泉的上泉,泡出的茶無污染、純凈、清香,最好。這樣的茶,喝起來猶如與茶談心,對身心健康作用很大,特別是人到中年,雖然不惑,卻心悸加劇,事務繁重,壓力大,煩事多,愁交織,心火燥。但若有自控能力,不妨泡杯好茶,坐下來,平心靜氣,細品慢嚼,就會品出茶香中如詩書般的韻味,就能獲得艱辛中的寬慰。
讀書和品茶一樣,讀好書,讀自己喜歡且有用之書,才有心得,才容易領會與感悟。好書,都來自語言文學,不在長短,貴在內涵。一本有內涵的書,傳遞的是一種生活精神與感情。我們讀書,不僅是讀知識,主要是為了從中吸收營養,豐富思想,提高生命、生活境界。天下書多,擇書而讀,如擇水泡茶一樣,要有意識,不敷衍,便知味。相反,就如濁水泡茶,無益還損身。當然,博覽群書是好事,讀得多,知識就多,但真正能讀懂、讀進內心,融入思想的書不很多。
品茶與讀書,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修養及內心世界。而懂得用泉水泡茶的人,既泡得,則品得,品而有得。相同,讀好書之人,必能讀出心得。
品茶的散文隨筆7
夕陽黯淡了顏色,清風放慢了腳步,落日的余霞火一般燃燒。
掬一盞茶,于落日下細品,讓徐徐的清風緩緩流過面頰。
品茶如品思想,溫熱的茶水慢慢溫暖胃的同時,思想便活活地躍動起來,清茶滌蕩著心胸,思想凈化著心靈。
品茶如釣魚,品茶貴在品,釣魚貴在釣,品的是意境,釣的是心情,享受的是過程,若執著于目的,則不免流于庸俗了。
眾多茶中,尤愛普耳。花茶剛猛熱烈,紅茶甜香細膩,綠茶味澀回甘,普耳清香醇厚;
若以茶喻人。花茶可為精壯漢子,活力四射;紅茶可為成熟女人,甜美可人;綠茶可為逆耳忠言之友,話冷心熱;普耳則可為中年男人,沉默成熟。
熱烈必不長久,平淡才會永恒,于是便有了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說辭。
音樂的最高境界叫靜音,美術的最高境界叫留白,茶的最高境界為淡,淡若無味,但回味悠長。
普耳即為此類茶,淡若無味,但歷久彌香,如同最忠誠的朋友,不動聲色地滋潤著你的心田,沒有其它茶的飛揚跳脫,卻多了一份穩重踏實。
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能表現出來的都是小聰明,不表現出來的才是大智慧。
品茶即品人生。
品茶的散文隨筆8
做客霄坑,一大早,主人的桌幾上少不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待你落座品嘗……
桌幾就設在院中,院子不大,附山就坡的院子大不了,迷你型的,很精致,干凈。落座桌旁,舉目四顧,上望是山,山外還是山,望下呢?是溪,是小河,溪水很忙,款款而去,有時還不免急沖沖地跑幾步,不像四周的樹,院中的花兒們,還有山谷中飄蕩的炊煙和彌漫的薄霧,看上去一副很閑暇的樣子。當然,山里人的早上大都很閑暇,也許,只有在閑暇中,才能品得茶的味道。
茶在杯中舒姿展態,在等你把杯就口……
把杯欲飲,冷不丁地幾聲清脆的鳥鳴,在你耳旁碎落,仿佛就落入杯中,清亮的茶湯漣漪些微,隨之縷縷清香撲鼻入懷。清香———似茶似花,在霄坑,四季飄香,春蘭秋桂,夏芍冬梅。春花謝的晚,有道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秋花開的早,不等八月凍桂花就飄起香來。也許是村子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又恰在合適的海拔,終究是氣候使然。
空氣清新宜人,呼之吸之,怡然若醉,佐之香茶,便是醉上加醉,自然是興奮。興奮中,我忽然感覺,“霄”“坑”二字,拼合成名,很有意味,讓人遐思。霄坑———云霄之上的大坑。的確,霄坑有大坑,該叫大峽谷吧!幽深峻峭的峽谷,若探行谷底,一定也有行舟劉白羽的三峽那種驚奇與興奮。
