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繞口令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學說繞口令,能正確發出繞口令中得每個字的讀音。
2、能用打擊樂器簡單地配到繞口令中,激發孩子對用節奏伴奏的興趣。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圖片、打擊樂、課件
活動過程:
1、小朋友們好!(老師好!)
2、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你喜歡什么小動物?它生活在哪里?(小朋友自由地說一說)(恩,你說得真完整!)(誰來幫助他!)
3、今天有幾只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小(1)班,大家歡迎!一起來看一看第一個來到我們班的小動物是誰?(老虎!)
4、老虎生活在哪里啊?(小朋友通過觀察圖片說出老虎生活在山上)
5、一邊說一邊出示圖片,那我們用一句好聽的話說一說:山上一只虎
6、第二個小動物讓孩子猜個謎語,如果你們猜出來,它就會和我們小朋友見面啦!聽好了謎語:長耳朵,短尾巴,只吃蘿卜和青菜。
7、小朋友們真聰明,兔子來了,大家一起和它問個好!兔子在哪里玩啊?出示圖片。
8、誰也會用一句老師剛才那樣的話來說一說兔子!
9、小朋友真能干,再說一次。
10、“吱吱吱,吱吱吱”又是誰來了呢?
11、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老鼠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圖片誰會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一說?
12、小朋友看,誰來了啊?小魚生活在哪里啊/
13、出示圖標;我們一起來說一說,水里一條魚。
14、你們最喜歡哪個小動物,你就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一說。
15、小朋友說得真不錯,表揚表揚自己。
16、小朋友聽最后一句是怎么念的.:出示圖片,虎、兔、鼠、魚,大家別說錯。現在我把黑板上的圖片連起來說一說,你們想聽嗎?
17、教師念繞口令,小朋友也來看著圖片試一試念一遍,好嗎?
18、小朋友念得真棒,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來念一念,老師問一句,小朋友答一句,好嗎?大;考吧。幼,師網出處聽好,山上幾只虎?山上一只虎。草里幾只兔?洞里幾只鼠?洞里一只鼠。水里幾條魚?水里一條魚。最后我們一起念,虎、兔、鼠、魚,大家別說錯。
19、小朋友剛才你們表現很不錯!現在又要用另一種方式來說了,我念到虎這個字時,會用一個動作來表示老虎,你們知道了嗎?試一試吧,山上一只虎(小朋友做老虎的動作)
20、看到你們做動作,我也想和你們一起做呢,開始吧。
21、剛才我們念的兒歌好聽嗎?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繞口令,數數歌,小朋友一起來說一說!
22、繞口令還能加上拍手的動作來念一念呢,聽,教師示范用拍手的節奏加到繞口令中去。
23、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啊!
24、剛才小朋友表現得真不錯,把小樂器都引來了,看,是誰啊?(圓舞板)圓舞板說,我也要加到繞口令中去說一說,你們愿意幫助它嗎?
25、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26、誰來說一說把圓舞板加在每一句話的哪里呢?(小朋友說,教師加圖片!)
27、我們來加進去試一試!
28、誰還有加得不同的嗎?(小朋友說一說!)
