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散文隨筆
導語:梁實秋 ,原名梁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現(xiàn)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梁實秋散文隨筆。歡迎閱讀及參考!
篇一、梁實秋散文隨筆
秋風吹落了樹上葉子,天漸漸的涼了。病房里住著一位很重的病人,他對生命報以無望但他很樂觀。他每天看著窗外樹上,被風吹完僅剩下的一片葉子,他希望寄托在這片葉子上,他想如果這片葉子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結(jié)束了。那葉子的離去是風在苦苦的追求著,還是樹難以無法挽留住?當一切一切的過去,人生還得繼續(xù),然而一旦人心在留,那就是希望美好的追求啊。
一天兩天,秋天過去樹上葉子沒落,他內(nèi)心對生命很有希望。冬天來了,一天兩天,冬天過去樹上的葉子還在,他對生命報有更大的希望。春天來了樹上開滿了樹葉那片孤葉也被滿樹的綠色而掩蓋了。他看到春色的大地,對生命的希望是無比的信心百倍。
原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希望后,為了他能快樂的活著就偷偷在樹上做了一片假樹葉。這真是一個偉大而又美麗的善意欺騙啊,人往往都有希望,那怕是空渺的但也是一個美好的寄托。幫助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人行好事莫問前程。我送你幸福心中留有快樂,我送你玫瑰手中留有余香。人在生活中往往要有善意謊言和美麗的欺騙啊。
篇二、梁實秋散文隨筆
山巖上,一只老鷹帶著一群小鷹,咋咋的叫個不停。一位通鳥語的牧羊人恰好路經(jīng)其地,聽得老鷹是在教導小鷹如何獵食人肉。其談話是一問一答,大略如下:
——“我的孩子們,你們將不再那么需要我的指導了,因為你們已經(jīng)看到我的實際表演,從農(nóng)莊抓家禽,在小樹叢中抓小野兔,牧場上抓小羔羊。但是你們應還記得那更可口的美味,我常以人肉供你們大嚼。”
——“人肉當然是最好吃。你為什么不用你的爪子帶回一個人到鷹巢里來呢?”
——“他的身體太大了。我們找到一個人的時候,只能撕下他一塊肉,把骨頭留在地上。”
——“人既如此之大,你又怎樣殺死他的呢?你怕狼,你怕熊,你怎能有超過人的力量呢?人難道比一只羊還更可欺么?”
——“我們沒有人的力量,也沒有人那樣的狡詐。我們難得吃一回人肉,如果大自然沒有注定把人送給我們來享受。人具有兇猛的性格,比任何動物都兇猛。兩族人往往遭遇,呼聲震天,火焰彌空。你們聽到聲音火光起自地上,趕快飛向前去,因為人類一定是正在互相殘殺;你們會看見地面上血流成渠尸橫遍野,許多尸骸都是肢體不全,很便于我們食用。”
——“人把對方殺死,為什么不吃掉他呢?一條狼殺死一只羊,他在飽啖羊肉以前不會準許兀鷹來觸動它的。人不是另一種狼么?”
——“人乃是唯一的一種動物,殺而不吃。這種特性使得他成了我們的大恩人。”
——“人把人肉送到我們跟前,我們就不費心力自己行獵了。”(美文網(wǎng) www.meiwen.com.cn)
——“人有時候很長久的安安靜靜的留在洞里。你們?nèi)羰强吹酱蠖讶司墼谝黄穑褚魂狖X似的,你們可以斷定他們是要行獵了,你們不久即可大餐人肉。”
——“但是我想知道他們互相殘殺,其故安在。”
——“這是我們不能解答的一個問題了。我曾請教過一只老鷹,他年年飽餐人的臟腑,他的見解是,人只是表面上過動物生活,實則只是能動的植物。人愛莫名其妙的互相廝殺,一直到僵挺不動讓鷹來啄。或以為這些惡作劇的東西大概是有點什么計劃,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的人之中,好像有一個在發(fā)號施令,又好像是格外的以大屠殺為樂。他憑什么能這樣的高高在上,我們不知道;他很少時候是最大的或跑得最快的一個,但是從他的熱心與勤奮來看,他比別人對于兀鷹更為友善。”
這當然是一段寓言。作者是誰,恐怕不是我們所容易猜到的。是古代的一位寓言作家么?當然不是。在古代,戰(zhàn)爭是光榮事業(yè),領(lǐng)導戰(zhàn)爭的是英雄。是十八世紀諷刺文學大家綏夫特么?有一點像,但是綏夫特的集子里沒有這樣的一篇。這段寓言的作者是我們所習知的約翰孫博士,是他所寫的《閑談》(TheIdler)第二十二期。《閑談》是《世界紀事》周刊上的一個專欄,第二十二期刊于一七五八年九月九日。《閑談》共有一百零四篇,于一七六一年及六七年兩度刊有合訂本,但是這第二十二期都被刪去了。為什么約翰孫要刪去這一篇,我們不知道,這一篇諷刺的意味是很深刻的。
好斗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但是有組織的戰(zhàn)爭不能算是本能,那是有計劃的預謀的團體行動。兀鷹只知道吃人肉,不知道人類為什么要自相殘殺。戰(zhàn)爭的起源是掠奪,掠奪食糧,掠奪土地,掠奪金錢,掠奪一切物資。所以戰(zhàn)爭不是光榮的事,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所做出的最蠢的事。除了抵抗侵略抵抗強權(quán)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不得已而推動的戰(zhàn)爭之外,一切戰(zhàn)爭都是該受詛咒的。大多數(shù)的人不愿意戰(zhàn)爭,只有那些思想和情緒不正常的邪惡的所謂領(lǐng)袖人物,才處心積慮的在一些好聽的藉口之下制造戰(zhàn)爭。約翰孫在合訂本里刪除了這一篇諷刺文章,也許是怕開罪于巨室吧?
