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安妮日記》讀后感

時間:2024-08-16 16:55:46 日記大全 我要投稿

《安妮日記》讀后感(共15篇)

  一天將要結束了,這一天里,有沒有哪件事或某個人觸動到我們呢?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妮日記》讀后感(共15篇)

《安妮日記》讀后感1

  “只要我還活著,能從滿布灰塵的舊窗簾布縫里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樣樂觀、堅強而又令人辛酸的話語出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它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說,它是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手筆寫下的一部日記,一部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萌生了一種從前閱讀時從未有過的感受,這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寫的一本日記,一本普通的日記,是有怎樣的力量,感動了世界呢?我帶著好奇與期盼進入了這個故事。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她在13歲生日時,得到了一份別致的禮物:一個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記本。她稱她為“吉蒂”,與吉蒂分享心事,當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為了躲過納粹的破害,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里還有同樣患難的其他4個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并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里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著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就是在這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中寫成的,對吉蒂這個密友,她毫無隱瞞的坦露,對饑餓的嘲弄,恐懼的傾訴,對于自己的樂觀與一閃而過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沖突……對,《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少女的眼光,觀察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里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于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

  《安妮日記》,它寄托了一個少女的美好愿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著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后感2

  當我在新華書店尋找書來寫讀后感時,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記》所吸引。以往我不知在哪里聽說過,《安妮日記》主要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少女在二戰期間所寫的日記,可是具體的資料我并不清楚。于是借著這次“品味書香,誦讀經典”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就經過閱讀這本書來寫讀后感。

  簡介:《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并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在我讀了《安妮日記》之后,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于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對我的感觸頗深。在我查閱了資料后,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場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惡行。

  對安妮,我是同情的。作為一位花季少女,沒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與同學朋友嬉戲玩樂,盡情享受生活的歡樂。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滿恐怖的密室之中,心境抑郁————“星期天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最不好。這時屋子里的人們情緒都很壓抑,氣氛郁悶得令人窒息。我們聽不見外邊的一點聲音,屋子里這種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我,拖曳著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的最底層……我覺得自我像一只被關在籠子的小鳥,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籠子的欄桿上撞擊。“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鮮空氣、有歡笑的地方去!”

  對安妮,我是敬佩的。作為一名少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著作,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并且該書已被作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

《安妮日記》讀后感3

  我經過朋友的介紹讀了 《安妮的日記》,這是安妮·弗蘭克留下來的日記 ,安妮的日記讀后感。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若是成天被關在密室里茍且偷生,或許她的生活就從此黯淡無光,然而安妮就是這樣一個不服命運的人。

  安妮,猶太人,身處二戰時期,為躲避納稅的迫害,躲進父親公司大樓的幾間密室。在密室生活,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甚至不能開窗,密室里暗無天日,夏日里灼熱的空氣令人窒息,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安妮一臉陽光,將內心的從容保持到了最后。

  最可怕的不是知道自己下一刻就要面臨死亡,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的陰影下生存。人們往往面臨困境便輕言放棄,在絕境下失去信念,他們竟然都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有的時候,我們知道最壞的結局,迷茫著不知所錯,在困境中迷失了自己,被軟弱蠱惑了信念,便喪失了判斷的能力。有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結局,卻自以為看透了一切,在胡猜亂想中淪陷……信念便是最好的良藥,有信念的人會在黑暗中看見希望,在孤島上看見船只,在寒冷中觸摸溫暖,他們不會無所事事,而是想著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他們會充滿理想,不會在悲傷里沉淪。

  人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品德便是:尊嚴,志向,信念。浮華一生,人生如夢,誰愿意寄人籬下,在挫折與自卑中度過一生,倘若失去信念,便不再有追夢的力量,失去了志向和尊嚴,生命的意義又何在?人生苦短,信念也顯得尤為重要。

  安妮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都在密室中度過,而她生命的華彩樂章便在一本日記上奏響。她沒有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多遠,卻通過日記在成長道路上走得這么遠,她的年齡很容易讓人想成一個不懂人事的孩子,可是她的內心世界早已超脫她的年齡,她內心的溫柔,從容,淡定譜寫了一曲壓抑下綻放陽光的青春歌謠……更重要的是,她憑借心中那堅定的信念,走過了看似兩年,實際如一生般的時光。