29、剛才小朋友加得都不錯,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試一試,想想還能不能加出更好聽的!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因為這是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只是個別孩子對這方面的知識欠缺,但是在活動中,他們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來參與活動,我個人認為,這節課還是成功的。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2
《毛毛和濤濤》這一繞口令教學自我感覺目標達成率較高。首先,幼兒基本能獨立完整念出繞口令。其次,幼兒在多次欣賞中感受到了繞口令“繞口”的特點,知道在這首繞口令中有很多“ao”的發音。最后,幼兒沒有因為一遍遍練習而失去興趣、失去耐心,相反,每個孩子都興趣高漲。
再看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為了避免一次次聽讀產生的乏味感,我在設計時與三年前的設計做出了調整。
1.改變教具。以前為了簡便我采取了PPT形式,既找了兩個小朋友分別是毛毛和濤濤,然后找了兩張運動圖片,既跳高和賽跑。在理解與學念時,幼兒聽到了什么就點擊出示相應的PPT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與記憶。這次,我沒有用PPT ,而是10張白紙,幼兒傾聽后說到什么,我就在白紙上及時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什么,最后把繞口令的十句話用十張簡筆畫完全表現出來。雖然畫工不怎么樣,但是幼兒對繞口令的印象卻更深了。我將這十張畫按繞口令順序張貼在黑板上,幼兒一邊看一邊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朗誦形式改變。繞口令的學習不僅僅只停留在內容的理解與學習上,一定要讓幼兒感受到繞口令的特色,為了幫助幼兒感受它“繞口”的特點,我在后來的朗讀中,運用好了自身示范引領的作用。如,我說:“接下來聽聽老師是怎么說這個繞口令的,看我是不是說得又快又準,如果我成功了,別忘了給我一點掌聲哦!”于是我分三次挑戰,每一次都能聽到孩子們給我的熱烈掌聲,通過我的示范,孩子們學習與挑戰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特別在孩子們確實一次次速度更快,我給予大力的表揚后,他們的`成功感體驗就更濃了。因此,孩子們在整個教學中雖然有很多次的練習,但是他們的興趣卻始終高漲。
3.“點睛”的延伸。我在課前熟練了一個“扁擔長板凳寬”的繞口令,在最后延伸環節中,我在孩子們面前露了一手,大家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一方面讓孩子們知道繞口令有很多,另一方面更激起了他們學習繞口令的興趣,很多孩子都還要我多念幾遍給他們聽。
整個活動“趣”當先,我采取多種手段、多種形式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有了興趣,什么活動都能組織得生動有趣。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3
繞口令在幼兒教學中,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有的時候真是令我頭疼。恰巧今年大班語言的第一課就是繞口令:《小獅子練口齒》,中間容易混淆的音很i, i, i , i,多。例如:s sh sh ch很難讀清楚。特別是對于五六歲的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剛開始教的時候我激情滿懷,聲音洪亮,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們讀著。可是當我看到孩子們厭煩的眼神和疲憊的樣子,聽到孩子說的一塌糊涂的時候,心里覺得好失望,沒辦法一節課就這樣失敗的結束了。
課下,我也進行了反思。是孩子們“笨”?還是我不會教?歸根結底,就是我小瞧了繞口令教學。課前,沒有做任何準備。深思熟慮后,想了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看看在課堂上有什么效果?結果,出乎我的所料,教學效果極好,所有的幼兒將i, i, s sh sh , ch特別容易混淆的音,準確無誤的讀了出來,令我極其忐忑的心欣喜不已。這節課是這樣進行的:
《一》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我以小獅子的口吻,和孩子們對話:“孩子們,我是可愛的小獅子,你們喜歡我嗎?”(喜歡)孩子們開心極了。“小獅子我呢想和小朋友交朋友,為了表達我的誠意,特意準備了一首好聽的繞口令,你們想聽嗎?”(想)
《二》我以最快的速度給孩子們表演了繞口令,孩子們欣喜若狂。
《三》為了孩子們更好的學習繞口令,我把繞口令以象形文字的方式寫在黑板上,又結合形體語言,逐句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做,這樣一來,枯燥的繞口令教學變成了一種有趣的表演方式,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特別的高。
《四》為了區分s sh,我特意把它變成了四和十,這樣孩子們不僅把音準確的區分開了,而且認識了漢字,一舉兩得。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非常的高。
《五》在這節繞口令的教學中,我不僅注重孩子們的正確發音,還注重孩子們的多方面發展。孩子們正確掌握四和十,十四和四十的正確發音。我還有意識的讓他們認識數字4、10、14、40和書寫,接觸新的事物,孩子們開心極了,一個個很快的就學會了書寫。個個臉上露出快樂的笑容。看到他們開心,我也欣慰極了。
《六》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也為了檢測孩子們的學習效果,我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只做好口型不發音,孩子們個個瞪著小眼睛,個個爭先恐后猜出我檢測的內容。一番表揚之后,他們把頭抬的高高的,像一個個凱旋而歸的小將軍。后來,我和孩子們一起用肢體語言,表演這首好聽的繞口令。這樣一來,繞口令又變成了一種表演。他們動作輕盈,看上去真是美極了。