篇三、梁實秋散文隨筆
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所謂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guān)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如果以友誼作基礎(chǔ),則其他的各種關(guān)系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地建立起來。當然父子兄弟是無可選擇的永久關(guān)系,夫婦雖有選擇余地,但一經(jīng)結(jié)合便以不再仳離為原則,而朋友則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過,說穿了,父子夫婦兄弟都是朋友關(guān)系,不過形式性質(zhì)稍有不同罷了。嚴格地講,凡是充分具備一個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過來亦然。
我們的古圣先賢對于交友一端是甚為注重的。《論語》里面關(guān)于交友的話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羅馬的西塞羅有一篇著名的《論友誼》。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愛默生,都有論友誼的文章。我覺得近代的作家在這個題目上似乎不大肯費筆墨了。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誼沒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說。
古之所謂“刎頸交”,陳義過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與Pythias,David與Jonathan,怕也只是傳說中的美談吧。就是把友誼的標準降低一些,真正能稱得起朋友的還是很難得。試想一想,如有銀錢經(jīng)手的事,你信得過的朋友能有幾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難之中還肯登門拜訪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幾人?你出門在外之際對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顧而又不照顧得太多者又有幾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報李,莫逆于心,能維持長久于不墜者,又有幾人?總角之交,如無特別利害關(guān)系以為維系,恐怕很難在若干年后不變成為路人。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最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現(xiàn)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干脆:“我的朋友們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句話近于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上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里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煉。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zhuǎn)。
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縱不像九品中正那么嚴格,也自然有個界線。“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于“自輕肥”之余還能對著往日的舊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邊去么?漢光武容許嚴子陵把他的大腿壓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風,但是嚴子陵之毅然決然地歸隱于富春山,則尤為知趣。朱洪武寫信給他的一位朋友說:“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還是朱元璋……”話自管說得很漂亮,看看他后來之誅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構(gòu)造原是一樣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發(fā)生突變。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我想一來只是指品學而言,二來只是說不要結(jié)交比自己壞的,并沒有說一定要我們?nèi)ジ吲省S颜x需要兩造,假如雙方都想結(jié)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遠交不起來。
好像是王爾德說過,“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之間是不可能有友誼存在的。”就一般而論,這話是對的,因為如有深厚的友誼,那友誼容易變質(zhì),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誼。過猶不及,那分際是很難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彌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但似乎以同性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賴于興趣之相近與互相之器賞,但年長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點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顯著幾分老成。老氣橫秋則令人望而生畏,輕薄儇佻則人且避之若浼。單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為他的情感無所寄托,漂泊流離之中最需要一個一傾積愫的對象,可是等他有紅袖添香稚子候門的時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MarkTwain說:“神圣的友誼之情,其性質(zhì)是如此的甜蜜、穩(wěn)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財之誼,但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難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錢,一般人為最倒霉的事幼莫過于還錢。一牽涉到錢,恩怨便很難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長中的友誼都被這阿堵物所戕害!
規(guī)勸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談何容易。名利場中,沆瀣一氣,自己都難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規(guī)勸別人?而在對方則又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誰又愿意別人批他的逆鱗?規(guī)勸不可當著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傷他的顏面,不可在他情緒不寧時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我總以為勸善規(guī)過是友誼的消極的作用。友誼之樂是積極的。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并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能快樂。”共享快樂,比共受患難,應該是更正常的友誼中的趣味。
篇四、梁實秋散文隨筆
人沒有不懶的。
大清早,尤其是在寒冬,被窩暖暖的,要想打個挺就起床,真不容易。荒雞叫,由它叫。鬧鐘響,何妨按一下鈕,在床上再賴上幾分鐘。白香山大概就是一個慣睡懶覺的人,他不諱言“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他不僅懶,還饞,大言不慚的說:“慵饞還自哂,快樂亦誰知?”白香山活了七十五歲,可是寫了兩千七百九十首詩,早晨睡睡懶覺,我們還有什么說的?
