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教育的優美文章
教育,讓我們享受到無窮的愛,讓我們健康地成長,讓我們不斷地完善,讓我們一生受用。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教育的優美文章,僅供參考。
關于教育的優美文章篇1
一個人的生命中不能沒有愛。詮釋生命的教育就是以愛育人。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我們都沐浴在愛的雨露中。教育是什么?教育其實是一種愛,一種大公仁慈的愛。
人們都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我從小就特別依賴父母。有時,喝水都吩咐老媽給我倒,吃飯時,總是坐在桌旁,等著飯菜上桌……種種惡習,使我養成了不能獨立自主的習慣。我明白了,父母不能太遷就孩子,這樣其實是害了他們。為了改善我,爸媽不再把我當成小公主了,但他們對我的愛還是沒有變,表面上看爸媽是嚴格的,其實他們是那么愛我。從幼兒園下學期的時候起,爸媽就對我實行了“地獄式訓練”。在路上摔了一跤,爸媽從不扶我一把,非要我自己爬起來,平時,不管是扣子掉了,帶子斷了,還是鞋襪臟了,爸媽都叫我自己處理。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天特別得冷,每天早晨六點半鐘,我就被媽媽從夢中叫醒,無可奈何地揉揉眼睛,嘟著小嘴,無力地穿著衣服,媽媽叫我自己做飯,以前跟媽媽學過,這也不大難。做好飯后,盛到碗里,突然兩手發燙,腳下一滑,滾燙的稀飯潑了一身,我燙得跳了起來,邊哭邊看,兩只手背都燙紅了一塊。哭聲驚動了媽媽,她拉著我的手看了又看,說:“沒什么,不就是燙紅了一點皮嗎?慧兒是個勇敢的孩子,這點小事算不了什么。快洗洗,換身衣服,重新盛。”我想,媽媽怎么這么不疼我呢?
晚上,不知什么時候,我被疼起來了。隔壁聽著爸媽正在討論什么。我隱隱約約聽見,爸媽說,一個人就是要多吃點苦頭,多受點磨難,才能成為強者。他們這樣對待我,是為了讓我養成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獨立自主的能力。說話聲漸漸沒有了,我感覺媽媽來到我身邊,給我把被子蓋嚴后,輕輕地走出我房間。頓時,我的眼淚禁不住順著我的眼角流了下來。我想,原來爸媽就是在這樣愛我,我一定要做一個爸媽所希望的孩子。爸媽的這種教育,使我終生受益。
父母不能為了讓孩子學習進步,而拳棍相加、破口大罵,給他們增加壓力。我覺得應讓孩子充分開發自己的潛力,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
著名作家冰心也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師教育的源泉,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學校里,老師總是耐心地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她教我們平常遇到困難要堅強。老師是和藹可親的。在課堂上老師仔細給我們講解問題,不像其他老師一樣打罵,總是認真地教我們,很有耐心,直到我們會為止。下課后,老師會變得非常活潑,和我們一起玩游戲,成為我們的好朋友。老師教我們一些品質,平時做事要仔細,不粗心;遇到困難不退縮,不能當”縮頭烏龜”,而是勇敢前進、努力、再努力,教我們不能糊弄別人,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用自己的實力做事,這更是對我們細心的教育和愛。如果老師采用打罵的方法,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說不定還會在孩子身上留下陰影。教我們“勝不驕,敗不餒。”的確,因為來的愛讓我們感動、收獲、成長。
教育,讓我們享受到無窮的愛,讓我們健康地成長,讓我們不斷地完善,讓我們一生受用。
關于教育的優美文章篇2
教育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車輪,教育是一份造就未來的偉大事業,教育是促進我們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養料”。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變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同的。小學的時候希望的教育就是天天能夠快樂的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用為了作業而發愁。中學的時候希望的教育就是能夠只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可以獨立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因為考試成績而連連嘆息。大學的時候希望的教育是能夠擴展知識,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可以更好的步入社會,不用為找不到工作而躊躇。
我認為理想的教育應當是以快樂為前提,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習慣的養成和方法的學習和積累。
首先是快樂,因為只有快樂才有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堅持不懈學習的動力,只有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取得的成功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成就。在愈來愈激烈和殘酷的社會競爭面前,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在擔心孩子未來生活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為了孩子將來生活過得高人一等,能勝人一籌。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就將本應像小鳥一樣自由飛翔的孩子,用所謂的興趣班和培訓課把小鳥關在了封閉的牢籠,把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并且自以為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全然不顧孩子的意愿。忘記了揠苗助長的寓言,讓孩子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應快樂的童年,而換來的往往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其實適當的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他們會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以快樂的心情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快樂,這是教育的最佳形式。
其次我認為要注重習慣的養成。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一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培根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中往往起決定作用的是童年,所以我認為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我心中幼年時期理想的教育內容。
最后我認為要注重方法的`學習和積累。
方法包括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方法。古語:“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學習本是一項艱苦而復雜的腦力勞動,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想的教育應當是教會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題海戰術。教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教授,我認為更應當是對做人的培養和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在物質生活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育缺少對素質的教育,對責任的教育,現在的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往往太過以自我為中心,眼中只有他人的錯誤,苛求老師完美,而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可以上課睡覺,而老師卻不可以。學生可以不交作業,而老師卻不可以不批作業。所以我認為理想的教育要樹立責任的觀念,老師因為育人的責任更好的教育學生,學生因為肩負時代的責任更好的學習來回報家長和老師。教學相長共同進步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我認為在成年的教育中方法的學習和積累是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內容。
關于教育的優美文章篇3
上小學的時候,就聽老師們說要轉變教育形式,由應式教育轉為素質教育,什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多少年都過去了,國家的教育形式改沒改呢?還不是老樣子,老師們只負責教堂上講課,幾乎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可以在上課聽老師這樣講,“你可以睡覺,可以看小書,但在我講課的時候不要說話”,說完后開始講課,講完后快步離開教室!國人骨子里的那股“只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止霜”的精神可謂是被這些老師們利用到了極至。當然了,不能把這些加以全部的教師,還是有一部分老師是盡職盡責的,但這是微乎其微。
很喜歡看歐美的家庭片和情感片,在片中所賦予的人性的光輝讓人佩服,那種不向黑暗勢力低頭,勇于向黑暗勢力挑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懷,不禁讓國人感慨!為什么歐美的動作片那么受歡迎呢?片中突出的正義感,勇于挑戰的精神,相信正義終能戰勝邪惡的力量讓人折服!情節簡單,卻看得人心頭大爽!