  她的夢很美,她的微笑從來沒有消失……

  要知道,信念在,陽光也在,幸福尾隨。

《安妮日記》讀后感4

  信念、期望、意志、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想要都能夠得到。

  還有春風、細雨、皎潔的月華、還有燦爛的星輝……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完美風物,都是免費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記》中讀到的——從頭至尾,充斥著“愛”、緩緩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這本日記的愛。“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還要為這位朋友取一個名字,叫吉蒂。”安妮對自我的一本小小的日記如此珍惜,把自我感動的、感觸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訴這位朋友,可見這本日記對于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無話不談的知己。

  同樣地,安妮對他最要好的同學也充斥著愛,她的名字是漢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述異常生動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來。“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著我、大大的眼睛里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為什么拋棄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個地獄!我卻救不了她。”那種極度的悲痛的心境凝結在安妮的心里。愛和拋棄使安妮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之情。這種痛苦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要燙,比火山爆發還要劇烈。它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疼痛,可是我們都能理解。僅有心中存愛,才會所以產生無比的痛。

  安妮還愛寫。寫作使她擺脫所有的俗慮、使他的精神鮮活振奮!同大部分人一樣安妮以往也抱怨過。哀嘆自我不會畫畫,但她最終意識到自我至少還能寫。珍惜自我所擁有的,不要去抱怨別人有而自我沒有的東西,因為自我也擁有很多而恰巧是別人所沒有的`。安妮認識到了這點,她珍惜自我的這一優點,寫了好幾篇童話。她期望自我有一天能成為作家,對夢想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可是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安妮那樣付諸于行動的,不是嗎?

  安妮還愛自然。她向往藍天、鳥鳴、月光、正在綻放的花朵。我們可能也愛自然但必須沒有她那么深刻。因為僅有失去了、我們才會珍惜。那時安妮住在密室里,要看到藍天、聽到鳥鳴已經成為夢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作為幸福的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權利,溶于大自然的權利。

  安妮還愛很多很多,寫也寫不完。可是從上文已經能夠看出安妮的心靈被愛滋潤了。她充滿了愛。整篇安妮日記無時無刻都散發的濃郁的愛。

  安妮日記使我們懂得很多很多,體會到了人間無處不在的愛。讓我們打開發現愛的眼睛。去看見、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費而又珍貴的愛。

《安妮日記》讀后感5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女孩兒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記作品。

  與其他日記或史書不同的是:雖然都是寫戰時的世界,但《安妮日記》讀上去并不讓人覺得沉悶、壓抑。盡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時常常用“可怕”、“難過”、“死寂”、“壓迫”這樣的詞眼。

  為什么安妮筆下的文字不令人時刻感到戰火紛飛時的窒息呢?為什么安妮的內心并不絕望呢?這是我讀完選文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我無法詢問當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心去理解那個遙遠而又親切的靈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妮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她的年輕、因為她特有的對自己、對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圍是望不盡的`漆黑,她也會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點兒的——光明。那光明是對困難生活的樂觀面對,是對遙遠勝利的殷切期望,也是小心翼翼撥開窗簾、透過積有厚厚灰塵的窗戶觀望大自然時油然而生的快樂。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因此在最動亂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許是磨難、艱辛帶給她的特殊成長吧。那些關于信念、關于夢想、關于快樂的人生最根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記中常被提及或討論。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成認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學的思想,就像她對宗教的看法。

  最后,我認為《安妮日記》之所以可愛、動人、不沉悶壓抑、讓讀者一陣陣替早逝的安妮惋惜,還因為安妮在日記中細膩地展示了一段不斷成長的心靈歷程。對我們來說,是讀同齡人的文字,盡管我們經歷的遠遠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但是屬于這個年紀的迷茫、堅決,或許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她的處境吧。對已經走過十六歲的成人來說,安妮的清純、信仰、夢想,都是不經意間就輕易打動了他們的因素。成長過程雖然不同,但是生活在我們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快樂,悲傷甜蜜,點點滴滴,都使正在成長和已經長大的人有一種對生命共通的默契,因此我們也會更加惺惺相惜吧。年輕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溫暖的靈魂。通過文字,經過心靈,直達永恒。

《安妮日記》讀后感6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猶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蘭克一家為躲避XX的抓捕,躲進了安妮父親公司中的一所”秘密小屋”里,與達恩先生一家和牙醫杜賽特一齊生活了兩年。這八個猶太人聚集在一齊,盡管處在暗無天日的屋內環境、惡劣的人際關系、極度稀缺的生活資源的籠罩下,安妮還是度過了對她來說最樂觀向上的兩年,也是生命中的最終兩年。