總之,在本節課中,我不僅滲透了語言的識字、拼音教學,而且融入了計算的數字書寫,還有藝術的表演和繪畫教學,教師教的輕松,孩子們學的快樂,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和下次學習的渴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的效果。我在這里想說,幼兒教育沒有明顯的學科界限,是一門綜合藝術,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求知需要,作為教師,要多思考,多挖掘,多準備,變枯燥為快樂教學,受益的不僅是可愛的孩子們,欣慰的也是自己愉悅的心啊!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4
今天的活動是繞口令“賽車和吊車”。在活動前我自己練了好多遍,想在孩子們面前顯示一下,老師的本領。我把準備好的圖片早早的貼在了黑板上,有些孩子就好奇的問我,這些干什么用的?我神秘的.說:“這是一個秘密,呆會兒老師再告訴你們。”在活動前我感覺孩子們肯定會對這個繞口令活動感興趣。剛開始正如我所預料的,孩子們非常喜歡,各個都覺得很有意思。但真的讓孩子來學習繞口令時,我有些傻眼了,大多孩子記了前兩句繞口令,把后面不同的兩段也念的一樣了。我教了好幾遍還是念不對,我是越教越火真想就此結束。
冷靜下來,我覺得問題不應該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自己教的方法上。幼兒園的孩子理解還是很直觀的,如果只是簡單的解釋,可能大多數的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那當然是學不會了,如果換種方式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看到語言區的字,我突然來了靈感,把關鍵字和圖片結合起來效果不知道會好些嗎?于是,我在第三句小南和賽車的中間加了一個“用”字;在四句小蘭的前面加了一個“換”字;在第五句小蘭和吊車中間加了一個“用”字;在第六句小南的前面加了一個“換”字。這一次總算是有進步了,大多孩子都能念出來,雖然念的斷斷續續,但我也滿足了。
回想一下整個活動,自己主觀的要求孩子要按老師的方法學習,導致孩子學習的困惑,真有點不應該。其實我知道孩子才是活動的主人,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到“孩子怎樣學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上,只要方法得當,孩子感興趣、喜歡,活動才能成功。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5
繞口令最大的特點就是拗口,在學習繞口令《貓和包》,兒歌中的“寶、貓、包、叼”這幾個字的發音很容易混淆,難以掌握。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圖片引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接著示范朗讀——練習混淆字的發音——根據圖表學習繞口令——通過形式多樣比賽。整個活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掌握得也不錯。
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年齡幼兒,活動的選材新穎,來源于生活,以圖結合漢字的形式,讓幼兒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繞口令,也了解了繞口令的意義,讓其了解繞口令的特點,感知繞口令的'節奏和韻律。看著圖普就能很順口的讀出來。幼兒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用這樣的形式來開展活動。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6
【活動目標】
1、理解繞口令的主要內容,學習朗誦繞口令。
2、能準確發音,不間斷地快速朗誦繞口令。
3、體驗繞口令的趣味性。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經驗:接觸過繞口令。
物質:課件;圖文結合的圖片;相聲繞口令視頻一段。
【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相聲繞口令》。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段視頻,看看他們在表演什么。
1、看了視頻,里面的叔叔在表演什么?有什么特點?
2、他們表演的是繞口令,那什么是繞口令呢?(說得快的,字音相近的)
3、小結:說的快,字或詞的音很像,把這些字詞放在一起而且說得很快就是繞口令。
二、引出繞口令名稱。
師:你們會說繞口令嗎?誰來說一說?
今天老師要教小朋友一個繞口令,我們一起來看看。
1、播放圖標“上”
提問:這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見過?
和上相反的是什么?(播放圖標“下”)
2、播放圖標“高樓”
提問:這是什么?
3、播放圖標“上樓下樓”
提問:把幾個圖標放在一起應該怎么念?
4、小結:我們今天學的繞口令就叫《上樓下樓》。
三、理解并學習繞口令。
1、播放課件“一個人”、“許多人”
提問:這是什么?(這是人)這么多人在一起我們可以叫他們什么?(許多人)
2、播放課件“許多人上樓”
提問:這么多人在干什么?(學說:許多人上樓)
3、“許多人下樓”同上。
4、播放課件“樓上的人下樓”
提問:這一句有點難,誰能看懂并說一說。(集體學說:樓上的人下樓)
5、播放課件“樓下的人上樓”
提問:這一句應該怎么說呢?這一句和前面一句是相反。
6、播放課件“有的上樓不下樓”
師:這一句也有點難度,誰想來說一說?(集體根據圖標學說:有的上樓不下樓)
7、“有的下樓不上樓”方法同上。
8、看圖標學習“上上下下,下下上上”。
9、播放“暈”的頭像
師:它怎么了?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個讀暈。
10、播放最后一句圖標
師:最后一句比較難,是“唉,簡直忙暈了頭。”為什么會忙暈了頭啊?