懶字從女,當初造字的人好像是對于女性存有偏見。其實勤與懶與性別無關(guān)。歷史人物中,疏懶成性者嵇康要算是一位。他自承:“不涉經(jīng)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zhuǎn),乃起耳。”同時,他也是“臥喜晚起”之徒,而且“性復多虱,把搔無已”。他可以長期的不洗頭、不洗臉、不洗澡,以至于渾身生虱!和捫虱而談的王猛都是一時名士。白居易“經(jīng)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還不是由于懶?蘇東坡好像也夠邋遢的',他有“老來百事懶,身垢猶念浴”之句,懶到身上蒙垢的時候才做沐浴之想。
女人似不至此,尚無因懶而昌言無隱引以自傲的。主持中饋的一向是女人,縫衣?lián)v砧的也一向是女人。“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從前流行的女性自勵語,所謂三光、三慌是指頭上、臉上、腳上。從前的女人,夙興夜寐,沒有不患睡眠不足的,上上下下都要伺候周到,還要揪著公雞的尾巴就起來,來照顧她自己的“婦容”。頭要梳,臉要洗,腳要裹。所以朝暉未上就花朵盛開的牽牛花,別稱為“勤娘子”,懶婆娘沒有欣賞的分,大概她只能觀賞曇花。
時到如今,情形當然不同,我們放眼觀察,所謂前進的新女性,哪一個不是生龍活虎一般,主內(nèi)兼主外,集家事與職業(yè)一身?世上如果真有所謂懶婆娘,我想其數(shù)目不會多于好吃懶做的男子漢。北平從前有一個流行的兒歌:“頭不梳,臉不洗,拿起尿盆兒就舀米”是夸張的諷刺。懶字從女,有一點冤枉。
凡是自安于懶的人,大抵有他或她的一套想法。可以推給別人做的事,何必自己做?可以拖到明天做的事,何必今天做?一推一拖,懶之能事盡矣。自以為偶然偷懶,無傷大雅。而且世事多變,往往變則通,在推拖之際,情勢起了變化,可能一些棘手的問題會自然解決。“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元來有命!”好像有時候餡餅是會從天上掉下來似的。
這種打算只有一失,因為人生無常,如石火風燈,今天之后有明天,明天之后還有明天,可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即使命不該絕,明天還有明天的事,事越積越多,越多越懶得去做。“虱多不癢,債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懶人做事,拖拖拉拉,到頭來沒有不丟三落四狼狽慌張的。你懶,別人也懶,一推再推,推來推去,其結(jié)果只有誤事。?
懶不是不可醫(yī),但須下手早,而且須從小處著手。這事需勞作父母的幫一把手。有一家三個孩子都貪睡懶覺,遇到假日還理直氣壯的大睡,到時候母親拿起曬衣服用的竹竿在三張小床上橫掃,三個小把戲像鯉魚打挺似的翻身而起。此后他們養(yǎng)成了早起的習慣,一直到大。父親房里有幾份報紙,歡迎閱覽,但是他有一個怪毛病,任誰看完報紙之后,必須折好疊好放還原處,否則他就大吼大叫。于是三個小把戲觸類旁通,不但看完報紙立即還原,對于其他家中日用品也不敢隨手亂放。小處不懶,大事也就容易勤快。
我自己是一個相當?shù)膽械娜耍W叩挚棺钚〉穆罚摂S不少的光明。“架上非無書,眼慵不能看”(白香山句)。等到知道用功的時候,徒驚歲晚而已。英國十八世紀的綏夫特,偕仆遠行,路途泥濘,翌晨呼仆擦洗他的皮靴,仆有難色,他說:“今天擦洗干凈,明天還是要泥污。”綏夫特說:“好,你今天不要吃早餐了。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唐朝的高僧百丈禪師,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勵,每天都要勞動作農(nóng)事,至老不休。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不過,故意把他的農(nóng)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他于是真?zhèn)的餓了自己一天沒有進食。得道的方外人都知道刻苦自律。清代畫家石和尚在他一幅《溪山無盡圖》上題了這樣一段話,特別令人警惕。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shù)脗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shù)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yè)。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懶而不覺!”若是人而不如小草,羞!羞!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