晚上,圍坐一堂,一邊喝茶,一邊聽老人講那久遠的故事,當年,他們,或者他們的前輩如何翻山越嶺開山種地扎根大山。年近七十的王校長,回憶當年他從名校一畢業就單身徒步,翻山穿峽來到大山霄坑,從教一名學生開始了他一生的教書生涯。他為大山帶來了文化,像博士王祝英,碩士吳常勝等一批人才都得益于他的啟蒙。他說是山里人的真誠感動了他,他一輩子沒有離開大山。他聊起來很激動,也很開心。憨厚的霄坑人,連泛面的笑容像似潷出來的,如茶汁,真的感人。
在霄坑品茶,品的當然是霄坑茶。霄坑茶,總是海拔在自己的高度,這個高度似乎恰到好處,如哲人尼采說的:不在平原上停留,也別爬得太高;打從半山上看世界,世界顯得最美好。霄坑茶大都立足半山腰上,在美好中吐芳納翠,豐富自己。是茶中智者,哲人。
是呀!霄坑茶,它沒有名茶那樣規整,注重芽尖……它不講究外表,條、葉大小隨意,看上去很樸素,平常……沉在杯中,從不大動顏色,茶湯清亮若水。一入口中,醇厚甘洌,久飲不減,幾巡過后仍濃洌真切,讓你感受霄坑茶的豐富內涵。它富而簡單,不含糊,清清朗朗的。到底是智者,智者,知也。霄坑茶知道為茶之道,也懂得與其相伴的霄坑水的品質。霄坑的水,由深巖中濾出的泉水,晶瑩透亮,是茶圣陸羽所傾慕的———乳泉石池漫滋者。是潔凈的,上善的。智者與善者的相遇,與惠者的相逢,是謙慎恭讓呢?是惺惺惜惺惺?總之,它們和顏悅色地共釀人間的一道真味。其實,作為一種植物,霄坑茶是在回歸一種生命本初的自然的質地。
品茶的散文隨筆9
散淡的時光、緊湊的時光,或緊或慢、或淡或濃,都離不開茶。
千年的古茶樹,長在深山老林,一棵棵昂然挺拔。它們不會憂傷、不會大笑,只是默默地與天地合,與小草小蟲小鳥土石為伴。采自古茶樹上的茶葉,香味更濃,經過一道道工序,成了上好的茶品。山坡上是臺地,臺地上種滿了茶樹,它們個子不高,但風韻猶存,綠綠的葉兒在山坡上閃著光,陽光照在上面會有一些青波。在這青綠中,有的是淡定和從容。
茶隨處可見,是最常用的待客禮品。你到某人家中,主人首先問你的就是“來,喝杯茶吧”,隨即從包裝精美或普通的茶葉袋里抓一小撮茶葉放入杯中,沖上開水,過一會兒便可入口了。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主人表達的是熱情好客、不失禮儀,客人感到的是有一股暖流噴發而出,從而對主人產生好感。做體力活的時候,大汗淋漓,又累又渴,倒一杯茶一飲而盡,既解乏又解渴,一杯是不夠的,要喝好多杯;上班一族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一杯茶;開會、小聚等場合也要喝茶。
一日,一位熟人外出考察路過,返回時來找我玩。我們來到一個茶莊,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茶,最后我倆在一大塊樹根木頭前落座。這個木墩造型別致,也許玩的就是古色古香吧,品茶要的就是這個氛圍,讓你進入一種想象不到的意境,或沉思,或快樂。茶藝師小姐泡茶、倒茶,熟練的動作像在玩味一件小藝術品。不時,還有她對茶、茶文化的講解,越聽越有興趣。我們慢慢地品,我咂了一口,嗯,味道不錯,口感也好。“怎么樣,老王?”我問。“好茶,茶香色翠。”我們喝著聊著,閑散的時光慢慢溜走。品茶隨心,我們都領悟到了。
同學聚會的一晚,安排品茶閑談。茶莊在一條靜靜的街上,行道樹也是靜靜的,我們悠閑地進入,茶室里一張長條形的木桌子,據說值好幾萬呢。入座后我們互道真情,兩杯茶湯,一杯清褐色、一杯濃褐色,邊談邊品,再吃一點兒水果、花生、瓜子。
茶能提神醒腦、幫助消化,能讓人忘卻辛酸、浮躁,使人平靜——平靜地對待萬事萬物和生活。
【品茶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1.品茶
2.品茶作文
3.品茶的作文范文
4.關于品茶的詩句
5.描寫品茶的文章
6.品茶與讀書
7.品茶生活感悟
8.品茶小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