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精選11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事跡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1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
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13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2
和煦春風暖 田間地頭忙
伴隨著歡笑和歌聲,伴隨著感動和淚水,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落下帷幕。9月10日晚,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教師格桑德吉榮獲2013“最美鄉村教師”,光榮地站在了頒獎典禮臺上。
牽掛學生,不愿在北京多待
昨日下午5點,記者撥通了格桑德吉老師的電話。因為信號不太好,和格桑德吉老師的對話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我現在正在回學校的路上,因為發生了泥石流,路被沖斷了,摩托車不能坐了,我現在只能走路回學校,至少還得4個小時才能到,好在我愛人送我回學校,一路上陪著我。”格桑德吉在電話里氣喘吁吁地說。
在北京的時候,格桑德吉除了參加電視臺的節目錄制,其余時間全部用在了參加教師培訓上面。“我在北京教育學院聽了好幾場名師講座、作家講座和其他提高業務的講座,感覺受益頗深,恨不得立即回到學校把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分享給其他老師,用在學校管理和學生教學當中。”
對于匆匆從北京回到西藏的格桑德吉,他的愛人格桑多吉有點抱怨。“我們一家人好不容易有機會聚在北京,我和女兒都很想在首都多待幾天,一是想讓女兒增長見識,再是我們一年才見女兒一面,這次應該好好陪陪孩子。她倒好,說是學校開學了,不知道路況怎么樣,有多少學生去報名,一直在擔心工作。培訓課一結束就買機票回來了。”
鄉親們稱她是門巴族的“護夢人”
說到這次榮獲“最美鄉村教師”,格桑德吉激動地說:“獲得這么大的榮譽,我感到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有了更大的動力。我希望孩子們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一樣漫步在充滿書香的大學校園里。”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了在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回到自己的家鄉——林芝地區墨脫縣幫辛鄉任教。她的夢想就是讓門巴族孩子都能上學。
格桑德吉老師所在的幫辛鄉小學是墨脫縣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因常年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從來沒有過完整的路。為了讓孩子們上學,12年來格桑德吉老師天天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幫鄰村的學校代課;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跟男老師一樣,趟過冰冷的河水、溜鐵索、走懸崖峭壁,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12年來,她教過的孩子里,有6名考上了大學,20多名考上了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3
格桑德吉,一個名字在藏語中意為“幸福的花朵”,她是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卻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跡感動了整個中國。墨脫,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但就是在這樣的地方,格桑德吉老師用她的堅持與愛,點亮了孩子們求知的燈火。
2000年,剛從西藏民族大學畢業的格桑德吉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這個她成長的'地方,成為了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當時的學校條件極其艱苦:沒有電燈,晚上只能點蠟燭;沒有自來水,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更別提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了。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許多老師都選擇了離開,但格桑德吉卻留了下來,因為她知道,對于這些大山里的孩子來說,知識就是改變命運最有力的武器。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格桑德吉不僅承擔起了日常教學工作,還主動承擔起了家訪的任務。她經常背著書包,翻山越嶺,走訪那些因為家庭原因無法上學的孩子們家中,耐心地與家長溝通交流,勸說他們讓孩子重返校園。有一次,在去往學生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險些喪命,但她從未因此而退縮。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村子里輟學率逐年下降。
除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外,格桑德吉還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她利用課余時間教孩子們唱歌跳舞,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同時,她還積極聯系外界資源,為學校爭取到了圖書、體育器材等物資支持,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格桑德吉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因此獲得了“最美鄉村教師”、“感動中國人物”等多項榮譽。然而,在她心中,最重要的是看到學生們能夠健康成長,走出大山,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正如她所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簡單而又質樸的話語背后,蘊含著一位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無比真摯的熱愛以及對下一代深切的關懷。
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獻精神,她就像一朵盛開在雪域高原上的美麗格桑花,不僅裝點了這片土地,更為無數渴望知識的心靈帶去了希望之光。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4
格桑德吉,女,門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脫縣幫辛鄉。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而幫辛鄉更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交通閉塞,自然災害頻發。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孕育了一位用生命守護孩子夢想的鄉村教師——格桑德吉。
2001年,格桑德吉從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后,毅然放棄了拉薩優越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家鄉幫辛鄉小學任教。當時的幫辛鄉小學條件極其艱苦,學校只有兩間平房教室,沒有電、沒有水,甚至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但格桑德吉沒有退縮,她深知教育對于家鄉孩子的重要性,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點亮孩子們的求學之路。
為了勸說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格桑德吉常常天不亮就出發,走懸崖、過泥石流,挨家挨戶地做家長和孩子的工作。有一次,在勸學的路上,她遇到了一條翠綠色的'長蛇吐著芯子,但她沒有退縮,等蛇爬走后,繼續前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園,幫辛鄉小學的入學率逐年提高。