  書中安妮的許多精神讓我為之佩服:她堅強執著,始終相信德國會敗,而許許多多猶太人終將作為人加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與其他人一齊享用平等的權利;她樂觀向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她一向在給自我加油打氣,相信猶太人能夠走出不平等歧視,擁有自我的尊嚴;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猶太姑娘們成群結隊脫光了衣服走進毒氣室,會在一旁默默地流淚;她毫不畏懼,在被蓋世太保捉去集中營的時候,她將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為自我是個猶太人而感到驕傲……而她死去的時候,是十六歲呀!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甚至還未成年,就已經懂得了這么多的道理與經驗,這是戰爭給予每一個受害者的饋贈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最終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樣到來,XX繳械投降了!人們在大地上歡呼雀躍,吹響和平的號角,而在他們興奮至極的時候,殊不知,有一雙稚嫩、純潔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的夢想最終實現了!而她,只可是是一個平凡的少女,一個被戰爭定格在豆蔻華年的女孩。她對生活的毫不畏懼,讓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納貝爾說的一樣:”她的聲音被保存下來,這是幾百萬沉默者中的一聲吶喊,雖然這吶喊聲是那么脆弱,但它比殺人者的嚎叫聲更持久,比這個時代中所有的聲音更響亮!”

  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在我對安妮的欽佩之余,我也在思考我自我:毫不畏懼這個詞,對我來說好遙遠。我的忍耐力不夠,碰到一點點小困難,經常就會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時每刻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自我;在學習中也是,做奧數題的時候,碰到不會解的,經常就會放棄,沒有進一步去思考……比起戰爭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學習,取長補短,碰到困難迎面向上,毫不畏懼,做一個更好的自我!

《安妮日記》讀后感7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后,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占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里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們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

  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里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安妮日記》讀后感8

  最珍貴的東西是免費的。

  信念、希望、意志、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想要都可以得到。

  還有春風、細雨、皎潔的月華、還有燦爛的星輝……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美好風物,都是免費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記》中讀到的——從頭至尾,充斥著“愛”、緩緩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這本日記的愛。“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還要為這位朋友取一個名字,叫吉蒂。”安妮對自己的.一本小小的日記如此珍惜,把自己感動的、感觸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訴這位朋友,可見這本日記對于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無話不談的知己。

  同樣地,安妮對他最要好的同學也充斥著愛,她的名字是漢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寫特別生動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來。“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著我、大大的眼睛里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為什么拋棄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個地獄!我卻救不了她。”那種極度的悲痛的心情凝結在安妮的心里。愛和拋棄使安妮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之情。這種痛苦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要燙,比火山爆發還要劇烈。它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疼痛,但是我們都能理解。只有心中存愛,才會因此產生無比的痛。

  安妮還愛寫。寫作使她擺脫所有的俗慮、使他的精神鮮活振奮!同大部分人一樣安妮曾經也抱怨過。哀嘆自己不會畫畫,但她終于意識到自己至少還能寫。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不要去抱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因為自己也擁有很多而恰巧是別人所沒有的。安妮認識到了這點,她珍惜自己的這一優點,寫了好幾篇童話。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作家,對夢想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安妮那樣付諸于行動的,不是嗎?

  安妮還愛自然。她向往藍天、鳥鳴、月光、正在綻放的花朵。我們可能也愛自然但一定沒有她那么深刻。因為只有失去了、我們才會珍惜。那時安妮住在密室里,要看到藍天、聽到鳥鳴已經成為夢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作為幸福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一權利,溶于大自然的權利。

  安妮還愛很多很多,寫也寫不完。但是從上文已經可以看出安妮的心靈被愛滋潤了。她充滿了愛。整篇安妮日記無時無刻都散發的濃郁的愛。

  安妮日記使我們懂得很多很多,體會到了人間無處不在的愛。讓我們打開發現愛的眼睛。去看見、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費而又珍貴的愛。

《安妮日記》讀后感9

  在這個周末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安妮》。這本書描寫了小主人公——小女孩安妮和家人為了躲避戰火的災難,而不得不在密室中艱難生存的故事。

