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短篇哲理散文
畢淑敏作為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創作向來頗受關注,她的一些名篇被廣泛轉載。為了廣大讀者的學習和閱讀,下面是陽光網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畢淑敏哲理散文,歡迎參閱。
畢淑敏短篇哲理散文(一)
孝心無價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游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后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畢淑敏短篇哲理散文(二)
謊言三葉草
人總是要說謊的,誰要是說自己不說慌,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說謊,他的存在就是一個謊言。有的人偶爾說慌,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個謊言。謊言在某些時候只是說話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說說也無妨。
在我心靈深處,生長著一棵“謊言三葉草”。當它的沒一片葉子都被我毫不猶豫地摘下來時,我就開始說謊了。
它的第一片葉子是善良。不要以為所有的謊言都是惡意,善良更容易把我們載到謊言的彼岸。一個當過許多年的醫生,當那些身患絕癥的病人殷殷地拉著他的手,眼巴巴的問:“大夫。你說我還能治好嗎?”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能治好。”他甚至不覺得這是一個謊言。它是他和病人心中共同的希望。當事情沒有糟到一塌糊涂時,善良的謊言也是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
“三葉草”的第2片葉子是此謊言沒有險惡的后果,更像一個詼諧的玩笑或委婉的借口。比如文學界的朋友聚會是一般人眼中高雅的所在,但我多半是不感興趣的。不過,人家邀請你,是好意,斷然拒絕,不但不禮貌,也是一種驕傲的表現,和我本意相距太遠。這時,我一般都是找一個借口推脫了。比如我說正在寫東西,或是已經有了約會……
第3片葉子是我為自己規定———謊言可以為維護自尊心而說。我們常會做錯事。錯誤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改過來就是了。但因為錯誤在眾人面前傷了自尊心,就是外傷變成內傷,不是一時半會兒治得好的。我并不是包庇自己的錯誤。我會在沒有人的暗夜,深深檢討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眾目睽睽之下,把自己象次品一樣展覽。也許每個人對自尊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很敏感。為了自尊,我們可以說謊;同樣是為了自尊,我們不可將謊言維持得太久。因為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地基之上的,謊言只不是短暫的煙幕。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田的“謊言三葉草”漸漸凋零。我有時還會說謊,但頻率減少了許多。究其原因,我想,謊言有時表達了一種愿望,折射出我們對事實的希望。生命的年輪一圈圈加厚,世界的本來面目像琥珀中的甲蟲,越發千毫畢現,需要我們的更勇敢凝視。我已知覺的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那不是“謊言三葉草”的問題,而簡直是荒繆的茅草屋了。對這種人,我們并不因為自己也說過慌而諒解他們。偶爾一說和家常便飯地說,還是有區別的。
畢淑敏短篇哲理散文(三)
求和得和
小時候,我作文很好。語文老師不止一次給我的作文批過“5+”的分數,還經常在課堂上朗讀。
聽老師讀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顆怪味豆。最初覺得甜,哪個學生不愿意受到老師夸獎?慢慢地,咸味和澀味涌上心頭。下課后,同學們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師又用時傳祥淘糞的勺子‘刳’畢淑敏啦!”剛學過一篇淘糞工人的課文,在北方話里,“刳”與“夸”同音。跳皮筋時,兩邊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為我個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搶著跟我一拔。我和誰說話,人家都會裝作沒聽見,扭身走開,故意跟別人大聲說笑。他們一塊兒邊說邊看著我。
我開始懂得什么叫孤獨,什么叫被嫉妒。
這樣的日子一般持續兩三天就會過去。大伙畢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時又是大隊長,人緣挺好,大伙有事都愛找我。
作文每兩周講評一次:我便經受一次精神的煉獄。
我開始隨意寫作文,隨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驕傲了?”老師問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訴老師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說。假如我說了,老師會在班上把同學們數落一頓,我的處境就更糟。
老師苦口婆心開導,我又開始認認真真寫作文。老師滿意了,同學們敵視的惡性循環又開始,就沒有一個萬全之策嗎?
我發現同學們并不是討厭我的作文。老師念作文時,大伙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同學們只是不喜歡老師反反復復提我一個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問老師:“我最近的作文有進步嗎?”老師說:“你近來寫得不錯。今天下午我還要讀你的作文。”“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我戰戰兢兢地說。老師注視著我。“您念我的作文時,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氣說完蘊藏在心中許久的話。“為什么?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要求。你總不能讓同學們覺得那是無名氏寫的吧?”
我鎮靜下來,一板一眼地說:“我覺得您讀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寫得好不好。至于是誰寫的,并不重要。不說名字,您讓大伙討論的時候,沒人拘著面子,反倒更好說意見。” “你說得有點道理。好吧,讓我們下午試一試。”老師答應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學們充滿好奇,發言比平日熱烈得多。下課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畢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寫的吧? ”有人問我。“不能老是她寫得好,我看今天一準是別人寫的。”有人這樣說。我一概只笑不答,問得急了,就說:“我看像是你寫的。”從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寫越好。和同學們也能友好相處。
我至今不知道這算是機智還是一種早熟的狡猾。長大以后,看到一則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我想那是一種更積極、更勇敢的生活態度。
【畢淑敏短篇哲理散文】相關文章:
5.畢淑敏散文精選
6.短篇哲理故事
8.短篇經典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