四、完整朗誦。
1、出示完整圖片。
師:我們一起完整地把繞口令來念一遍,老師的手做指揮棒。
2、分組練習。
師:請小朋友三個人一組,拿一張圖文結合圖一起念一念。
3、請個別組上來表演。
4、提要求朗誦:
(1)老師教你們一個本領,如果要念得更好,就要保持一致的速度,再一起來念一遍。
(2)要念好繞口令一遍是不夠的,一定要多練習,老師來念一遍你們聽聽。
(3)老師要帶一群小朋友去參加達人秀,你們想去嗎?想去就要多練習。
五、互動活動。
1、和客人老師比一比。
2、客人老師先念,再幼兒念。
繞口令《上樓下樓》
有一幢高樓,
很多人上樓,
很多人下樓。
樓上的人下樓,
樓下的人上樓。
有的上樓不下樓,
有的下樓不上樓,
有的下樓又上樓,
有的上樓又下樓,
上上下下,又上又下,
簡直忙昏了頭!
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年齡幼兒,活動的選材新穎,來源于生活,以圖結合漢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應朗讀,看著圖普就能很順口的讀出來。讓幼兒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繞口令,也了解了繞口令的意義,讓其了解繞口令的特點,感知繞口令的節奏和韻律。幼兒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用這樣的形式來開展活動。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7
繞口令最大的特點就是拗口,
在學習繞口令《貓和包》,兒歌中的“寶、貓、包、叼”這幾個字的發音很容易混淆,難以掌握。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圖片引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接著示范朗讀一一練習混淆字的發音一一根據圖表學習繞口令一一通過形式多樣比賽。整個活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掌握得也不錯。
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年齡幼兒,活動的'選材新穎,來源于生活,以圖結合漢字的形式,讓幼兒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繞口令,也了解了繞口令的意義,讓其了解繞口令的特點,感知繞口令的節奏和韻律。看著圖普就能很順口的讀出來。幼兒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用這樣的形式來開展活動。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8
設計意圖:
小班的老師都愿意去教一些比較詼諧有趣的小律動、兒歌去吸引幼兒注意或克服一些入園焦慮的孩子。《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詼諧有趣、繞口令式的兒歌。兒歌的內容生動活潑,每句都有押韻,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喜歡重復也是這個年齡段幼兒顯著地特點。因此,我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將活動與游戲相結合,意讓幼通過多種游戲活動,激發幼兒對傳統兒歌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樂意用動作表達自己的理解,從中體會兒歌詼諧、風趣的特點。
2.理解兒歌的內容。
3.能清楚連貫的說出兒歌。
活動重點:理解兒歌《小板凳歪歪》的兒歌內容
活動難點:能清楚連貫的說出兒歌
材料準備:
1.材料準備:凳子一個;布;小奶奶、小猴、小雞、小熊的圖片、自制頭飾;奶奶梳頭圖、小猴作揖圖、小雞捉蟲圖、小熊打鼓圖片各一張;班里小朋友各一個椅子;小黑板,記號筆;音樂
2.經驗準備:對生活中常見事物有初步的理解。在老師提問時能注意聽,回答問題時會舉手。會常用表揚自己的小律動。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拿出準備好蓋著布的小板凳
師: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旁邊有一個神秘的東西呢,小朋友猜猜看,會是什么東西呢?
(教師給與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究竟是什么,3 2 1……)
師:它是什么呀?(小板凳)
師: 小板凳像小朋友一樣,也有一個名字?它叫歪歪~
我們一起和它打聲招呼,好不好 ?
師:今天啊,在歪歪身上,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
師:好.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了~(導入下一環節)
二、誦讀兒歌,理解兒歌(音樂)
1.教師邊做動作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后提問:歪歪讓我問小朋友一個問題:剛剛都有誰在我身上坐了呀?
(教師把幼兒說出的`答案圖片貼在黑板上)
教師小結:鼓勵小朋友大膽發言,可做相應動作提示。幼兒回答的問題答案:奶奶、小猴、小雞、小熊。
2、(音樂)教師再次邊做動作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后提問如:“奶奶去干什么了?”