  安妮于192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一開始她和姐姐、爸爸、媽媽過著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可是在1933年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總理后,希特勒便建立了猶太人隔離區,只要是猶太人就必須配戴一顆黃星做標記,這樣德國人就好分辨猶太人了。因為德國人與猶太人發生了利益上的沖突,又由于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同,再加上猶太人很富有、很聰明,所以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肆虐的壓迫和殘忍的屠殺。從此安妮一家便沒有了自由,安妮和姐姐不能去上學了,安妮的爸爸和她的媽媽不能再工作了。他們再也不能生活在幸福、美滿、快樂、和平的國家里了,只能生活在恐怖和苦難當中了。為了人身安全,安妮一家人從德國幾經周折逃到荷蘭這個國家躲藏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德國攻占荷蘭。安妮一家和其他四人不得不躲進了密室,這一年安妮才13歲。她本應像我們一樣在學校里專心致志的學習,開心玩耍,享受童年時代的幸福時光,可安妮和她的姐姐卻只能在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地方,苦苦的捱過過了兩年。在密室的兩年,安妮每天都在寫日記,記錄一家人在密室中的單調、困苦的生活,以及自己在困境中精神和心理的壓力,和她對未來生存的信心的希望。安妮還給她的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叫————“貝蒂”。安妮把它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天都會和貝蒂“說”幾句話,讓“貝蒂”知道戰爭的恐怖;希特勒的殘酷無情;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自己家人生活的苦難。安妮她多么向往原來沒有戰爭的和平時光啊!她不想在黑暗的密室里生活了,她想重獲自由,再見陽光,她想進入學校學習,她想在自己的家里和同學盡情玩耍……

  我很喜歡《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讓我知道了人在困苦和在困境中應當采取的生活態度。還讓我了解了那時候希特勒的殘酷、無情、冷漠。如果讓我選擇在哪個年代生活的話,我想我一定選擇在和平年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學習、玩耍。不要讓安妮的悲劇重演,我也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戰爭發生,永遠和平……

《安妮日記》讀后感10

  看著醒目的書名、可愛的肖像,翻開嶄新的封面,品讀著里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起初我以一顆平常心去閱讀這一本書,接著繼續讀下去我的心情是復雜的,同情、難過、憤怒、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錄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為了躲避納粹黨的追殺,一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本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用日記記錄生活,就這樣她度過了漫長的25個月,她在密室里白天不可以拉開窗簾,晚上不可以開燈;可以說她的生活是暗無天日又痛苦,她是失去自由的,只能在密室里活動,只能靠聊天、閱讀、寫日記打發時間。安妮,一位成長中的少女,花一樣的年紀,但她卻承受了她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壓力,如果沒有殺戮,她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可以與同學朋友快樂地玩耍,可以享受生活的歡樂。然而現實沒有如果,她生活在恐怖的密室之中,整天提心吊膽活著;即使過著如此恐懼的生活,她也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做一個開朗樂觀、理性的女孩。比起安妮,我們非常幸運,生活在幸福、和平的中國,不用擔驚受怕,物質豐裕,生活快樂。可是一些同學經常抱怨學習太累,不按時完成作業。因此我經常告誡學生: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富強就要靠你們這一代,要清楚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

  從歷史我們知道《安妮日記》是希特勒領導的.法西斯黨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政策的最有力的見證,納粹黨是冷血無情的,由于種族歧視,納粹黨硬生生殺害了600萬猶太人,這慘絕人寰的殺戮讓我想起了日本侵華的南京 ,整整30萬人啊,我們的同胞成為日本人比賽的載體,取樂的對象,奪去同胞們寶貴的生命;這手段極其殘忍,極其野蠻,真是喪心病狂、令人發指;這是對生命的踐踏、不尊重,日本人為何要瘋狂地屠殺?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呀,只有中國富強,才不被欺負。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安妮,讓我們明白: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她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就像她所說:“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歷史不能被改變,但可以被牢記。我們要吸取教訓,友善待人,與人和諧、平等相處。

《安妮日記》讀后感11

  當我在新華書店尋找書來寫讀后感時,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記》所吸引。以前我不知在哪里聽說過,《安妮日記》主要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少女在二戰期間所寫的日記,但是具體的資料我并不清楚。于是借著這次“品味書香,誦讀經典”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就透過閱讀這本書來寫讀后感。

  簡介:《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并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在我讀了《安妮日記》之后,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于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對我的感觸頗深。在我查閱了資料后,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場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惡行。

  對安妮,我是同情的。作為一位花季少女,沒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與同學朋友嬉戲玩樂,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滿恐怖的密室之中,情緒抑郁————“星期天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最不好。這時屋子里的人們情緒都很壓抑,氣氛郁悶得令人窒息。我們聽不見外邊的一點聲音,屋子里這種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我,拖曳著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的最底層……我覺得自我像一只被關在籠子的小鳥,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籠子的欄桿上撞擊。“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鮮空氣、有歡笑的地方去!”