除了勸學,格桑德吉還承擔著護送學生回家的重任。幫辛鄉的孩子大多住校,由于路途艱險,有的學生要四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到放假,格桑德吉都會和老師們一起,護送孩子們回家。他們過冰河、溜鐵索,走懸崖峭壁,把孩子們平安送到父母身邊。12年間,這樣的護送她做了66次,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格桑德吉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她的努力下,幫辛鄉小學的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了入學率100%。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5
格桑德吉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她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
在幫辛鄉小學,許多孩子家庭貧困,格桑德吉經常用自己的工資為貧困生貼補學習費用,買學習用品和衣物。她還建立了學生檔案,完整記錄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定期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
有一個學習很好的14歲女孩,因為家庭貧困,家長準備讓她輟學結婚。格桑德吉得知后,急忙趕到學生家里,對家長說:“這個孩子肯定有出息,她上學的錢我來出,她要是考上內地學校國家也會管,你們不要為錢擔心,這個婚絕對不能結!”在她的堅持下,女孩終于重返校園,并順利在內地讀完大學,還像格桑德吉一樣,返鄉投身于基層教育事業。
格桑德吉的愛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關懷上,還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上。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予同樣的關心和愛護。她的課堂生動有趣,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她的帶領下,幫辛鄉小學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成為了當地的一所名校。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6
格桑德吉在幫辛鄉小學一干就是十幾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在這十幾年里,她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但始終堅守初心,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教育夢想。
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幫辛鄉的教育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建起了三層教學樓,學生們有了自己的科學實驗室、音樂室,每個教室都配有多媒體器材,老師們講課也用起了PPT。門巴族孩子的入學率第一次實現了100%,小學畢業后升中學率也達到了100%。
然而,格桑德吉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她深知,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地努力和付出。她繼續堅守在教學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鄉村教師的責任和擔當。
2014年,格桑德吉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山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格桑德吉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她用自己的愛和責任,在崇山峻嶺之中,為門巴族孩子照亮了一條走出大山的求學之路。她是懸崖邊上的“護夢人”,是用愛點亮希望之光的使者,是堅守初心、鑄就教育傳奇的鄉村教師。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7
格桑德吉,一個名字背后蘊含著堅韌與奉獻的故事。她是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的一名普通教師,卻用自己不平凡的行動詮釋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成為了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
墨脫,位于西藏東南部,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交通閉塞、環境惡劣。在這樣的地方從事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克服自然條件帶來的困難,更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愛。而格桑德吉正是這樣一位老師,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知識的種子,讓孩子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1978年出生的格桑德吉,自小就立志成為一名教師。2001年從西藏民族學院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當時還是“高原孤島”的墨脫縣任教。面對艱苦的教學環境,她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上學,格桑德吉經常徒步數小時甚至幾天時間,翻山越嶺去家訪,勸說家長們送孩子上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新知識,并將所學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外界信息,她還自學了英語等語言,努力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
除此之外,格桑德吉也非常注重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她深知,在這樣一個偏遠地區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往往面臨著更多心理上的挑戰。因此,除了傳授文化知識外,她還特別關注每位學生的內心世界,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鼓勵大家勇敢追夢。
多年來,格桑德吉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也為中國邊遠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格桑德吉曾說:“只要還有孩子需要我,我就會一直留在這里。”這句話簡單卻充滿了力量,它不僅是對個人職業理想的堅持,更是對社會進步最真摯的貢獻。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8
格桑德吉,女,門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脫縣幫辛鄉。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而幫辛鄉更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這里地勢險峻,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交通極為不便。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格桑德吉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點亮了門巴族孩子的求學之路。
2001年,格桑德吉從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在拉薩工作的機會,主動申請到幫辛鄉小學任教。當時的幫辛鄉小學條件極其簡陋,只有兩間平房教室,沒有圍墻,也沒有像樣的教學設備。但格桑德吉沒有退縮,她挨家挨戶去勸學,遠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要走上幾十公里。許多孩子因為家庭貧困或家長觀念落后而輟學,格桑德吉就一次次地登門拜訪,耐心地向家長們講解教育的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園。