答案:奶奶出來梳頭,小猴出來作揖,上面公雞出來捉蟲,小熊出來打鼓,咚、咚、咚、咚、咚。
3. 老師通過引導幼兒環形看圖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加強幼兒對兒歌的整體感知。
三、角色游戲、鞏固認知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奶奶、小猴、小雞、小熊的自制頭飾。
師:現在,你來表演我來看。哪位小朋友想要扮演里面的小動(人)物呀?(教師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角色,并要求其幼兒說出所扮演角色坐完小凳子“歪歪”后去干什么了?)
師:好.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了。老師說一下表演游戲規則(師幼共讀兒歌,幼兒當聽到自己扮演的小人(動)物時,快速坐到小凳子“歪歪”上,當聽到所扮演的小人物(小動物)“去干什么時候”,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聽明白了嗎?)
(游戲可重復玩兩遍,第一遍的時候教師誦讀兒歌慢一點。結束后老師對第一組小朋友提出表揚積極參與的小朋友:“點點頭、插插腰,我的表現最最好”。請有小頭飾的小朋友送給還沒參加的小朋友,第二遍誦讀兒歌可以適當快一點。)
四:競爭游戲,體驗情感
(小熊敲鼓咚咚咚的游戲)
師:教師邊示范邊說:“小椅子,向后轉,寶寶繞你轉圓圈。”老師現在去掉一個小椅子,小朋友們沿著線圈和老師一起邊有節奏的邊拍手邊誦讀兒歌,當老師說到“小熊出來打鼓,小朋友要快速找一個小椅子當小鼓,沒有“小鼓”的小朋友到椅子圈里當小裁判,和小朋友一起繼續游戲,但不能搶小凳子敲“鼓”了。
(根據上課時間選擇是否連續去掉第二個、第三個小凳子。)
(在游戲中自然結束此次活動)
五、活動延伸,戶外游戲
師幼(幼兒之間)共同讀兒歌《小板凳歪歪》,兩位老師(兩位幼兒搭“山洞。幼兒排小火車鉆,在兒歌最后一個“咚”,老師套住正過“山洞”的小朋友。
附:
兒歌:小板凳歪歪
小板凳歪歪,上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梳頭,上面坐個小猴。
小猴出來作揖,上面坐個公雞。
公雞出來捉蟲,上面坐個小熊。
小熊出來打鼓,咚咚咚咚咚。
設計思路說明:
整個活動是以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核心。整個活動幼兒通過聽一聽——說一說——玩一玩的教學模式直接感知獲取經驗,從而在記憶力、傾聽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在導課部分,根據《指南》 “要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要求,結合根據小班孩子年齡特點,活動導入環節必須具備情、新、奇、趣的特點,再結合此次選材內容,所以選用設疑、情景、承接等方式引出此次活動主題。
在活動過程中,秉承了“幼兒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活動遵循了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以直觀法、提問法、游戲法等作為此次活動教法,模仿法、討論談話法、游戲操作法作為學法,引導幼兒循序漸進的開展學習活動。
活動反思
亮點:孩子們通過趣味的在游戲中朗誦,學習和體驗著兒歌的趣味,不知不覺中走入到兒歌的美妙境界中。
不足:對于“打鳴”、“豆蟲”的理解不是很甚,導致在回憶兒歌內容時,記得不太牢。
建議:我采取了動作示范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針對“打鳴”、“豆蟲”的理解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為了更加肯定幼兒對兒歌的掌握程度,我采取不同的方式請幼兒拍手搶椅子游戲表演朗誦兒歌,師幼配合朗誦、敲打節奏朗誦、圖文結合朗誦等。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9
在第一次上繞口令的時候,我認為這首繞口令很簡單。學習練習盆、瓶、碰的普通發音,并學會繞口令就行了。我只用了示范朗誦的方法教幼兒,在示范過程中,我用了緩慢的速度進行,一遍幼兒容易理解和聽清楚繞口令的含義。接著,我讓幼兒進行跟讀,可是我發現幼兒的發音不準,總是會記不住,或者是詞語混淆了。最后學了好就才學會,有些吃力。
我想第二次不能再放同樣地錯誤了,可能幼兒的'積極性并沒有被提高,對所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所以成效不大。
因此,我在這次課程中,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展示實物,認識實物學習發音一一教師示范朗誦,同時配上相應的動作一一進行有層次性提問,幫助幼兒理解一一幼兒跟讀——幼兒多種形式朗讀。
在這幾個環節中,我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幼兒的學習不單單是指幼兒只要聽或是看就能學習到了,新課程指出幼兒學習應多種感官進行參與,不僅要聽、看、說還需要動手操作,這樣才能多種感官共同作用于幼兒,使得幼兒對所學習的內容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0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我和們一起完成了《繞口令比賽》一課的。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老師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民主、平等的師生系更能讓學生充滿對知識的探究欲望。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本課是通過“繞口令”比賽,培養學生的興趣,訓練學生吐字清晰,準確的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是以一個活動的引導者身份出現的,在三次比賽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評價,去表達。在這些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繞口令的練習方法,繞口令的評比標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我強調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為要想在競賽中贏得勝利,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交流與合作”。