  對安妮,我是敬佩的。作為一名少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著作,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并且該書已被作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更就應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

《安妮日記》讀后感12

  今年暑假,我讀了安妮·弗蘭克寫得《安妮日記》,讀完之后,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面對德國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她們一家人只好躲進她父親公司大樓后面的一些蔭蔽房屋里,在這不見陽光的日記里,安妮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給它取名為吉蒂,這本書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的關系,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賞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里面是極其枯燥和煩悶的,這里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恐懼和饑餓不斷折磨著她們一家人。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諱,坦率地表現在文字之中,她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系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她還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對將來能出去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她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里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她沒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日記訴說自己的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述和親人間的各種沖突和情感,同時,她以勇敢的態度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讓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于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對她有過分的批評時,她正視自己的缺點,盡量做得合大家心意,并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親不怎么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慮,對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對她很反感,不過,安妮盡量地理解母親,她聽見樓梯上有了腳步聲,就盼著媽媽來向她道早安,然后安妮又會熱烈地問候媽媽,渴望看著媽媽親切地注視著她目光。如果媽媽指責她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過一會兒,安妮心里就原諒了媽媽,還為媽媽找理由,因為她煩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覺得,如果我們與人相處,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開闊一些,不是只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那么關于教育、飲食等問題的沖突都可以變成一種友好的討論,簡潔的文字,卻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記》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好書,愿安妮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伴我們成長!

《安妮日記》讀后感13

  那是一段并不完美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留意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我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搞笑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我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完美的。”安妮在日記里寫道。

  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里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完美期望,她將溫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著黎明并鼓勵別人,溫暖別人。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愿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著期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此刻,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著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完美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里,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此刻的時光。

  “我期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里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溫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托了一個少女的完美愿望,記錄她對自我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著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后感14

  只要我還活著,能從布滿灰塵的舊窗簾布縫里看到陽光,這無云的天空,我就不能不快樂!這樣一個樂觀、堅強、痛苦的話語來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說,而是一個女孩寫的最真實的日記,一本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有一種我讀書時從未有過的感覺。這個15歲的女孩寫的日記和一本普通的日記有什么力量感動了世界?我帶著好奇心和期待進入了這個故事。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女孩。她在13歲生日那天得到了一份獨特的禮物:一本帶有格子面料封面的日記。她稱她為吉蒂,并與吉蒂分享她的想法,作為她最親密的朋友。為了避免納粹的破壞,這家人躲在一個密室里,還有其他四個人在密室里也有同樣的困難。

  密室里的生活很無聊,尤其是像安妮這樣活躍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食物,怪癖的伴侶,幾年不能出去,用水,上廁所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經常害怕。所有這些都幾乎把安妮逼瘋了。但幸運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并沒有讓她的心荒蕪,它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田野!安妮寫道:我仰望天空,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種殘酷會結束,和平和平會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的理想!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里吶喊,帶著心中不可磨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里寫的'。她毫無隱瞞地向吉蒂坦白,嘲笑饑餓,傾訴恐懼,對自己的樂觀和閃光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沖突…是的,《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是從一個女孩的角度觀察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里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于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記》,它寄托了一個少女的美好愿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著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后感15

  1942年—1944年,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別是對于猶太人來說,更是一場空前絕后的災難。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云布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并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里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愿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么脆弱,像閃著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著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

  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占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這樣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終沒有逃過被納粹殘害的命運。當她在貝根貝爾森集中營永遠地閉上雙眼時,她距自己16歲生日尚差3個月。

  安妮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她的愿望終能得償。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丑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2-09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06-20

安妮日記讀后400字11-23

安妮日記讀后感10-08

安妮日記讀后感12-14

《安妮日記》讀后感01-30

安妮日記讀后感11-22

《安妮日記》讀后感10-01

《安妮日記》讀后感11-25

安妮日記讀后感精選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