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安心學習,格桑德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照顧學生們的生活。學校沒有食堂,她就自己動手為學生們做飯;學生們住校,她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宿舍,確保學生們的安全。在放假時,她還要護送學生們回家。由于道路艱險,她經常要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身邊。據統計,12年間,她護送學生回家的次數多達66次。
在格桑德吉的堅守下,幫辛鄉小學的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門巴族孩子從最初的失學率30%,變成了入學率100%。她教的學生中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和中專。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和擔當,成為了鄉親們心中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9
格桑德吉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然而,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她卻不得不舍小家為大家。
格桑德吉有兩個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她無法親自照顧他們。為了不影響教學,她把年幼的女兒送到拉薩讓婆婆照看撫養,自己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一年到頭,她很少有機會見到女兒。有一次,她在“最美鄉村教師”北京頒獎現場見到了節目組特邀的丈夫和女兒,這也是她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當女兒撲進她的懷里時,她淚流滿面,心中充滿了愧疚。
盡管對家人充滿了愧疚,但格桑德吉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她深知,家鄉的孩子們更需要她。她把自己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和愛護,用自己的工資為貧困生貼補學習費用,定期家訪,了解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學生們,只要努力學習,就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格桑德吉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她先后獲得了“最美鄉村教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國務院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但她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家鄉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著。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10
格桑德吉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格桑德吉小時候的求學經歷十分艱苦。她上小學時,學校只有一座漏雨透風的茅草屋和兩名夜校畢業的.民辦教師。教材不全,校舍簡陋,但她依然努力學習。后來,受益于國家支持西藏基礎教育的好政策,她轉入林芝市第二小學,接受優質的免費教育。在求學的道路上,她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考上了湖南岳陽市一中的西藏班,后來又考入河北師范大學深造。
正是通過教育,格桑德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她深知,只有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讓他們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她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去照亮孩子們的未來。
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門巴族孩子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有的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成為了社會的有用之才;有的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也讀完高中,找到了一條謀生的路。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成為了門巴族孩子心中的榜樣。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 11
格桑德吉,一個普通的名字,卻承載著不平凡的故事。她是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的一名鄉村教師,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最美鄉村教師”。她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也激勵著每一個追求夢想的人。
格桑德吉出生于西藏的一個偏遠山村,自小就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盡管家境貧寒,但她從未放棄過學習的機會。通過不懈努力,她最終考入了西藏大學,并在畢業后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那個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地方任教。面對艱苦的教學環境,格桑德吉沒有退縮,而是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戶。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教育,格桑德吉不僅承擔起了日常教學任務,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學生家庭,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并盡力幫助解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不斷探索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法,甚至自學英語等課程來豐富課堂內容。在她的努力下,許多原本輟學在家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園,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得知有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原因無法繼續學業時,格桑德吉毅然決定用自己的工資資助這些孩子完成學業。多年來,她已經幫助數十名貧困學生圓了讀書夢,有的甚至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
格桑德吉的故事,是對奉獻精神最生動的詮釋。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只要有愛、有信念,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正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讓無數人看到了希望之光,感受到了人間溫暖。她的故事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奮斗。
【感動中國格桑德吉事跡介紹】相關文章:
愛國格言大全10-06
生活中的感動作文07-14
細節中的感動作文09-25
生活中的感動故事作文07-16
成長中的故事感動作文04-05
城市中的感動高中話題作文10-25
寫給桑蘭的信11-23
幼兒園大班語言故事300字:吉吉和磨磨09-17
英國密德薩斯大學的留學費用介紹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