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散記抒情散文
昨日送母歸鄉,與鳥友王氏沿家鄉后山進發,途經幼時放牧的“司家灣、虎鏟坪,始到達七盤山入口,視線所及,枯草連連,微雨綿綿,霧靄沉沉。
王氏為盤縣羊場人,以捕鳥賣鳥為生,每每山中捕鳥,健步如飛,談笑風聲,即便平常小事,在他的.言談中都非常有趣。隨時嘻嘻哈哈,尤其他攀山越嶺,奔跑姿勢,尤似蓮花移步,酷似十歲小孩之動勢,頻率高而步距甚短,尤添其詼諧之趣。
記幼時,余的主要家務是負責放牧一匹白花馬和一頭角能搖動的黃牛,從家中出發距此放牧草場徒步要一小時余方可抵達,但只要到達七盤山,草場寬闊,又沒有莊稼,牛馬可以自由自在在一望無垠的“天山“牧草。當然也有意外,尤其我所負責的是一牛一馬,俗話說:“風馬牛不相及“,到了“天山“便各行其徑,待天色暮濃準備回家時,往往牛馬相離甚遠。巳上山幾小時了,我已是精疲力盡,又累又餓,鑒于此,幼時的我終于悟出一策,常將牛馬牽至草豐地闊之地,并將牛馬用一根繩子相系,唯此,牛馬相互牽制,一整天都走不遠。
這片草場有一最高峰,叫七盤山,據族人傳,清代有尚佛者,因山路崎嶇,費盡勞事運瓦運木于該山之頂修建寺廟,待寺廟主體搭建之際,天上忽然祥云飄動,一根金色的屋脊之梁從天而降,穩妥,精確地安裝在寺廟之頂。是以此,朝圣拜佛者日益增盛,香火尤旺。不知止于何年,七盤山上的熱鬧和寺廟早已變為清冷,只剩下殘瓦斷片。
記得幼時放牧,將牛馬放任“天山“,與小伙伴們在七盤山腳下痛飲甘泉,(該山泉盛夏冰涼,甘甜可口,常年綿綿不竭,現已被商賈開發遠運,并賦名為盤龍山泉),并一路攀爬至寺廟遺址,尋見舊磨、“輾米“用的石臼,殘壁,似乎希望異想天開尋出個研究來。
可惜今日霧大,遺憾于無法欣賞七盤山之雄姿。視線不越二十余米,我與王氏一路攀登,已隱約可見黃騰鳥的喧鬧聲,我們也興奮起來,王氏已一路小跑滑向山坳,砍木割棘,撥草立桿拉網,置放“媒孑“(媒子:為經過訓練已養熟的黃騰鳥,其善鳴斗,即便“千軍萬馬“亦不畏,是為媒孑中上品也),全部程序不越十分鐘,我們“兵分兩路“,拭目以待,“媒子“鳴叫數聲,剎那間,山中黃騰鳥叫囂著直向媒子奔來,王氏一個特殊手勢,我便與其用砂子、泥土以合圍之勢灑向黃騰鳥群,鳥因突入其來的驚嚇向我們事先設計好的絲網逃竄,一個個全落入絲網在網袋中掙扎而待“摘“,至暮色降臨,我們已滿載而歸。
歸家,陪母親飯畢,幫母親處理好家中電表線路障礙,與母親作別而歸。
【歸鄉散記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南山散記抒情散文
2.月下散記抒情散文
4.暮年歸鄉(二)
5.歸鄉散文欣賞
6.歸鄉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