到了國人電影里,人們之間關系就不再那么團結,每個人是一個利益集團,彼此爾虞我詐,暗自較勁,想的都是自我的利益。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須考慮是否對已有利,如若無利,縱使群眾血流成河,也只是隔岸觀火!封建時期的《三國演義》啊,現代的《無間道》啊,講得都是國人的千百年來的心理!沒有那種為正義而戰的血性,有的只是維護自我利益的蠻橫!所以一個人如果為了自我利益而與別人爭吵會博得他人的贊同,而為了公眾利益而戰斗,成功了萬人景仰的神,失敗了就會成為大家的笑餅!
我們的教育落后于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連清華北大最多也只能算是二流大學!為什么黨和國家,不實行改革和革新呢?既然都知道應試教育不好,那國家教育的部的.那些吃人民供給的,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現在別說是因材施教了,就單單這個“材”字,你就得花錢買了。學習報啊,補習班啊,等等不絕于耳,圖的就是個利,不知道大家感覺到沒,之前的教育是一種美德,已經日趨為商業化了!
商業化的教學將是多麼可怕,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貧窮的孩子,上不起學,差距也將愈來愈大。
教育部分是在吃干飯的?
就單單一個廣東貧困大學生就超過10萬,是想而知,將有多少人面臨輟學。
河南省聲稱,要確保70萬中小學生貧困生接受教育,他們是否將是下一代的新貧困大學生呢?
先不講這泱泱大國的教育。
如果中國的小孩子,拿著把剪刀,在剪自家的窗簾,除了處于溺愛之外。其他家長肯定是破口大罵“死小孩。”
然而外國的呢,則是大部分的家長夸自己的孩子很有裁縫的天分,鼓勵著他。
現在,學校都是公布學生平時考試的成績,排名什么的。甚至有的直接將排名靠后的同學名單直接貼出來,這是什么,這不是在激勵,是在迫害他們。
許多同學在讀英語時,有時會冒出一句“我們為什么要讀英語?”這句看似可笑的話,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有多少中等學生因為英語這科目,而落下其他的學科,從而沒了信心再讀好書,因為英語是主科!不讀不行!
在這些因為英語科,而厭學的學生中,有多少其他潛力的學生?我不敢說大部分,但是總有吧。
我感覺應該把英語科設為選修課,縱使有的學生英語讀得很好,有的都是啞巴英語,只會書面的而已,那有什么用呢?
說句笑話,那些翻譯家以后吃什么飯。
數學,許許多多的公式,等等,是用不上的,只是理論而已。卻偏偏要鉆來鉆去的,就像鉆牛角尖似的。有的教育學家說,讀數學是鍛煉思維,那為什么不想想韓寒說的話呢,開偵探小說課,更鍛煉思維能力。我們要學有所用。
偏科的學生,有的很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然而他們都倒在了大學要求全面的門檻……
全面!就是造成現在全面平庸的結果,幾乎沒有出類拔萃的人
我很喜歡,敬佩韓寒,他的行為就是在警告教育學家們,怪才也能成才,他的小說《三重門》諷刺著當今的教育。但這也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
一直說的,要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可是,素質教育,原來是在加重學生的書包,看看鄰居家的小孩,才三年級啊,那厚重的書包,掛在他那瘦小的肩膀上,望著他離去的背影,真的很感慨,中國教育這是OUIT了!
當然了中國的教育也是有可取之處,但是可取與不可取的比例是多少?
中國的教育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教育的優美文章】相關文章:
優美勵志文章精選04-02
優美勵志文章04-03
描寫離別的文章-優美離別文章11-27
優美段落文章摘抄11-27
優美勵志文章分享04-07
優美勵志文章分享04-07
優美勵志高考文章04-06
優美的文章摘抄12-09
優美文章的段落12-09