整堂課上完后反思起來發現同桌比賽一環節上的比較拖拉,又是指導朗讀又是引導評價,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以至后面上得比較倉促,預設的教學的環節采訪獲勝者沒有完成。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上課時的心態非常重要,讓他們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上課,就能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而教者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事關能否完成教學任務,能否創設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1
繞口令在我們班級之前上過一次,小朋友都尤為的感興趣,課后也經常找老師比賽,一起比比看誰說的速度快又清楚。針對小朋友的興趣以及年齡段的特點,我選擇了《板凳和扁擔》這節課,此首繞口令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不是很大,只有兩個詞比較拗口,而且也比較簡單,念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節奏性,幼兒的'興趣很大。
在此次的活動中,我發現小朋友都表現的很認真,整個活動下來基本上能夠把繞口令朗誦下來,這為最后的比賽環節奠定了基礎。活動中我給小朋友們出示的板凳和扁擔,生動形象,這樣就比我為小朋友們準備的一邊是漢字,一邊是圖示就更加易懂。而且朗誦的時候不用兩邊看。活動中也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就是請小朋友們說說你覺得哪句比較難念的,然后找出來一起練習鞏固。這一環節避免了重復的對已掌握的的詞句的朗誦。
當然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我覺得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的實物教具扁擔和板凳,小朋友一看到雖然很感興趣,但是在這個活動中的作用不是很大。其實不用到也能開展。還有在讓幼兒比一比扁擔和板凳誰寬、誰長的環節中,幼兒并不是很會比較,都需要老師的引導。
這節課的目標基本達到了,幼兒學會了繞口令《板凳和扁擔》,個別幼兒在字、詞發音上還有點提高。在課后延伸活動中讓幼兒加快速度的來學念繞口令,他們也頗有興趣。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2
繞口令最大的特點就是拗口,在學習繞口令《貓和包》,兒歌中的“寶、貓、包、叼”這幾個字的發音很容易,難以掌握。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圖片引入,激發學習的.興趣,接著示范朗讀――練習混淆字的發音――根據圖表學習繞口令――通過形式多樣比賽。整個活動們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掌握得也不錯。
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年齡幼兒,活動的選材新穎,來源于生活,以圖結合漢字的形式,讓幼兒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繞口令,也了解了繞口令的意義,讓其了解繞口令的特點,感知繞口令的節奏和韻律。看著圖普就能很順口的讀出來。幼兒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用這樣的形式來開展活動。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13
在輕松愉快的比賽氛圍中,我和學生們一起完成了《繞口令比賽》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老師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民主、平等的師生系更能讓學生充滿對知識的探究欲望。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
“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課是通過“繞口令”比賽,培養學生語言的興趣,訓練學生吐字清晰,發音準確的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是以一個活動的引導者身份出現的,在三次比賽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評價,去表達。在這些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繞口令的練習方法,繞口令的評比標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我強調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為要想在競賽中贏得勝利,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交流與合作”。
整堂課上完后反思起來發現同桌比賽一環節上的比較拖拉,又是指導朗讀又是引導評價,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以至后面上得比較倉促,預設的教學的環節采訪獲勝者沒有完成。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上課時的心態非常重要,讓他們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上課,就能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而教者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事關能否完成教學任務,能否創設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
【繞口令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漪姨繞口令教學12-09
經典繞口令01-29
繞口令01-24
經典繞口令精選12-09
經典的繞口令12-09
繞口令06-07
經典的繞口令05-17
繞口令精選12-07
經典繞口令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